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封面专题, 封面专题-总42期, 总42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宁波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探索出了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险资直融产品、科技保险和以“保险+服务”为特征的风险减量管理模式。本文介绍了宁波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201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会省市共建的宁波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升级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试验区落户宁波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设立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2014年8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立足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放在经济社会工作整体布局中统筹考虑,使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完善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高效引擎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其对保险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远远超出保险业自身发展的范畴,与十年前的“旧国十条”有明显的差别。二是保险是宁波的优势金融产业。宁波是中国保险历史的发源地,近年来也涌现出了医责险“宁波解法”、小贷险“宁波经验”等享誉全国的保险创新,在保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治理上起步较早,获益较大。而经历2013年菲特台风后(2013年菲特台风侵袭宁波导致的特大洪涝灾害共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34亿元,保险赔付超过35亿元),宁波市政府和社会对保险的认识更加深刻,保险需求,特别是财产保险的需求有明显提高。2014年宁波市财产险原保费收入增速高达15.21%,财产险的保险深度同比提高0.11个百分点,达到1.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4个百分点。因此宁波具备了申请设立试验区的基本条件和主观积极性。
宁波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
相较其他省市,宁波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探索出了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险资直融产品、科技保险和以“保险+服务”为特征的风险减量管理模式。
创新实践一: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尖锐,小微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宁波市政府提出通过无抵押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简称“小贷险”)来缓解宁波市小微企业融资问题。2009年9月,宁波小贷险第一单签发。宁波小贷险依托保险和银行两大行业风险共担,主要支持缺抵押、缺担保的初创期小企业、农业种植养殖大户和城乡创业者(个体工商户)。借款人发生违约后,保险人根据保单约定的赔款时间向银行(被保险人)支付保单约定的本息损失赔偿金额。保险人承保了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为债务人做了AAA的信用背书。产品坚持保本微利原则,年基准费率为3%,根据借款主体的资信情况可上下浮动30%,银行融资利率执行水平为央行同期档基准上浮不超过40%,目前借款人的月平均融资成本为0.78%。
自开办至2016年底,小贷险已支持宁波中小微企业及“三农”客户1.2万家次,贷款金额逾140亿元。业务总体经营稳健,风险可控,保持了规模和效益的稳步发展,基本达到盈亏平衡,盈利符合政策预期。小贷险是政府财政资金使用实现高绩效的一个创新产品,5729万元财政资金撬动了140亿元的融资额,财政杠杆扩大了244倍。
2014年9月18日,保险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暨“宁波经验”交流会在分公司召开,保监会,国务院办公厅、各省市保监局和金融办领导参加。小贷险已在全国多地复制推行,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过26个省市已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创新实践二:险资直融
2016年底,人保财险宁波分公司率先在宁波市场上推出了险资直融业务,并在宁海、余姚两地落地。该产品是在人保集团通过向保监会申请运用保险资金开展支农支小融资业务,获批后设立的首只“人保支农专属资管产品”,募集10亿元保险资金,期限6年,专项用于涉农群体的贷款支持。该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保险公司作为承保和贷款同一体,在业务流程、服务时效、决策制定、融资成本方面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业务操作灵活。此后,在试点地区,险资不仅能够以投资的方式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还能以直融方式为涉农主体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项目上线后,人保财险宁波分公司通过人保集团支农融资产品成功向奉化和宁海的7户农户投放共计140万的保险资金。2017年,险资直融项目将会有更大规模。
创新实践三:科技保险
科技保险是指服务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系列保险产品的集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前期政策消化“叠加”时期,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任务很重。如何服务高新技术企业,降低其运营风险,促进技术产能转化是宁波保险业正在探索的课题。宁波的高新技术企业呈现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链不齐全等特征,面临的风险更复杂,对融资和风险管理的需求更为迫切,但成本承受能力又比较有限。人保财险宁波分公司以小贷险的“政银保”模式为主要框架,开发了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小贷险子产品—“科技贷”。分公司现已与高新区、鄞州、镇海、北仑、余姚、象山六个区域签署科技贷协议,2016年科技贷保费收入219.52万元,投放贷款金额1.3亿元。此外,分公司还在全国百强市辖区鄞州(2015年排名第4)开展了综合性科技保险试点。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承保区内298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执行保险、新技术企业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责任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意外伤害保险、国内短期贸易信用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区科技局按年度实际保险费支出的15%~50%给予补贴。2017年初,宁波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17〕12号),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宁波智能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创新实践四:保险+服务模式
小贷险、险资直融和科技保险分别从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上为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提供正向扶持。但其实,某些行业已经处于过度价格竞争状态,其中的企业鱼龙混杂,不利行业有序健康发展。例如宁波的电梯维保行业,全市有53家电梯维保法人机构,维保价格竞争十分惨烈。压价的后果是电梯维保工作潦草,质量不过关,电梯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为了解决电梯安全这一痛点难点问题,人保财险宁波市分公司首创了“保险+服务”模式的电梯安全综合保险。该模式引入商业保险制度为电梯运行提供电梯安全责任保险保障,并由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筛选优质电梯维保单位为承保电梯提供维保服务,同时自主开发“PICC电梯卫士”信息化管理系统,按国家标准监督电梯的日常维保工作,以此将电梯安全管理工作前置,进行减量风险管理,并以保险托底,提供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补偿。该模式的电梯安全综合保险还将对宁波的维保行业起到优胜劣汰的市场化作用,使优质维保企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进行技术升级,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该项目已经在鄞州区试点,国家质检总局三次来调研,表示试点成熟后将向全国推广。
“保险+服务”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内化外部技术和服务,为保险客户提供减量风险管理。它还被应用于中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2017年初,宁波人保财险分别在鄞州滨海新区和镇海区试点了“保险+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安全生产责任险。分公司根据园区现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分成A、B、C、D四类监管级别,引入分类差异化服务项目,通过招标严格筛选符合资质的机构提供服务,要求第三方服务公司对企业一户一档,借助第三方服务公司的力量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做好安全生产的隐患排查。分公司还将对第三方机构人员的工作能效进行监督考核,实现社会化服务的标准化管理。该模式的安全生产责任险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安全生产服务和保险保障,而且与企业单独购买第三方安全服务公司服务相比,统保模式成本更低、服务质量也更有保障,同时避免了受临近未投保企业风险事故波及的可能性。
展望:保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总结过去保险创新实践,不难发现,保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保险起源于海上保险,后逐步向非水险、人寿保险、责任险和信用保证保险深化。保险的功能逐步从单一风险管理功能向风险管理、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并重演进。保险价值创造方式也相应的从风险等量管理向风险减量管理升级,提出以“以客户为中心”转型,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风险解决方案,并且已经有从经营保险自身产业链向领导新兴产业链发展的趋势。保险业将从保险产品生产者、提供者向风险管理组织者转变。
展望一:保险自身产业链发展
然而,当前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上述转变的实现。保险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创新,从以产品创新为主向产品创新、销售创新、理赔增值服务创新、销售创新等全流程创新升级。并且保险行业需要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以保险价值创造和创新为导向,通过整合内化外部服务和技术供应商、自建共建基础设施等多元模式为保险企业全流程创新提供可能,同时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以建筑保险为例做简单说明:
从产业链的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四位一体来看,某一空间获取的高价值环节越多,该产业链对该空间的贡献度越大。所以宁波要充分利用建设国家保险创新试验区的机遇,打造高技术含量的保险产业链,服务宁波本地市场、辐射全国。
展望二:保险创新服务其他产业链
过去保险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比较分散和孤立的,多以保险产品解决企业单一或简单叠加的风险以及提供融资服务为主,很少涉及到产业链层面。但企业的经营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风险管理需求与其所处的产业链密切相关。而从中观层面上看,产业链,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链发展对一地区的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保险促进经济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满足单一企业的需求。不过,国内关于产业保险的研究还几乎空白。宁波近两年开始探索“保险+服务”的创新模式,对产业保险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想象。
从产业链形成机制看,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驱动因素下,在宏观(价值链和其他三个维度的对接)、中观(企业链和供需链、空间链的对接)和微观(各维度内部之间的对接)三个层次之间进行相互对接,在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产业循环对接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而企业内部调控、市场结构和行业间的调控、政府宏观调控也会影响产业链的形成演化。事实上,产业链的三层次对接和三大调控中都会受到风险的影响。保险服务以产业运行风险传导机制耦合保险产品,将保险机制内嵌于产业链各环节,为特定产业提供“保险+产业服务”,助力产业政策精准实施,保障产业发展预期稳定,保障产业链稳定运行,想必是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的。
(洪粮钢为人保财险宁波市分公司总经理。本文编辑/丁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