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统面临“降维打击”? 区块链重新定义信用体系

2016年4月7日 (上午10:49)1,097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评金融, 首页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文/龙门资本董事总经理朱丽洁、龙门资本投资者关系总监洪正阳

在刘慈欣的著名长篇科幻三部曲《三体》的结尾,人类遭受了来自太空深处抛来的薄薄一片“二向箔”的袭击,结果直接从三维世界被碾压成二维,一切戛然而止。

整个过程就是好像人类拍死一只苍蝇一样简单。

小说中的这次来自太空深处的袭击,被称为“降维打击”。所谓的 “二向箔”,则是一片只有长宽而没有高度的二维薄膜,一旦与人类存在的三维世界接触,三维就向二维坍缩,最终成为一个仅存在长和宽而失去了绝对高度的二维世界。

而最震撼人心的恐怕还不是这次“降维打击”本身,而是遭受打击之后的二维地球的样子:在三维世界看地球,地球变得一目了然,再也藏不住秘密了。

金融市场的“二向箔”正在悄悄地靠近我们。

        金融市场的“二向箔”

区块链就是金融市场的一块“二向箔”,把它抛出来的不是来自遥远太空深处的文明,而是一群想以技术改造市场的人。

那么他们要改造出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呢?

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比特币和区块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二者的区别恐怕就是一个火得早,一个火得迟。

其实比特币是从区块(block)中“挖掘”出来的。当年比特币协议的创造者中本聪,正是从所谓的“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中“挖”出了第一批50个比特币。从技术层面来说,区块链正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比特币只是区块链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应用。

因此,比特币所要改造的,也正是区块链所要改造的。

中本聪在他那篇被称为“比特币白皮书”的著名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对此有直接的描述:

“基于互联网的商业几乎毫无例外地依赖金融机构作为受信第三方(trusted third parties),以处理电子支付。虽然这个系统对于绝大多数交易来说已经足够好用,但依然受到受信第三方的模式(trust based model)固有弱点的威胁。”[i]

可见,比特币协议在发明之初,要解决的就是一个高度依赖受信第三方的电子交易市场。而眼下,在电子交易早已从一种趋势变为一种常态的金融市场中,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要挑战和改造的对象,就是整个金融行业,特别是作为受信第三方的金融机构。

许多人把这个以“受信第三方”为目标的改造过程,称为“去中介化”或者“脱媒”。

         “降维”之后的“二维”金融世界

那么为什么说区块链这种“去中介化”的改造,是对现有金融市场的“降维打击”呢?

因为它将把金融市场压扁成了一张分毫毕现的大薄膜。

就像《三体》小说中经过“降维打击”的地球一样,金融市场也将从一个壁垒丛生、信息不透明的“三维”世界,变成一个“二维”平面。原本的受信第三方的信息优势、垄断,都会像三维高墙那样,被压成绝对0高度。

想象一下,你也许不会知道一套房子里都有哪些家具,保险柜在哪儿,是否有暗格,但如果你把它压成一个二维平面——也就是一张真实比例的房屋平面图——那所有东西,就一目了然了。作为仍然站在三维空间中的我们,看这个被压缩到二维的房子,还有什么信息需要问别人呢?

把眼下的金融市场想象成那个真实比例的房屋平面图,所有对你的金融判断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你都能看见,而不需要去咨询第三方的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在“三维”时代积聚起来的信息优势,对于普通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来说,也就没有多少价值了,因为作为普通市场参与者的每个人,都已经能够看见需要看见的一切了。

请注意,本文探讨的是对金融机构“信息优势”的降维打击,而并非对金融机构本身。而区块链这张“二向箔”所压扁的,更多的是金融机构的信息中枢和尽职调查的职能,而非专业的行业判断和投资经验。

那么区块链是如何让每个金融市场的普通参与者都能看见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呢?

区块链技术有两个法宝:

一个是被称作“proof of work”的算法和一系列共识规则,它使得一个区块经过验证之后被永久地链接到区块链中,无人能够删除篡改,因为这会影响到被篡改链条之后的所有链条。

另一个是“确权”。区块链的开源共享,使得任何人和机构都能够参与其中,并能复制获得一份完整数据的拷贝,从而对信息的所有者确权。像土地所有权、身份真实性、股权交易、债券交易等等都能够基于区块链获得理想的解决方案。

回到现实的应用层面。如今我们虽然不再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但不管是使用信用卡、借记卡或者支付宝还是Apple Pay,货币只不过是从不同的口径进出,最终汇集到中央清算机构的电子账簿上。换句话说,支付的完成是通过减少用户账面上的价值,同时相应地增加接收者账面上的价值,这和数百年以来的支付方式从本质上讲没有不同。

但有了区块链的proof of work和确权,人们不再需要中央清算机构记录交易过程。就像比特币一样,货币的对换完全由统一的电子系统将个体之间相互联系起来。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交易可以点对点的发生,就像交换纸币一样。而人们之所以敢于跳过一个第三方机构来进行交易,而不担心受骗上当,原因就是区块链所带来的技术保障——区块链使人们在做交易决策的时候,可以看见所需要看见的一切。而这个过程,重新定义了信用。

        被区块链重新定义的“信用”

“信用”这个词在不同的范畴中,有着诸多不同的解释。特别是对应到英文中时,有时是credit,有时又是trust。Credit是一种用数字表达的信用记录,它记录的是过去发生的财务和交易情况。而Trust则是一种法律设置,它定义的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委托关系,它体现的是合约主体承担的责任和权益。

因此,我们可以把信用形象地比喻为两面镜子:关注过去是否有隐藏的信息,是“倒车镜”;而关注未来是否会有隐藏的行动,则是“望远镜”。

隐藏的信息,指的是在交易发生时,有些信息只有一方当事人知道,另一方不知道。

隐藏的行动,指的是在交易发生后,有一方采取“偷懒”或“不尽力”的行为,给对方带来损失。

金融机构的作用,就是用“倒车镜”和“望远镜”来解决这两种信用问题:使原本不对称的信息,通过金融的方法达到博弈的动态平衡。那么,是不是有了区块链,金融机构的这两种职能就都被取代了呢?

区块链带来的降维打击,让双方当事人都知道了过去发生的一切,所以信用中这个“倒车镜”的职能,就被区块链从第三方金融机构中拆解分离了。

然而,那个作为“望远镜”而存在的信用职能,却依然属于第三方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

如果说以前中介机构更多地是让人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那么在“降维打击”之后,金融机构需要更多地让客户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比如,在“降维打击”之前,A公司要聘用一家投资银行为它的一个并购交易做风险评估和代理。这家投行将花费人力物力去核实交易各方的信息、搜集过去的信用表现,找出双方的弱点,并基于这些,代表A公司与收购标的进行谈判。但在“降维打击”之后,A公司和它的收购标的,都不需要投行提供信用信息,而更多地依赖银行家们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对公司成长性的理解。这也将倒逼银行家们更多地关注前瞻性的风险和成长机会,帮助客户能够站上巨人的肩膀,拿着望远镜,看清未来的发展道路。

所以,区块链虽然是对金融世界的一次“降维打击”,但它打击掉的是那些终将被技术所取代的“金融劳工”,而解放出的却是原本被机械劳动所捆绑的时间和精力,让人类所不可替代的判断力、洞察力和前瞻性,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将帮助金融机构对于信用进行重新定义。金融机构将不得不更加强调信用作为“望远镜”的职能,注重服务的 “前瞻性”,也就是对未来成长性和风险的预判,而不只是对过去单纯的总结。

        美国联邦机构对于管理区块链的计划

        目前从华尔街到陆家嘴,金融行业对区块链的认知和探索都是快速向前的。

在2015年12月,美国证监会(SEC)正式批准Overstock在其自己开发的区块链证券交易所上发行自己的股票,这被视为SEC已经在考量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证券交易系统的运作可能性。部分金融人士认为,区块链技术的诞生,极有可能让资产发行的方式从先审核再发行变成先发行再审核,从而让全球金融生态出现重大变化。

SEC主席怀特(Mary Jo White) 4月2日晚发表讲话,号召寻找像拥有区块链这样技术的公司和个人,来加速证券监管的转变。这是SEC自2015年12月以来首次公开谈论未来区块链的潜力,并给使用比特币区块链技术发行的证券提供补助。

由此可见,各国的监管机构已经在充分准备这一次区块链可能给金融系统带来的“降维打击”。从政府机构到华尔街的玩家,都希望能够抢占先机,在区块链所带来的变革中,抢占高地。

上一篇:【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金融:从量变到质变
下一篇:【债转股专题特稿】债转股的基本理论与核心要点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