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标签:互联网金融
评论:没有评论
文/浙商银行行长助理吴建伟
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逐步从热点成为焦点,首先从名称开始就争论,叫“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其次争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是“互联网企业金融化”还是“金融企业互联网化”?总之争论是激烈的,观点是鲜明的。这其中,互联网企业代表更多强调“互联网+金融”,而金融界代表更多强调“金融+互联网”。2015年下半年起,双方的争论逐渐平息下来,不是争辩出结果了或谁最终胜利了,而是殊途同归了。
互联网金融发展追溯
狭义概念的互联网金融起源于互联网企业,从传统金融机构不善于或不太愿涉及的“屌丝”类客户开始,受益于前期的宽松环境,抓住传统银行间胶着竞争的机会,从场景支付中成功突围,业务越来越宽、渗透越来越深、产品越来越广。发展至今,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以第三方支付公司成立为标志。早在2005年已开始孕育,以支付宝成立为代表,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占领线上市场,同时从线上支付向线下支付突围,从线上场景支付向资金跨行转账突围,并开始试水金融产品的代销。
发展阶段,以互联网理财兴起为标志。以2013年“余额宝”成立为代表,互联网企业不再满足于从“支付”中获益,开始向“存贷”业务延伸;不再满足于留存资金的“沉淀”收益,开始追求留存资金运营效益最大化;不再满足于金融产品的代销,开始涉及资金中介业务,如个体网络借贷(P2P)平台等。
成熟阶段,以网络银行成立为标志。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的成立为代表。伴随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机制逐步实施,互联网金融开始步入金融核心区,此时必须持牌经营,就和传统银行处于同样的监管环境下。可以说,此时的互联网金融才真正进入金融领域,同时和传统金融融合越来越紧密。
当前,社会上已基本达成共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互联网是工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提升了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促进了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了广大老百姓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传统银行也越来越互联网化,在产品创新上将金融属性和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如浙商银行推出的“涌金”票据池就是典型代表。
技术推动互联网金融从量变到质变
计算机的出现推动了金融电算化,把算盘“送进”了博物馆。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必然会推动金融的深度革命,甚至有人说传统“柜台”将因此消失。
金融的深度变革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方面,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商品交换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处于均衡态势,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后,首先对商品交换的信息流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信息从原来分层递进式传播,演变为平等广播式传递,即信息获得是平等的。例如,某地发生海啸,过去的分层递进式传播路径是:海啸—记者—电视台或报纸—信息获得者;现在的平等广播式传播路径是:海啸—当事人—网络—信息获得者。互联网带来了信息流的变革,打破了商品交换的原有均衡,此时必须通过资金流和物流的变革构建新的均衡。资金流的变革需求带动了金融业态的新变化,这就是金融业变革的外因。内因方面,就是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本身深度应用,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技术应用如降低成本、增加服务时长,而是向融合应用、融合创新不断推进,利用互联网技术特征重构金融产品。在内因和外因的交替作用下,逐步从量变到质变。
广义概念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呈现出量变到质变的迹象。回顾发展,第一阶段主要是金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化,也就是将银行的业务搬到互联网上去实现。主要起到三个方面作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服务时间,如推出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等产品。第二阶段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特长,加上金融的属性,重组或优化产品。如浙商银行推出的“增金宝”产品就是典型的产品,传统的做法是让客户买卖货币基金享受基金收益,但浙商银行将客户持有的货币基金加上质押和贷款属性,这一变化,客户除了可以享受货币基金的收益外,可以随时申购和赎回,有了“活期存款”便利性。所以短短3个月,余额即超百亿元。第三阶段是“真空妙有”阶段,业内由浙商银行刘晓春行长率先提出,就是当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后,银行用互联网思维,重组银行架构和内部组织体系,重构银行的产品、组织体系、服务流程、管理制度等。质变随之发生,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互联网金融中“两极”关系
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最为重要的两大阵营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银行。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银行就如磁铁的两极,两者在业务上处于金融的两端,应该算是“异极”,而且在发展路径上一个越来越金融化,另一个越来越互联网化,可以说是相向行驶,相互靠拢,逐步融合,表现出了“相吸”的特征。
从金融发展趋势看,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银行之间更多的是表现为竞合关系,合作大于竞争,两者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利双赢。互联网企业在客户体验、产品创新、应用场景、商业运营上有优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企业的商业营运上,无论是创始人还是投资者,在前景未明、甚至找不出成熟的盈利模式的情况下,都坚信烧钱圈客户、占领市场的模式,这一点是传统银行不具备的。而传统银行在人才、风控、客户培育、企业个性化服务、品牌上更专业、更有口碑,尤其在企业金融服务上,更具更加专业优势。今后两者通过互相学习,优势会慢慢靠拢,逐步融合。未来不是“互联网企业”压倒“传统银行”,而是看谁更能学习、更能创新、更能适应市场。
互联网金融何去何从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监管会更加规范。从监管角度来看。由于金融风险的外溢性和放大性,金融业的监管都是强监管。以前互联网金融中很多企业还属于金融办在监管和指导,好处是制约少创新多,和传统银行相比具备很好的监管红利,但风险也不可小觑。当企业规模小时尚有一定容忍度,一旦做大就必须纳入整个国家金融监管中,否则不利于金融风险防控。随着“e租宝”等一系列P2P平台的破产,监管的相关指导意见适时出台,监管层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总体监管原则是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明确了“一行三会”的监管职责,即,央行负责互联网支付业务的监管,银监会负责网络借贷及互联网信托和消费金融的监管,证监会负责股权众筹融资和互联网基金销售的监管,保监会负责互联网保险的监管。
另一方面新技术会引发新变革。从技术进步来看,最近苹果支付在国内掀起热潮,央行已在探索发行数字货币等新应用,标志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集体维护(不可更改)、高度透明、去信任、匿名等性质,体现了分布式自治的原理,逐渐受到拥有创新意识的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但新技术的出现也不会改变金融本质,主要解决的是金融的运行成本、效率和秩序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从量变向质变的演化过程中,传统银行业对其不应该害怕、恐惧、无助,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适应,驾驭。拿浙商银行来说,员工平均年龄三十多岁,人力成本较低、线下负担较少,一旦发力,成本优势就可转换为产品的定价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优势产品。
本文编辑/张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