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蕾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文/国务院重点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
创新在中国转型升级、应对新常态和对经济下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如何在基础理论原创性方面获得突破,并带动中国经济前端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中国有很多产业的重大创新列入了国家重大计划,并获得国家资金支持。比如中国大飞机、C919等就列入了国家计划,也是中国未来的支柱性战略产业,国家会给予资本的支持。另外,比如中国移动牵头,和电信等企业搞的4G超宽带网络等大企业大集团的创新,也会获得自身经济实力和银行信贷的支持。虽然也有一定风险,但问题不大,仅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投钱做研发万一不成功,会导致考核效益下降。
因此创新和金融结合最需解决的就是广大中小企业、个人的融资难问题。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量的分散性的小型的创新如何才得到金融的认可。数据显示,重大原创性的成功率仅有10%,就是说失败的可能性是90%。因此尤其是在目前探索过度的使其,中小企业如何获得金融的支持,需要深入探讨。
对于人才济济,资金也相对宽裕的国企来说,最主要的是创新的体制问题。其最大障碍是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个人积极性。即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入社会后怎样得到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认可,和相应的回报,其中就包括经济方面的回报。
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以前,除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权全部在国家中央企业。国家863中长期科学技术科学规划的50%也是由中央企业承担的。其中包括直升飞机、C919、高铁等应用型的创新。国家给予他们高度的肯定和期待。
但是国企在承担重大责任的时候,如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体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团队创新的研究成果的归属问题也需要探讨。
比如一个国企重要课题负责人的年薪或者只有几十万元,而其合作伙伴的私企老板,虽然从学历、眼界、技术上相差很远,还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其身价可以过亿甚至几十亿,其财富远远超过对研发成果有重要贡献的人。这种差距造成科研人员心理矛盾。一方面很看重国有企业重要的创新平台,另一方面在巨大的财富面前谁能不动心?
包括清华在内的高等院校、国家级科研院所、中央企业、汇聚了大量的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他们的创新成果需要得到相应的的财富回馈。
比如诺贝尔家族,正是因为科技创新获得了巨额财富,然后再通过诺贝尔奖来回馈社会,推动科技进步,拿出财富为社会做贡献。但如果科研人员没有钱,如何去设立奖项并持续运作呢?虽然目前体制性问题还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需要解决动力的问题,使科研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使其创新成果能获得社会的回报。目前,我们国家也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突破这些障碍。
本文编辑:《清华金融评论》 王蕾
上一篇:徐林:金融支持创新缺的是好的企业,政府应改变支出结构来促进创新
下一篇:姚余栋:科技变革呼唤筹、投、贷的新金融催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