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捷、陆毅: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

2025年7月9日 (上午11:47)1,028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经营

分类:卷首语, 卷首语-总140期, 总第140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无

0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范式正在经历深刻演化。地缘冲突频发,逆全球化思潮与贸易保护主义交织蔓延,全球增长动能面临持续性弱化。同时,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加速嵌入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带动了制度与规则体系的同步调整。在多重变局叠加作用下,全球治理的主要机制已难以由单一权力结构主导维系,其运行逻辑正从效率导向转向共建共享,从规则输出走向机制协商,标志着以多边参与、制度重塑为特征的治理新范式正在加快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秩序的重构成为全球治理结构调整的重要表现。长期以来,全球流动性主要依赖单一主权货币供给,这一安排在全球公共品提供、政策协调一致性与系统稳定性方面逐步显现出内在的不均衡。主权货币往往在本国政策目标与国际责任之间形成错位,叠加财政风险,易通过市场渠道外溢为系统性冲击。在地缘政治分裂加剧背景下,货币职能被工具化、武器化趋势上升,加剧制度信任流失与体系碎片化。

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加快推动多元主权货币共存、有序竞争的格局演进。欧元在储备体系中的地位稳固,人民币在融资、支付与清算体系中的作用持续增强,推动了全球货币结构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演化趋势。特别提款权(SDR)的发行与使用正由危机应急转向常态化运作,其嵌入贸易、融资与储备体系的深度持续提升。跨境支付体系建设不断提速,数字技术深度嵌入清算流程,推动跨境支付体系朝着高效、安全、包容方向演进。随着货币体系和支付机制的重塑不断深入,国际金融正成为全球经济治理范式演进的关键载体,其制度创新与合作架构将在未来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前,参与并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已难以仅靠关税调整或多边协定磋商,要充分在本国制度架构内推进制度型开放。中国持续以金融、财政、税收等主要政策工具为抓手,稳步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通过规则对接、标准互认与监管协同,增强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制度兼容性和参与深度。这一进程不仅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与全球体系的协同发展,也展示了中国在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共赢发展、促进全球增长中的责任担当与建设性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正由规则接受者向制度塑造者逐步转变。一方面,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牵引,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向纵深推进,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已围绕数字支付、绿色金融、数据规制等领域率先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正在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治理方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成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引领治理结构重构的重要理念支撑。

面向未来,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范式尚未定型。多边机制的协调重塑、技术治理的规则化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演化,将成为塑造新一轮全球治理格局的关键变量。如何在保障国家主权与提升全球协同性之间寻求均衡,如何在强化效率与兼顾公平之间实现协调,如何在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之间构建规则,将决定未来全球治理框架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在这一变革周期中,中国既是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的重要推动者,也是全球治理稳定的关键贡献者。

(焦捷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陆毅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

上一篇:最新关注:前瞻、回顾、观点&数字
下一篇:《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发布,“LEAP”策略框架助力创新发展 | 政策与监管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