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下)

2014年5月13日 (上午11:41)2,654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央行与货币-总6期, 总6期, 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王春英

评论:没有评论

王春英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

(接上期)

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上)

 

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基础设施不健全

1. 交易平台包容性不充分

一是竞价交易的市场功能退化。2007年后,银行间外汇市场竞价交易不再采用集中撮合机制,转而采用做市商报价驱动与做市商/普通银行撮合相结合、以做市商为主导的竞价机制。2006年至2013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交易量的竞价比重由5.2%下降至0.01%,询价比重则由94.8%上升至99.99%,竞价交易大幅萎缩反映了目前以做市商为主导的竞价机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流动性弱,竞价交易的买卖报价点差远高于询价交易,交易成本较高,缺乏价格发现功能;二是限制交易角色,竞价交易只能在普通银行和做市商之间进行,不能在普通银行之间或做市商之间进行,影响交易效率。

二是声讯经纪与电子平台的互补性偏低。声讯经纪目前已成为银行间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主要模式,2013年通过声讯经纪和电子平台达成的交易量比重分别为62.3%和37.7%。但是按照现有的监管规定,银行之间通过货币经纪公司达成的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交易双方必须逐笔录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电子交易系统才视为有效交易。这种安排客观上保证了银行间交易数据可以完整、及时、便利地采集,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电子交易系统具有交易报告库的基本特征和发展优势,但声讯经纪对于电子平台的间接依附关系——声讯经纪的产品边界受制于电子平台的产品边界——也产生了限制交易灵活性的弊端。

三是电子平台缺少单交易商机制、主经纪机制等功能。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自1994年建立以来,以商业银行为主要用户,交易模式和服务层次较为简单,即使2005年汇改后转向做市商报价驱动机制和引入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仅是将机构的身份分为做市商与普通银行,基础仍是平面化的多银行平台或者说多交易商机制,缺乏国际外汇市场普遍存在的单交易商机制、主经纪机制等功能。事实上,银行间外汇市场早已存在多对一的小型交易圈(多家银行与一家银行建立单一、稳定的交易关系),表明市场具有天然的分层性,对单银行平台有条件、有需求。

2. 集中净额清算覆盖面不充分

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集中净额清算业务在产品类型、参与银行等方面都存在覆盖面较小问题,即期询价交易仅在26家做市商银行试点集中净额清算业务,远期、外汇掉期交易仅在8家做市商银行试点1个月期限以内的集中净额清算业务,仍有数量较多的中小银行以及长期限远期、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期权等产品未纳入集中净额清算。此外,目前国内实施的集中净额清算不完全等同于中央对手方清算,清算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3. 交易报告库基础不充分

与国际实践相比,目前国内交易报告库建设仍然滞后。一是交易报告的数据标准偏低,主要集中在交易层面,投资组合以及抵押资产等层面数据明显不足,特别是银行柜台外汇市场的交易数据重流量、轻存量;二是银行交易直通式处理程度较低,制约银行间外汇市场电子化交易确认和交易报告库发展;三是声讯经纪等非电子平台交易的数据报告基础尚未理顺,交易数据的集中化主要依赖于交易平台的集中化。

上述问题对于国内外汇市场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市场深度不足。以交易量衡量,BIS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球外汇市场人民币日均交易量为1200亿美元,境外市场是境内市场的1.9倍,境内外市场的衍生产品交易活跃度存在较大差距。

 

三、坚持市场导向深化外汇市场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为新时期深化外汇市场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厘清制约外汇市场发展的几个问题

1. 市场发展理念偏于重风险、轻创新

与国内其他金融市场类似,外汇市场发展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渐进演变,基本没有经历放任自由的阶段。这种路径与我国渐进式改革开放有关,也是吸取各种外部危机经验教训的自然反应,有利于避免出现大的风险,但长期在正面清单式的监管模式下,创新往往需要经历自下而上申请、自上而下批准的过程,制约了创新效率和市场灵活性,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2. 市场运行环境容易积累单向不平衡发展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特别是2005年汇改以来,国际收支不平衡压力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持续偏低是外汇市场始终面临的一个发展环境。一方面,经济主体的市场需求过多集中在如何防范人民币升值,抑制了原本服务于双向交易的产品创新空间;另一方面,外汇市场的发展与调控压力并存,延迟取消既有的管制,甚至有时被迫采取新的管制。特别是,随着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汇市场面临的边缘化、空心化压力日益增大。

3. 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全面审慎风险管理

政府放松管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具有必要的自律约束。无论是客户的风险意识,还是银行的内控管理和行业自律,都还缺乏“买者自负、卖者尽责”的市场规范,一个客户、一个产品、一家银行出了问题,很容易引起整个市场的停滞。

 

(二)坚持市场导向深化外汇市场发展

从历次汇改的经验看,改革既对外汇市场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条件。应抓住2月中下旬以来人民币汇率小幅波动的有利时机,争取在外汇市场发展中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放松交易限制,丰富外汇交易工具

完善实需管理并逐步交易限制,放开反向平仓、差额交割等交易机制,丰富外汇衍生产品的套期保值功能,从基于现金流管理的单一功能扩大到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多样功能。增加期权产品类型和研究推出外汇期货,更好地满足各类经济主体的多样化交易需求。

二是增加交易主体,扩大外汇市场开放

引导不同需求的机构有序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支持个人适度参与衍生产品、汇率ETF等外汇交易。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进行先行先试,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和境外金融机构有序、双向参与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促进形成全球人民币市场。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市场有效运行

统筹银行间外汇市场竞价与询价交易模式、声讯经纪与电子交易平台的协调发展,研究引入单交易商机制、主经纪机制,建立分层、包容性的交易平台。发挥电子交易确认业务,实现交易直通式处理,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集中净额清算产品类型和参与银行,全面引入中央对手方清算业务。

四是转变监管方式,增强市场创新能力

继续简化外汇市场准入管理,将监管资源更多集中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风险风控。规范外汇市场职业操守,增强市场自律管理。强化银行对客户开展外汇交易的“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和“尽职审查”原则,把防风险的监管关口前移和内化至银行内控管理。建立健全集中化和全覆盖的外汇市场交易报告库制度,构建外汇市场压力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市场监测。

五是推进汇率改革,增强市场发展动力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改进中间价形成方式,增强市场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提高人民币产品的风险溢价,防止形成单边投机,抑制跨境资本无序流动,提高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上一篇:吴念鲁,杨海平:外汇储备管理改革需要有新的顶层设计
下一篇:刘洪玉,吴璟,杨赞,郑思齐:共有产权住房制度促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