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经营
分类:卷首语-总107期, 总第107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无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进入加速演变期,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病毒变异与技术封锁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秩序,加深了分化裂痕。全球化退潮时,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取代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成为决策者首要考虑的因素。近期欧洲能源危机也越发凸显一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各国供应链或内迁或外移至区域联盟内,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正在发生。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日前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强调,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
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对中国产业发展而言存在不利与有利双重因素。不利因素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困境,国产替代尚未完成,或已完成但与国外技术差距较大。二是供应链若“断链”,对进口中间产品依存度较大的部门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有利因素则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我国具有重点领域全产业链优势,生产能力强大,且这种优势短时间内很难被其他国家所取代,可以继续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整合创新。二是我国国内市场广阔,内需潜力巨大,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与外需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球产业链的重塑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金融要在保链稳链中发挥积极作用,疏通上下游衔接的堵点,解决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要在强链补链中主动作为,支持长周期关键技术研发与国产替代,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
为此,需要从资本动员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两方面入手,提高金融部门与产业部门的适配度,增强我国产业面临全球供应链重塑时的韧性与竞争力。一是进一步提升当前资本动员能力,发挥有为政府的引导作用,用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支持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二是进一步优化当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挥有效市场的积极作用。减少在低效国企上垒大户的行为,抑制资金过度空转和脱实向虚的倾向,给予高技术制造业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更低的融资成本。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未来,要以金融活水助力企业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调整,最终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周皓为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