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5月CPI再创新高,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归位;人民币贬值依旧,A股走出独立行情|国际

2022年6月13日 (上午8:16)2,565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评金融, 首页

标签:无

4

文/《清华金融评论》资深编辑王茅

最新出炉的美国5月份CPI指数再创新高,美联储高级官员表态称,目前判断通货膨胀已经见顶为时过早,美联储继续加息没有悬念。美联储加息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A股倒是走出了独立行情。

美国5月CPI再创新高,美联储将持续加息

美东时间6月10日早间,受到市场广泛关注的美国5月份通货膨胀数据新鲜出炉,5月份CPI较上年同期的增幅达8.6%,再创40年来的新高,刷新了3月份8.5%的前高点。

美国股市迅速作出反应,三大股指早盘跌幅就超过了2%,随后跌势持续一直到收盘。道琼斯指数下跌2.73%,标准普尔500指数下挫2.91%,纳斯达克指数跌幅最大,达3.52%。

美国的通货膨胀数据如此受关注,是因为数据会直接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举措,从而对美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前景。

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经过震荡后,重新达成共识

最近一段时间,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前景的预期出现了波动。5月下旬,美国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表示,美联储政策制定者在接下来的两次会议上各加息0.5个百分点后,如果通胀得到控制,可能会在9月暂停加息。

尽管博斯蒂克2022年度并没有美联储会议上的投票权,但是他这“放鸽”的明显姿态,扰乱了美联储之前传递出来的持续加息的信号,推动美股快速反弹。

在这纷扰的市场预期之下,美联储二号人物、副主席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

周四表态称,市场预计美联储6~7月将分别加息50个基点是合理的,但是很难找到9月份暂停加息的理由。希望将通胀率降至2%的目标,美联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现在说通胀已经见顶为时太早。

不过布雷纳德还是挺有讲话艺术的,其表示政策是灵活的,目前判断美联储9月份将采取何种行动还为时过早,要具体看数据表现。不难看出,未来几个月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数据,对于美联储9月份的行动至关重要。

布雷纳德的此番表态,成功的扭转了市场对美联储行动的预期,将预期拉回到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讲话前的水平。

美联储副主席布雷纳德并非是最近在公开场合,对美国通胀表示担忧的唯一一位美国高官。美国现任财政部长、前美联储主席耶伦5月31日就曾表示,她在2021年预测通货膨胀率上升不会造成持续麻烦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她说,并未完全理解过去几个月通胀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未来“不能排除进一步的冲击”。

新鲜出炉的再创新高的美国5月份通胀数据,让市场进一步确认,美联储还将继续加息以控制通货膨胀。

光大证券分析指出,供应链紧缩、需求强劲的矛盾仍然突出,叠加薪资增速维持高位,美国通胀压力大概率持续。美联储将紧密跟踪加息对需求端的影响,若通胀和薪资拐点确认,则可能转变市场对美联储加息路径的预期。

美联储在采取行动时,无疑会重点参考物价水平,与此同时,也将密切关注美国经济的走势。正如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股票业务部全球负责人黄海洲近日所说,美联储的加息周期还没有结束,但加息节奏会根据通胀的情况和美国经济GDP的走势有所放缓。

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汇率、A股的影响

美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元是全球第一大流通货币。尽管美联储加息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相对有限,但的确使得美元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有明显的升值。今年3月1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收于6.3014元,6月10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收于6.6927元。3个多月的时间,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走高。

不过过去一段时间,A股倒是走出了自己的独立行情,没有受到美联储行动的过多影响。这至少和两个因素有关。第一,中美目前处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和环境之下。美国当前的主要经济问题是高企的通货膨胀,抗击通胀是首要任务。中国目前的情况则大为不同,稳增长是首要任务。

第二,处在不同经济周期的中美两国,采取的经济、利率政策也大相径庭。美国方面,为抗击通货膨胀,美联储在行动。从今年3月份以来,美联储两次加息,3月份加25个基点,5月份加50个基点。

中国方面,在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国政府5月份的支持政策可以说是“应出尽出”。利率方面,5月20日上午,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5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7%,与上月持平;5年期以上LPR为4.45%,较上月水平下降15个基点。

中国经济有应对美联储加息的政策空间,事实上,中国的各项金融经济政策“应出尽出”,稳经济、保就业、促增长是首要任务,同时也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比如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就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两大重要举措。

上一篇:关于银行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几点举措 | 银行与信贷
下一篇:黄益平:对当前货币政策的几点思考 | 央行与货币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