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刘尚希:以数字金融模式破解小微经营者融资困境

2021年3月8日 (上午8:50)331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评金融, 首页

标签:无

1

我国约有近亿的小微经营者,占市场主体90%以上,其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恢复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小微经营者的境况当前不容乐观,虽然有减税降费政策的支持,但融资困境仍有待于破解。建议以数字金融模式破解小微经营者融资困境。

我国约有近亿的小微经营者,占市场主体90%以上,其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恢复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小微经营者的境况当前不容乐观,虽然有减税降费政策的支持,但融资困境仍有待于破解。

 小微经营者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束缚

小微经营者由于其组织化程度不高以及自身的脆弱性,传统金融模式难以触及。在1.3亿的市场主体中,传统金融能触及的仅有2900万户,小微经营者基本都在传统金融机构的视野之外。面对海量的小微经营者及其潜在价值,传统金融没有能力去发掘,导致传统金融的低成本资金优势难以发挥,而小微经营者又难以接触到所谓的正规金融服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与蚂蚁集团研究院2020年11月和2021年1月两次线上调查表明,2/3小微经营者现金流紧张并有迫切的融资需求,1/3小微经营者仍然“融资难”,14%的小微经营者认为“融资贵”。

尽管采取了结构性货币政策来支持小微经营者融资,但货币政策的传导难以形成毛细血管式的渠道,其作用有效。政府也要求大型银行扩大对小微经营者的放贷,但面对“小额、高频”这样一种融资需求特点,传统的银行也有力所不逮之感。近年来,数字革命背景下迅速崛起的数字金融,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普惠数字金融的实践,为破解小微经营者融资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

数字金融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算法为基础,在大数据和智能风控等方面具有传统金融不可比拟的优势。现实中的数字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或新的金融模式。它不需要物理分支机构和信贷员,不需要实地尽职调查,不需要面对面接触和规定营业时间,实现了金融机构低风险、低成本和小微经营者融资需求“小额、高频”的匹配。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数字金融的优势尤其凸显。去年由全国工商联、中国银行业协会和网商银行共同牵头,联合了100多家银行发起24小时可贷的“无接触贷款”。截止到2020年9月15日,共服务小微企业2099.69万户,累计发放贷款8721.69亿元。其中,网商银行服务小微客户数1351.36万户,累计发放贷款5221.58亿元,成为“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的主力机构。

大力发展和规范数字金融模式,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新的战略路径

数字金融模式的核心是金融科技。在这个意义上,金融科技也将是我国金融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面对数字经济的大发展趋势,通过金融科技重构更具生命力的数字金融模式迫在眉睫。

数字金融是金融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数字金融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处于世界同一起跑线上,在某些方面还取得了一定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数字金融的发展,应成为我国的金融发展战略,而不是权宜之计。

数字金融能够适配小微经营者融资,可破解传统金融模式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不适配的困境,同时也是传统金融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金融科技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积极引导,使之成为传统金融向数字金融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国有金融的数字化转型与民营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相互补充,互为支撑,在政策、监管上不应厚此薄彼。

加快制定数字金融规范。目前还缺乏适应数字金融的相应准则和规范,这既不利于数字金融的监督,也不利于数字金融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字金融实践和其新的属性,制定阶段性的数字金融发展规范是当务之急。

对数字金融风险的监控要与时俱进。数字金融具有大数据和智能风控优势,有利于数字金融机构控制经营风险。但小微经营者与之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易给不法机构钻空子,近年出现的“套路贷”等不法现象提供了旁证。针对传统金融的监控可能不适配,要完善风险监控方式,严厉打击金融欺诈。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编辑:谢松燕

上一篇:聚焦两会 | 王景武:浅谈新形势下我国不良资产行业发展问题
下一篇:聚焦两会 | 尚福林:建设现代金融体制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