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书生:国家文化大数据建设——加速文化界“新基建” 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 封面专题

2020年12月6日 (下午6:17)709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评金融, 首页

标签:高书生

20201206183107

2020年5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通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是宣传文化界的“新基建”,是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是2019年公开征求意见的《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和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落实这项重要任务,2020年5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简称3号文件),指导各地和相关部门落实落地。目前,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文旅文物广电等部门分工负责、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工作局面已初步形成。文化大数据建设正当时

2020年,“新基建”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新基建将进入加速期。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就是宣传文化界的“新基建”,是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一项长期任务,涉及成百上千条生产线,成千上万家企业,上千万生产者和上亿消费者,其前景不可估量。

传统文化产业自2015年后断崖式下滑。在新时代新技术下,文化生产新体系逐渐孕育、成长,但由于旧体系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新旧体系间相互摩擦和挤压。对比两种业态的优势与缺口,传统业态对内容的把关和人才的积淀是新兴业态无法比拟的,而新兴业态所擅长的互动和关联正是传统业态缺失的。

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分析,只有把新业态旧业态、新体系旧体系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两种体系的功能相互补、优势相结合,体系再造才能顺应当下时代发展需要。2010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的全面数字化,标志着数字时代文化发展迈入新阶段。现在,通过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能在源头上为传统文化企业提供高质量、数量丰富的数据资源,助力传统文化企业实现数智化升级。文化大数据的体系架构

文化大数据的体系架构主要是由“四端”——供给端、生产端、需求端以及云端构成。

供给端——从文化遗产中“萃取”获得的中国文化素材库

所谓供给端,即从文化遗产中“萃取”获得的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组成的庞大数据库。建设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和中华文化素材库,是3号文件提出的前三项任务。

建设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主要是根据历次普查的数据,包括文物普查已经获得的数据,将其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结构化存储于服务器,并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根据2002年起开展的全国文物系统文物普查显示,除故宫和国博以外,国家一级文物共4.8万件、照片387万张;2012年起开展的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收集高清照片5000万张;此外,全国的戏曲普查、美术馆普查等统计数据,都将作为中华文化遗产标本库的基础数据。

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须先从建设红色基因库起步,目标是对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藏品、纪念碑(塔)等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采集后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统一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并以历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为线索,对红色文化数据进行专业化标注、关联,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目前已确定了15家试点单位,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南湖、古田会议、井冈山等,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红色纪念馆数据采集和标注。

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库,是以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为对象,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将已标注和关联的文化数据进行解构,萃取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分门别类标签化,为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素材。标本库和基因库是其重要来源,文化企事业单位已建成的数据库也是重要来源,如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文物志、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数据库、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中国百年影像档案、中国版画一百年、中国音乐总谱大典等,从而丰富了中华文化素材库的内容。

生产端——将碎片化的数据资源数字化为文化体验产品

生产端是指在所采集的数据素材库的基础上,将碎片化的数据资源通过数字化生产转化为适合当下的、可以利用的文化体验产品。生产端包括各类文化机构,既包括文化事业单位,也包括文化企业,不分所有制。在这其中要秉承坚持守正的核心要义,做到数据保真、创作严谨、互动有序、内容把关。

需求端——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消费内容

需求端即消费端。文化消费从内容上来看,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数字时代背景下,文化消费则重在文化体验上。从方式上细分,有三种不同规模的文化体验:第一是文化体验园,主要是依托旅游景区。现在的旅游景区大多数以自然景观为主,要了解人文,需要回到城市,进入博物馆等。从供给端到生产端,生产线创作生产的文化产品,足以把博物馆的藏品“活化”到旅游景区,这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第二是文化体验馆,主要依托中小学校园和购物中心。如在学校里建设文化体验馆,甚至把整个校园建成弥漫式或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园,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文化精粹;实体性质的购物中心目前都在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对文化体验的需求非常大,引入文化体验馆将助力购物中心的升级创新。第三是文化体验厅,主要依托社区、书店和家庭。包括城市中的老年社区、党建社区,农村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礼堂等;书店可以尝试将文化体验厅与新书发布、各类讲座相结合,做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家庭客厅主要是把家变成文化体验厅,现在有线电视用户达2亿户以上,无数条生产线在时时供应内容,需求和空间非常大。

云端——负责连接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运转枢纽

云端又称国家文化专网,是文化大数据体系运转的枢纽,本质是连接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各门类、各业态数据在云端进行关联,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组合,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相互转换,生产和消费活动实现高效循环。文化大数据的建设路径

由于我国文化遗产收藏于各类文化机构,将分散的数据全部集中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合理选择的是物理分散、逻辑集中、闭环运行。

各类文化机构采集的藏品数据,经过清理、梳理和标注存入本根服务器,形成其数据中心。分散的上万家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构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前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标注的前端藏品数据信息经过有线电视网络汇集于云端,与有线电视网络相链接的终端,通过云端访问前端。前端、云端和终端,借助广电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构成安全可信的文化生产闭环系统。选择闭环运行,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等同于生物基因,保护文化基因同保护生命一样重要。闭环运营也有利于版权的保护,由于有线电视网络属于国家战略性战备资源,其封闭运行不对外资开放的特性也确保了文化数据安全以及为版权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目前,浙江、上海和江苏在推动文化大数据建设方面在全国走在了前列,通过调研发现,其发展有如下四个特点:

把文化大数据建设与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相结合。浙江将其与省委省政府的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衔接;上海将其与市委市政府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相衔接,并已经把国家文化大数据的建设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新基建的三年行动计划中;江苏则把文化大数据建设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结合,有效推进了当地文化大数据的建设进度。

积极推动红色基因库试点。从全国400多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遴选出15家首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试点单位,进行红色文化数据标注,加大红色文化产品开发,形成全国红色基因库。浙江嘉兴把南湖试点工作当作政治任务,在9月中旬将完成包括红船在内的高精度数据采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将数据采集同新址数字博物馆建设统筹推进;江苏主动加压,推动非试点的雨花台开展红色基因库建设,积极争取2021年参加试点成果展。

调动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参加文化大数据建设。面对新的形势任务,要充分调动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当好守正创新的示范者,助推文化大数据建设。如浙江依托华数集团和浙数文化,推动文化专网建设以及红色基因库试点工作;上海东方有线除建设文化专网工作外,主动要求建设数字化文化生产线;江苏有线在新建数据中心为国家文化大数据预留500个机柜,凤凰出版和江苏演艺自筹资金建设数字化文化生产线等。

积极谋划文化体验体系建设。一方面推动了文化大数据建设工作,促进了当地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精神文化需要。浙江将文化体验园(馆)建设同文化大礼堂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上海充分利用公共文化空间,拟吸收商委、教委推进文化体验进商场和学校;江苏推动南京等地市在旅游景区建设文化体验园。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将引导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迸发更多创新活力,更好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10月刊,2020年10月5日出刊,本文编辑:王晔君

上一篇:赵磊:北京市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新模式探究 | 封面专题
下一篇:吴晓灵:公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拓宽基础设施融资渠道 | 财富管理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