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总60期, 总60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征信系统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分析了中国征信业面对的一些挑战和机遇,并围绕三个重要的征信现象简单讨论了中国的征信问题,对中国征信行业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征信系统对于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简单做一个类比,征信系统可以说是金融信息的高速公路,各种金融信贷平台可以理解成各种交通工具,风控就是驾驶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征信系统做基础,再好的驾驶技术也是没有意义的。
2017年4月21日,央行征信管理局举行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相关监管层领导表示全国八家个人征信机构中没有一家合格。这给征信业带来很大的冲击,震撼至今。时隔一年半,中国征信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文对国内征信业发展进行梳理,并对2018年初成立的百行征信和未来征信业进行展望。
央行征信系统:非营利、非市场化的国家数据库
2006年设立央行征信系统标志着中国征信体系的起步。截至2017年,从征信机构、征信监管者、数据提供商、征信用户和数据主体这些角度来看,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中国征信行业格局,如图1所示。
在2018年以前,成立于2006年的央行征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官方征信机构,其征信系统名称是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虽然定位为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但央行征信中心实质上就是肩负着为市场化信贷机构提供征信服务的一个征信机构。
央行征信中心还是全球唯一的一个集个人征信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和央行信贷登记系统(服务于央行监管)功能于一身的征信机构。目前它的数据覆盖了约四亿的消费者和两千多万的企业信贷记录,提供主要征信产品(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报告、信用报告数字解读(个人信用评分)和企业关联关系查询。
央行征信系统在成立之初,在很短时间内就把全国银行的信贷数据进行采集和整合,在解决处理信贷金融风险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幅度降低了银行信贷的不良率,同时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有研究显示,央行征信系统促进了GDP约0.33%的增长。
央行征信中心不是一个独立的商业机构,而是一个非营利、非市场化的国家事业单位。由于金融市场环境或自身属性等原因,央行征信系统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整个金融市场服务不完善,金融信贷服务供给不足。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消费者和大量小微企业无法从信贷机构获得贷款,导致央行征信机构覆盖的人群和企业非常有限。其次是与金融机构监管范围有关。央行征信系统服务的对象是直接受到监管的金融机构,即仅限于持牌的金融机构,对于没有受到监管的新金融机构,央行征信中心按照规定无法提供服务。最后是体制方面的问题。这种非营利、非市场化的定位会导致其无法高效率地运行,从而无法提供更多的征信服务。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央行征信系统作为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定位,可以采集数据,能够生成最基本的征信产品-信用报告,但是期望其能够像美国三大个人征信机构一样,每年能研发出上百个征信产品是比较困难的。
征信“大跃进”:互联网金融泡沫的衍生品
从2015年到2017年,可以称为是征信“大跃进”的三年。征信属于相对比较小众的行业领域,但在中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在全球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征信能这么大规模地引起社会大众、新金融机构、大数据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积极参与。在这三年里,各种背景的征信机构纷纷成立,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投入,其中不乏盲目跟风,因此称之为征信“大跃进”。
这种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首先,这和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泡沫密切相关,在“征信行业是躺着赚钱的行业”的社会舆论刺激以及“先开枪,再瞄准”的互联网思维引导下,大量的新兴机构在不了解征信商业本质的情况下涌入征信行业寻找商机,甚至还不清楚风控和征信的区别。其次,由于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的兴起,这些新金融机构需要征信服务,央行征信中心或因覆盖人群不足无法给他们提供直接服务,或提供服务不全面。此外,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先用后买”的消费场景出现,需要有信用评分、信用决策工具等征信相关的服务。
虽然国内只有1/3的消费者有传统的信贷数据,但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时代,消费者拥有丰富的非信贷信用数据或其他信用相关数据。将央行征信系统、三大电信运营商、微信、支付宝和京东等的消费者数据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三大电信运营商和微信的活跃用户远远超过央行征信系统覆盖的信贷人群,这些替代数据反映了消费者很好的活跃性,可以辅助进行信用分析。
在上述几个因素的推动下,央行监管层对市场化征信开始有所松动。从个人征信方面来说,央行在2015年1月5日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首批8家机构被央行列为通知对象,以此拉开了征信建设高潮的序幕。其中,大量的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公司和新兴的金融机构都要做征信,特别是个人征信,这也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背景的独特现象。从企业征信来讲,目前国内约有100家企业征信机构备案,但这些机构都是比较小规模的,且商业模式单一。同时征信公司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热捧,整个社会约有50万家公司的名称中包含“征信”二字,甚至还出现一些证券分析师推出“中国征信第一股”。
这种全社会的征信“大跃进”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首先,大量机构涌入征信领域有着很大的盲目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其次,“征信”概念的混乱。很多人将征信与风控混淆不清,认为“一切数据皆信用”,只要有点数据的机构都想着开始做征信,征信机构变得没有门槛,专业方向上的错误导致了创业创新的误区。
征信“大跃进”这个泡沫的破灭,其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的加强,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整治的不断开展和深化。同时,征信行业的专业性和积累性使这些机构的大量投入不能很快变现。征信“大跃进”的背后,是对征信本质的理解欠缺。征信系统建设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前期大量的投入,需要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
百行征信启航:期待中的未来新金融基石
百行征信(信联)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百行征信作为第一家拿到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甚至还有很多大数据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也想加入百行征信。
百行征信有它的明显优势。首先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它有央行背景,这一点对于开展个人征信这样具有公共属性的服务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民营征信机构无法比拟的。其次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业化征信服务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百行征信未来业务的开展有很大空间。此外,百行征信的企业定位,会让其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但与此同时,百行征信的未来仍存在很多挑战。一是能否制定长效的商业机制,例如不完全利用央行的行政权力来搜集数据,用商业的力量让不太成熟的新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信息共享。二是能否充分利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让征信系统更有效率,及时开发出一些更能满足实际需要的产品。三是互联网金融的新业务远比传统信贷业务复杂,需要技术和业务的创新,例如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满足未来飞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经济的需要。
未来,随着百行征信的启航,中国的征信体系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图2所示)。新成立的百行征信在覆盖信贷人群和新金融机构上将做出贡献。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率的征信体系是衡量百行征信区别于基于国家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原有征信体系的重要标准,这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建成一个高效的征信系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简单地把数据搜集整合成信用报告,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技术和业务积累,需要大量的征信产品研发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征信业有上百年的历史,不仅行业成熟,而且从事征信相关业务的专家也不少,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专业资源,百行征信可以用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具有国际视野和实战经验的征信专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站在巨人的肩上,进行本土化创新。
对于百行征信的未来,既不能因为其天然的优势期望过高,也不能因为其面临的挑战而过度悲观。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大家应该群策群力,使其更快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每一个消费者。
中国征信体系展望: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未来
首先,中国征信格局并未成型,还没有走向成熟,没有面向社会开放的类似美国FICO评分的信用评分,缺乏丰富的征信产品。征信体系建设需要继续探索,特别是(个人)征信产品是一个半公共属性的商业产品,需要市场的参与、政府的监管,兼顾公平和效率。美国是全球征信最发达的国家,充分发挥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等原因,目前对于国内征信业,政府和市场的最佳平衡点还没有找到,征信体系的顶层设计还有待完善。
其次,未来个人信息保护对个人征信冲击也较大。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征信或风控的机会在于两点:一是强劲的市场需求,二是相对宽松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随着欧盟最新出台了个人数据保护措施,国内的个人信息保护也有监管趋严的态势,这对个人征信和风控都是极大的挑战。
最后,企业征信继续面临挑战。国内目前注册了100多个企业征信公司,相比个人征信来说,企业征信的特点是非标性、维度较高、信用评估情况较复杂。中国目前企业征信的基本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即使央行征信系统采集了很多的企业征信数据,但是企业征信的产品仍很难推出,因为业务理解和开发应用都还存在很多瓶颈。
但在另一方面,国内的征信也面临一些新机遇。虽然国内消费者缺乏传统的信贷数据,但是有很多丰富的非信贷信用数据或信用相关的数据,如电信数据、支付数据、社交数据、电商数据和心理测量数据等。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开始开发和利用这些非信贷类信用信息进行风控,但是每个公司都要自己投入,数据分散且成本高。其实可以从征信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一些专业化的机构把数据整合,提供一些通用的基础产品,降低风控成本、提高效率。
服务于不同消费场景的专业征信机构也是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笔者曾提出非金融征信平台的政策建议。电信数据不仅能反映消费者的经济活跃性,也有“先用后买”的信用含义在其中。根据国内目前的情况,有必要建立一个基于电信运营商数据的征信平台,即电信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电信运营商内部的信用风险问题,也可以对外输出,作为一个基础的征信平台给信贷机构提供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很多“先用后买”的互联网经济提供征信服务。
社会信用体系是中国特有的,而征信体系目前是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中国希望将信用管理的机制用于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目标是2020年要初步完成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未来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征信依旧会存在交叉和联系,虽然信用管理的内涵一致,但两者的应用阶段存在差异,征信领域相对成熟,社会信用体系的理论体系和应用边界尚在探索中。
中国征信业的未来充满了挑战,不容乐观,当前很多金融风险问题都有征信问题的影子,但从长远来看,征信业还是有着充满想象力的发展空间,征信体系作为数字金融的基石,是未来金融创新的重要引擎。目前,中国的征信服务还比较滞后,中国的征信业还未走向成熟。但是创新、专业精神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平衡将为中国征信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活力。面对国内庞大的消费金融市场和互联网经济大潮,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才能够保证征信体系建设的活力和健康发展。实践会证明没有真正的市场化的运营,就没有中国征信体系的美好未来。
(刘新海为北京大学金融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研究员。本文编辑/谢松燕)
上一篇:吴卫星、邵旭方、陶利斌:家庭财富不平等会自我放大吗——基于家庭财务杠杆的分析
下一篇:周延礼:协同构建保险科技新生态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