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辉:互联网技术与银行轻型化实践

2018年9月13日 (上午10:32)1,216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封面专题, 封面专题-总58期, 总58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2

互联网时代需要新的银行业务模式。低资本投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成为银行升级转型的必然方向。转变银行发展模式,强调高效、精准的轻型银行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创新对传统银行业务等各环节价值重构的影响,提出了银行轻型化的建议和策略。

随着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新型银行模式的诞生和发展,银行业务的轻型化成为了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与此相对应,大型商业银行也纷纷成立普惠金融组织架构,提出互联网化、轻型化的转型发展目标和战略。

银行的本质

金融的本质是中介,银行的本质则是中介的一种形式,解决了货币资金跨主体、跨时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银行作为社会货币资金融通的主要载体,是通过其支付中介以及信用中介的两种功能发挥而实现的,银行首先依托货币及账户体系,实现货币资金的跨主体转移,成为资金流的现实通道;其次依靠银行自身作为持牌机构的信用,综合利用社会信用数据信息,实现货币资金的跨期间转移,成为虚拟资金流的主要媒介。在此过程中,银行通过自营或代客模式,运用交易、理财、投资等形式,获得价差和收益。

从历史来看,银行通过对支付和信用中介功能的不断完善,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还为个人及企业建立了支付和融资平台,提高了生产、生活及消费中的资金流动效率。多年以来,无论是资产端、负债端,还是支付端,银行一直都“一统天下、高枕无忧”,然而,在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滋生了众多顽疾。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大量信贷资源集中投放到少量客户,形式上银行业绩高速增长,实质上普罗大众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融资难、融资贵矛盾凸显,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遭到质疑。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银行价值重构提供可能

《银行3.0》提出,银行业务是必需的,而银行不是。银行业务的关键已经不再是去哪里办,而是怎么办的问题。有数据显示,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600.44亿笔,同比增长46.33%,离柜交易金额达2010.67万亿元,同比增长32.06%。

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大发展,使金融触达长尾用户成为了可能,并在客观上为零售金融领域创新业务发展模式、提升营销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增加风险控制手段、降低银行运营成本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在互联网模式下,社会中各个主体活动网络化、碎片化和数字化,信息不对称程度越来越低,供需双方交易成本下降,市场竞争变得充分有效,这为充当支付及信用中介的银行实现其功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空间。互联网时代呼唤银行业务的新模式,过去“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低效率运行”的业务模式已不合时宜。“轻型银行”的本质,就是以更少的资本消耗、更集约的经营方式、更灵巧的应变能力,实现更高效的发展和更丰厚的价值回报。

轻型银行的实践和建设路径

近年来,世界各地在新银行业务模式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探索。荷兰ING直销银行以互联网渠道获客为主,资产端从事操作简单、风险较低的住房按揭贷款和证券类投资,负债端以电话、网络等方式,通过较高利率吸引存款,低资产端收益、高负债端成本,构建了薄利多销的银行商业模式。美国互联网银行不设立物理网点,负债端通过手机应用以互联网借记卡形式,凭借高利率和低费用吸收存款,线下与超市等合作,通过提供快捷的支付方式,吸引客户;资产端通过互联网发放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再逐步向汽车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延伸。其他尝试则不一而足,而事实上,打造一家轻型银行,应当综合运用平台化经营、扁平化管理、专业化分工、重视用户体验和迭代创新等互联网思维方式落地实现。

轻型银行要构建平台模式,资产结构要轻。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差逐步缩小,轻型银行应着力发展中间业务,与传统经营模式相比,降低资本耗用以及风险收入占比。为此,轻型银行可从三方面进行建设。一是应当定位为连接者,围绕客户行为,整合上下游商业场景,开展平台化经营,跨界打造生态圈,将银行服务从传统领域扩大到金融交易以外的范围,渗透到企业供产销及人们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二是从传统单一的物理网点模式向多样化客户需求导入入口模式转变,与线上、线下流量平台的合作,构建金融产品与场景的结合,嵌入平台获得金融产品的流量入口,充分运用互联网互动工具在每一个可能的触点为客户提供友好且直观的服务,根据客群偏好精准营销,实现低成本的快速获客。三是作为金融产品的资源整合者,构建立体化客户服务交付,实现从“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打通和连接各金融机构及金融产品,侧重产品和服务整合能力,形成一站式产品平台。

轻型银行要打造灵活的管理流程,组织架构要轻。互联网思维是以客户需求与用户体验为依归,因此设计一套契合业务发展、满足产品快速应变迭代需要同时达到有效质量管理的轻型化组织架构及流程保障,是极为重要的课题。设计的原则应是以产品为组织的核心,做到组织架构轻型化、扁平化:一是厘清部门职责的边界,最大限度压缩管理层级,减少中间环节;二是管理层下设相应的专业机构,辅助开展管理者专业决策;三是以客户为核心的精细化经营,强化产品条线之间的联动;四是整合产品支持条线及后台共享资源职能,以模块化、专业化方式提供中后台服务,提升支持产品的能力及运营效率;五是组织架构要有适应性,能够伴随产品和业务的调整,实现快速变化;六是支持产品创新的小步快跑组织模式,产品创业初期以几人项目组的方式运行,具备灵活性,随着业务的进展再配备相应的资源,辅之以恰当的绩效考核体系。

轻型银行要以信息科技为抓手,研发投入要重。金融产品必须秉持用户可触达、价格可接受、服务可持续的原则和理念,继而通过科技手段驱动业务发展、扩大服务范围、降低服务的成本,解决金融产品需求和供应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落地实施方面,可以建立ABCD为主体的金融科技基础服务能力。A是指人工智能技术(AI)。KYC(了解你的客户)是开展金融服务的基础,第一步就是准确核实客户身份。人工智能、生物识别以及活体检测技术,在远程客户身份认证、智能客户服务、反欺诈等领域拥有广泛的金融产品应用场景,在识别精度及效率方面具备优势。B是指区块链技术(Block Chain)。区块链技术存在账目实时确认、数据不可篡改、快速组网等技术特性,适用于构建金融业资产交易系统、资金清算系统,特别是在跨机构的合作业务中,有提升清算效率和降低运作成本的作用。C是基于分布式架构的云计算技术(Cloud Computing)。传统大型金融机构基本采用集中式数据库和高端存储所组成的IOE(IBM、Oracle和EMC)技术架构,整套系统维护费用昂贵,运维工作烦琐复杂。基于互联网业务特性以及成本和安全的考虑,必须构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IT)系统架构方能支撑爆发式增长业务的要求。D是大数据技术(Big Data)。“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各行各业线上与线下的服务和消费进一步融合,人们的各类衣食住行为数字化,使KYC有了更多的维度以及评判的依据,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信贷产品风险定价、反欺诈、客户行为预测、贷后管理以及金融产品智能推荐、客户细分和管理等方面。

轻型银行展望与政策建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互联网时代需要新的银行业务模式,低资本投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成为银行升级转型的必然方向。转变银行发展模式,强调高效、精准的轻型银行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催生下的一个新型金融业态,为探索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试验田。面对新事物,监管核心应当是鼓励创新,监管过程中要体现开放包容,注重维护市场环境和公平竞争秩序、引导和规范并举,防止监管套利。

第一,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一是对于合法合规市场参与主体,要留有一定的试错空间,在诸如远程开户、监管指标达成等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和创新空间;二是注重对市场参与主体监管的一致性,防止监管套利,规范和监管市场参与主体,开展准入资质管理;三是严厉打击违规行为,打击网络爬虫等非法获取和传播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条、打击金融电信诈骗活动,净化市场环境。

第二,推动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传统金融征信的基础上,统筹补充和完善居民征信数据信息,实现真正的共享债务的行业级管控,让社会信用信息在各部门之间顺畅流动,打破信息孤岛,健全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二是借助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鼓励合法利用大数据的创新活动,降低信息搜集和甄别的难度及成本,提高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界定、控制和定价的能力,促进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普罗大众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提升监管能力,强化技术监管手段。一是积极探索监管新范式,监管不足或过度均不可取,要创新监管规则,在改善金融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取得恰当平衡;二是通过监管科技(RegTech)手段和技术,统一监管数据报送,建立嵌入式的数字化监管方式,基于人工智能、共识算法、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工具,利用大数据开展监测分析、探测风险和挖掘规律,有效提升风险监测和识别的能力;三是建立金融创新风险隔离墙,大力发展“监管沙盒”,搭建监管试验田和安全港,运用技术手段设置特定的创新空间,配套整套监管沙盒流程,实现对新型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的在线测试和监管。

(秦辉为微众银行副行长。本文编辑/谢松燕)

上一篇:季小杰、谢宗晓:应用“良好实践”探讨银行业数据安全保护实践
下一篇:唐一平:回归本源 涅槃重生:中国商业银行的挑战、转型和未来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