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angjun
分类:总10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银行与保险, 银行与信贷-总10期
评论:没有评论
文/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市场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杨军
本文编辑/张英凯
不同银行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业务结构、客户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但在风险管理转型方面体现出了更多的共同特征和管理举措。下面通过2013年的年报,分析探索其中的特点与变化。
积极应对外部变化,进一步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传统业务,也是最核心的基础业务。从2012年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资产质量开始出现了变差的苗头。面对经济调整、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各家银行都显著加强了信用风险的管控,其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调整组织结构,积极应对风险变化。建行新成立了信贷管理部,突出对信贷风险的管控和基础管理的加强。中国银行撤销了风险总部,重新组建了风险管理部、授信管理部、市场风险管理部和授信审批部,突出信贷风险管理。工行则将信贷管理部进一步调整为信贷与投资管理部,将理财、投资与信贷一起管理,拓展了信贷管理的范围。经过此次调整,四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体现了较强的一致性,设置了风险管理部、信贷(授信)管理部、信贷(授信)审批部、内控合规部。
第二,加大核销、转让等不良资产处置力度。2013年四大行核销金额均有明显提升,工行、建行还采用了打包处置不良贷款等创新的方式。
第三,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及监管要求,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一是控制房地产贷款,2008年至2013年,中国银行业的信贷余额快速增长,而各家银行房地产贷款总量都基本持平。工行从2011年5121.78亿降为4635.85亿,中行以6251.91亿位居四行首位;二是控制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三是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推进三农绿色信贷等。
在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同时,建立境内外一体的风险管控体系
以工行、建行为代表,大型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提升。工行、中行已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与国际化的步伐相一致,各家银行在海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上也采取了不少措施。
一是建立海外的业务经营中心和区域管理机制,提高总行的控制力度。如中行建立了海外保理中心、海外大宗商品融资中心和福费廷中心,工行在全球区域网络基本建成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境外机构的内生发展,完善区域化管理机制,强化区域管理总部的业务支持、集约运作和风险管理。在业务控制上,中行进一步加强海外债券投资集中经营与决策,由总行负责监督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分行的风险管理,建立了“全球客户经理制”,对于5000万元以上的授信项目,总行直接参与督导。
二是完善国别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国别风险的管理。四大行均在年报中披露了国别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采取的管理方式大同小异,主要手段包括国别风险评估与评级制度、国别风险限额、国别风险敞口监控与预警、国别风险压力测试等。
三是推进境内系统向海外的延伸,建立境内外一体化的系统。工行是最典型的例子,工行加快推进境内系统向海外的延伸,全球信贷管理系统(GCMS)、全球产品控制系统(GPC)、全球市场风险管理系统(GMRM)成功上线运行。
中行核心银行系统、全球统一支付平台、国际结算、呼叫中心等系统在2013年成功在亚太地区推广,进一步提升全球一体化信息科技服务能力。农行完成了对境外核心业务系统的整合和推广,实施了境外机构核心业务系统上收和集中部署。建行出台了海外风险管理的风险政策,开发了海外客户的评级模型,正在建设一体化的IT平台。
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加强市场风险及交易性业务管理
2013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明显提速。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理财产品的兴起,二是债券市场的发展,三是同业业务的跨越发展。在这些业务发展的同时,各家银行也接连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控措施。
第一,成立专门的部门或处室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中国银行成立了一级部建制的市场风险管理部,内设6个处室,负责全球金融市场业务的风险政策、监控、计量与报告。建行在风险部内设二级部市场风险管理部,负责集团市场风险及交易业务管理。工行在风险管理部下设市场风险管理处、产品控制处、估值服务处。
第二,以实施市场风险内模型法为契机,提升市场风险计量能力。工行、中行、建行都向监管部门申请实施内部模型法,并已获得核准,农行正在准备过程中。目前,各家银行对一般市场风险均采用内部模型法进行计量,对特定风险仍采用标准法进行计量。内部模型法涵盖了银行业务中常见的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含权债、外汇即期、远期、掉期、期权、利率互换、黄金、白银等产品。在数据整理、风险计量曲线、模型优化、系统开发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市场风险的计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加强对交易业务产品的控制,探索事前的风险管理。工行成立了专门的产品控制团队,逐日逐笔开展业务对账、估值验证、损益分析、价格监控等工作。2014年5月,工行还依托其自主研发的金融市场交易管理平台,率先实现了对金融市场交易业务的事前风险硬控制。在基本不影响金融市场交易效率的前提下,探索出了一条通过事前系统硬控制防范金融市场交易业务“黑天鹅”事件的风险防控创新之路。
第四,加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管理。2008年起国内商业银行部分代客衍生产品业务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风险问题,凸显了加强交易对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建行通过与美国银行的战略合作,完成了交易对手的一期、二期项目,目前正在新一代中进行系统开发工作。工行已经着手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高级计量方法系统的自主开发,农行则外购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模块。
第五,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久期、压力测试等传统工具加强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从各家银行年报的披露内容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缺口、久期、压力测试等工具,主要管理举措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存贷款定价能力、提升资金营运效率、调整绩效考核导向,其目的是改善和加强息差管理。
以实施巴塞尔协议为契机,提升风险计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2014年4月2日,银监会核准了6家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标志着银行监管和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反映了三个信号:第一,大型银行在风险计量方面做了多年的持续努力,是多家银行的重要发力点;第二,具备这种能力是一种水平的标志,不仅代表着银行风险计量人才、技术、系统有了某种进步,而且代表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进步;第三,多家银行在这一领域发力,过去起步的早晚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往后~10年,谁能继续领跑银行业。
从目前信息来看,在风险计量与资本管理方面有以下三个重点。
第一,在保持一定差异性的前提下,保持资本充足率的可比性。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根本特征是允许银行用自己的数据、模型、参数来计量资本。由于多家银行在上述方面的差异,其资本的占用比例必然存在差异,反映到资本充足率上,就是资本充足率的可比性进一步降低。资本充足率高,可能是资本充足,也可能是风险小,业务占用资本少,也可能是计量参数定得低,不能客观、准确计量风险。监管部门不希望是后者。对银行而言,需要有充足的模型开发、监测、验证和修复能力。监管部门未来可能会加大检查的频度,这将成为未来监管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第二,更多风险参数的估计和工具的开发。现在6家银行获批的仅仅是风险计量方面的一部分初级方法,还有很多方面的方法没有被核准。比如信用风险的违约概率模型、EAD模型、期限模型,操作风险的高级方法等等。在业务经营管理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模型和计量工具,比如集中度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等等。在监管方面,有很多新的发展和变化,比如市场风险的ES计量等等,这些新的工具方法的研发将成为未来多家银行角力的重点。
第三,应用的推进。新的工具、方法是否产生生产力,关键在于应用,能不能以简便易行的方式被一线员工认可,能不能在业务经营管理分析中成为通用语言,能不能与专业人员的管理实践产生共鸣,能不能在经营管理的市场发现、产品设计、服务提供、决策、后期跟踪管理方面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才是多家银行竞争力的真实表现,在这方面,各家银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强化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各家银行都加快了在信托、基金、保险、期货等领域的拓展,综合化成为各家银行的共同选择。在此背景下,各家银行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体制上、管理方式上也作出了一些探索。从年报披露来看,有以下特点。
第一,重点管理8类风险。风险划分方法很多,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从年报来看,大家都提到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各家银行普遍认为全面风险就是对上述风险的管理。在具体的管理上,信用风险一般由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由专门的市场风险管理部或团队负责,操作风险由内控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由资债部门负责。
第二,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从年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大型银行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解各有不同,具体操作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工行强调依靠系统,农行强调“大风险”管理理念,交行强调各业务领域风险管理小中台建设。但从共性来看,一般都认为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全程、全员和全覆盖。在具体的业务上,则都强调管理表内外、境内外的各类风险。在风险的管理与抓总上,除了依托各自的管理体系外,主要都是通过风险偏好、风险限额、风险报告来实现。
第三,加强对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建立覆盖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除了依靠传统的委任子公司董事或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以监控子公司的风险外,各家银行也开始将子公司纳入总行的管理视野。
第四,通过IT系统,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利用IT系统,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以支持业务开展和风险管理,是全面分析管理的基本体现。农行BoEing系统覆盖了对公和个人贷款、对公存款、现金管理投资理财、系统内往来、贸易融资六大类产品线共一万多个产品,整合了丰富的信息,基于该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客户在本行存款、贷款、理财等产品的情况,有利于精确核算客户贡献度和本行的维护成本,从而对客户和产品的综合价值进行评价。工行规划并启动了“信息化银行”项目、利用大数据、云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深度开发客户资源,支持开展业务竞争和风险管理。
第五,加强对新兴理财业务的管理是一种趋势,最重要的措施是将理财业务纳入授信审批机制。2010年,建行在业内率先将自营理财业务纳入授信审批机制,后来又拓展到了代客理财产品。交行在积极推进统一授信管理体制建设的同时,将信用评审覆盖到了理财等转型和新兴业务资产端。工行将理财投资作为金融资产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三个维度之一,按照相应的准入标准履行审批程序,业务授权纳入全行统一授权管理范畴。
上一篇:李博雷:超越交易重塑银行与客户关系
下一篇:郑志瑛:金融资源区域流动的原因与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