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君羊,杨娜:构建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2014年9月10日 (下午2:19)2,535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封面专题, 封面专题-总10期, 总10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奚君羊, 杨娜

评论:没有评论

文/奚君羊、杨娜   本文编辑/贾红宇

奚君羊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娜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

 

上海自贸区是新时期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如何构建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寻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以实现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本文给出了可行性的思路与建议。

近年来,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表现为:金融的要素市场齐全,证券交易所、商品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和银行同业拆借中心都集聚在上海;上海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类别和各种金融业务的牌照也比较齐全,可以办理我国已有的几乎所有的金融交易;我国的许多创新金融活动也往往在上海首先推行。但是,现有的成就并不意味着永久的优势,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同样十分严峻。因此,上海如何利用自贸区带来的历史机遇,构建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寻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以实现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这项任务迫在眉睫。

 

区内区外联动是自贸区的必然属性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正式建立,使得上海通过自贸区在金融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获得了重要契机。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我们可以发现:自贸区的宗旨是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可见,自贸区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金融方面,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区内改革的先行先试取得在区外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区外金融的发展。

此外,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指出:自贸区建设要“形成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显然,就上海而言,建立区内区外的金融改革联动机制,应该成为利用自贸区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如果没有这样的战略安排,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意义就荡然无存。

然而,目前人们的关注焦点似乎主要集中在自贸区本身的金融改革方面,至于如何利用自贸区的优势和改革成果,如何构建区内区外的联动机制,使得区内区外的金融改革遥相呼应,借以促进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似乎存在明显缺失。因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区内区外的联动机制,以便及时利用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政策优势,促进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构建区内区外联动机制的具体举措

把联动的职责落实到具体的政府职能机构

自贸区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设立的,并且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才能取得进展。联动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层面予以推进,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形成,而是需要政府有专职的机构承担该项职能。为此,我们建议所有与自贸区建设有关的政府机构,尤其是上海的政府机构都必须把推进自贸区与区外的联动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必须具有强烈的联动意识,避免陷入单纯关注自贸区而忽视其与区外联动的窠臼。上海市政府可以确定某个比较合适的政府机构。例如,金融办,明确其负责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区外的联动职责,以便统筹区内区外联动方面的工作。

加强区内区外联动方面的研究

自贸区区内区外联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而且没有先例,因此,首先要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政府的智囊机构除了本身要加强研究之外,还要强化组织和协调工作,引导社会的相关研究机构开展相应的决策咨询研究,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此外,在区内区外联动的研究方面,尤其需要突出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研究,以便在政策和制度的框架基础上推进联动,使联动工作的推进获得坚固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基础,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序发展。

建立区内和区外有限渗透的金融管道

虽然自贸区的运行模式是所谓的“二线管住”,但并不排除区内区外在金融方面的有限渗透。所谓“有限渗透”可以理解为渗透的形式、规模和范围应该控制在安全边界之内。因此,只要我们对区内区外金融互动的内容、参与者的身份和数量采取适度限制,实行有限渗透,就完全可以避免联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

随着自贸区的金融逐步与国际接轨,自贸区内的融资成本必然大幅度下降。于是,区外企业如何在有限渗透的前提下通过自贸区融资就成为金融联动的重要课题。例如,对于公益性项目和特别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单项核准和数量限制的方式在区内融资,以便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

 

以自贸区国际板交易平台作为联动的突破口

上海要建设的是国际金融中心,但目前上海在金融方面的国际化程度明显偏低,境外机构的参与度和国际化的金融品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金融国际化的表现是境外机构大量参与金融活动和交易,其前提是放松资本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由于缺乏这两个前提,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路途还十分遥远。然而自贸区的建立,为上海提供了这方面的重要前提。金融国际化是自贸区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自贸区要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融资自由化。自贸区“一线放开”,即对境外放开的管理模式使其天然具有国际性特征。因此,上海必须充分利用自贸区的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国际化的金融交易。

目前,自贸区内黄金交易国际板、股权交易国际板、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国际板、原油期货交易国际板、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国际板的设立均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其中,黄金交易国际板有望率先在年内正式运营,其他的国际板交易估计会在2015年相继正式开展。这里所谓的“国际板”是指允许境外及自贸区内机构和个人参与的交易平台。这一系列的国际板金融交易平台的设立将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重大突破,对于促进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进而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这些国际板的交易仍然局限在自贸区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但通过与区外的逐步联动乃至逐步的在区外复制和推广,其长远影响绝不可低估。此外,由于自贸区在地理上毕竟属于上海,因此,随着这些国际板的交易量和参与者的不断增长,其在统计量上也极为有利于提升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

鉴于自贸区金融国际板具有的上述重要意义,我们认为自贸区管委会和相关政府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国际板这项工作,尽可能采取有力措施,力争早日启动,越快越好。此外,除了上述国际板交易平台以外,其他的各类金融交易,如外汇交易和债券交易等,也应该尽快制订国际板方案。

国际板的更深层意义在于为上海提供了区内区外联动的突破口。上海要力争建立特定渠道,通过有限渗透,使上海的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适度参与区内的国际板交易。

为此,我们建议设立自贸区国际板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获得一定数量的额度在区外发行基金,筹集区外资金用于投资区内各个国际板。起始初期,额度数量可以较小,在逐步取得经验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额度。随着国际板交易品种、规模以及外资机构参与面的不断扩大,上海的金融国际化程度必然会有快速提升,促进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取得突破性进展。

设立自贸区本身并非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利用自贸区促进区外的金融改革,借以推进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就决定了建立自贸区与区外的金融改革联动机制是发展自贸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坚信,只要建立高效率的区内区外金融改革联动机制,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必定能够转化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四新股今上市集体秒停 逆市发威再现不败神话
下一篇:邵宇: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逻辑和策略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