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封面专题, 封面专题-总第37期, 总第37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9月28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图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左)、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右)共同敲锣开市。
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服务覆盖广泛化、客户群体大众化、风险管理数据化、交易成本低廉化四大特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既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普惠金融现实难题的重要手段。
当前,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理念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金融创新领域的焦点和热点。不久前召开的G20杭州峰会,通过了由中国政府推动并参与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高级原则包含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等8项原则以及更为具体的66条行动建议,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高级别的指引性文件。由此,世界各国将会加速形成一个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迈入新阶段。
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普惠金融的要义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而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普惠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动力不足,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信息共享,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的门槛,有效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数字普惠金融是以数字化方式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服务覆盖广泛化。从覆盖的区域来看,传统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实体网点的铺设来提高覆盖面,受限于机构铺设的高成本,传统金融机构一般将主要资源分布于人口、商业集中的地区,难以渗透到经济落后地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消除了这种弊端,一些地区即便没有银行网点、ATM机,客户也能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工具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完成非现金交易,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覆盖面更广泛。
二是客户群体大众化。商业银行经营往往遵循“二八法则”,侧重于服务大型企业和城市高收入人群,而处于长尾市场的小微企业和农村客户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数字技术的发展,使长尾市场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毛细血管”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吸纳社会各个层次的“一分钱、一角钱、一元钱”,达到集腋成裘的效果;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分析能优化配置,实现服务市场细分和精准营销,可将资源恰到好处地输送给资金需求者,满足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三是风险管理数据化。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本质上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质押物,商业银行难以甄别还款来源,从而导致高风险。而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基于对日常交易数据流、信息流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信用水平,显著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这使得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成为可能。
四是交易成本低廉化。与实体网点相比,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资金供求双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信息搜寻、定价和交易等流程,从而实现对实体网点的部分替代,减少了对人员和设备的占用,大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这让客户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取金融服务,促进了金融普惠的实现。国内外的经验都已经表明,传统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数字化对于降低银行业务经营成本效果明显。
可以说,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既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普惠金融现实难题的重要手段。
邮储银行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秉承“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规模庞大的资金优势,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
邮储银行的普惠金融实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金融服务半径广。截至2016年6月末,邮储银行除了拥有4万多个实体网点,还有15万个助农取款点、10万多台自助设备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实体网点中,有近3万个网点分布在县域农村地区。在一些边远贫穷地区,邮储银行是当地农民、牧民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二是服务内容包容性强。截至2016年6月末,邮储银行累计发放个人小额贷款超过1.2万亿元,累计为900多万客户提供个人小额贷款服务。
普惠金融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特点,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营销批量化、管理精准化、作业自主化和风控系统化,既延伸服务时空,又有效降低成本,是商业性普惠金融面临的现实课题。对此,邮储银行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是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网络,努力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近年来,邮储银行坚持电子银行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将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整合为品种齐全、体验良好的线上交易服务平台。同时,依托设备丰富、流程便捷的线下营销服务平台,实现了电子渠道与实体网络的互联互通、线下实体银行与线上虚拟银行协同发展的“大渠道”经营格局,使得客户可随时随地无障碍地获取金融服务。截至2016年6月末,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个人客户接近1.7亿户,手机银行注册客户约为1.2亿户。目前,邮储银行超过70%的业务都是通过电子银行完成,不仅显著降低了经营成本,而且还推动了实体网点从“交易核算中心”向“营销服务中心”转型,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质量。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技术支持普惠金融,邮储银行正大力推动接入渠道上“云”的工作,利用云平台高可靠、可伸缩的特性,更好、更快地为客户提供服务,目前云平台交易量已占全行交易量的35%。
二是积极构建开放协作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努力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邮储银行以互联网金融云平台建设为契机,以产品创新为驱动,以数据分析为引擎,以整合三大板块资源为切入点,围绕尝试开办代理理财类、资金代发、小微贷款等便民金融服务,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农村电商”“互联网金融+速递物流”“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等“互联网金融+集团优势资源”的特色网络信贷发展模式,有力提升了对“三农”、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高新技术产业等客户的融资服务支持。在农村电商领域,邮储银行与邮政集团旗下邮乐网合作,发挥邮储银行渠道优势和零售信贷审批经验,利用邮乐网掌握的经营数据,针对邮乐网“邮掌柜”量身打造互联网信贷产品“掌柜贷”,通过自动授信、自动审批模型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操作,从贷款申请到最终放款最快可以在一天内完成。
三是积极构建高效的信贷审查审批机制,努力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在前端,邮储银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移动展业,致力于对农户、商户和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金融服务。在中端,邮储银行积极探索信贷工厂模式,不断拓展与第三方大数据征信公司的合作,把客户身份真实性认证、黑名单查询、反欺诈查询、历史逾期核查等多维信息引入零售风控模型,通过构建信息更全面、更完整的信用风险模型,有效甄别不良客户,降低信用风险产生的损失。在后端,邮储银行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应用,实现行内外各类信息的集中整合和共享,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条件。虽然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一直稳步提高,但是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还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移动通信、光纤宽带、数字电视等互联网基础设施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有效信息需求,造成了互联网在城乡间的数字鸿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15年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65.8%,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有31.6%。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扩大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规模,加大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费用减免,降低农民使用互联网的成本,为拓宽普惠金融覆盖面提供有利的硬件条件。
二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信用甄别是替代担保物、降低普惠金融风险和成本、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手段。征信机构唯有掌握足够而全面的信用信息,才能更为准确地反映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居民使用互联网过程中会沉淀大量碎片化、非结构化数据,并成为信用评价的主要数据来源。目前以央行为主导的征信系统,采集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等有牌照的金融机构,还不能覆盖所有有金融需求的群体,即在数据覆盖面上尚不能完全满足普惠金融迅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建议政府部门尽快统一数据标准与格式,以便进行规范化的数据融合,打破数据资源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格局,整合散落在金融机构、司法、工商、税务、公用事业单位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夯实社会征信体系的基础,提升商业银行大数据风控能力。
三是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优化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客户的金融知识水平、信用观念、风险意识是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做好金融服务,首要是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因此,推进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亟须对当地的干部群众进行金融基础知识教育和普及,也就是“扶贫先扶智”“先富脑袋,后富口袋”,建议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共青团组织的协调合作,深入开展贫困地区金融教育培训,通过提升他们对金融本质的认识,熟悉金融工具使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做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是推进监管体系完善,维护普惠金融客户权益。互联网企业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但在实际上做着与传统金融并无根本差异的事情,这让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从而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同时,监管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也让金融知识匮乏、风险识别能力不高的客户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个与时俱进的监管体系,应该能够在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鼓励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例如在前一阶段,我国正规金融体系以外的P2P、股权众筹等投融资平台野蛮发展、鱼龙混杂,“关、停、转”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财产带来损失,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也给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兴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舆论危机和行业危机。建议以国务院“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厘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规范互联网金融运行,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取缔行业乱象,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步入正确创新轨道,实现正本清源。
(吕家进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本文编辑/陈旸)
上一篇:利用“互联网+”破解“三农”融资难
下一篇:普惠金融发展应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