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取消限购带头宣战过剩产能 财政发力为供给侧改革保驾护航

2015年12月22日 (上午9:51)820 views

作者:王蕾

分类:编辑专栏, 评金融, 首页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文/《清华金融评论》 王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经济五大任务包括去年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逐步扩大财政赤字比率;稳定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明确提出取消房地产市场过时限制性措施,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将以促进城镇化的方式化解房地产库存。这意味着以往作为中国主要经济支柱的房地产行业将成为去产能的排头兵。

同时,公报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互相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为了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施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第四,改革政策要落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房地产去库存上升到去产能主要任务

会议公报明确了通过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发展房屋租赁、鼓励房企降价促销、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四类措施化解房地产库存。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租赁市场发展等是房地产去化的政策方向。中信固收研究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预计对于租赁性公司扶持政策、对户籍制度改革、对房屋“先租后售”等的政策支持力度都会非常大,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库存消化,恢复市场平衡。

海通证券宏观债券研究团队报告称,当前中国地产库存依然偏高,但人口结构出现拐点,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尽管中国城镇化率仅为53%,还有上升空间,但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滞后限制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尤其高,而地产又通过银行、信托、甚至民间借贷等途径与金融体系交织在一起,积聚了金融风险,去库存刻不容缓。

海通证券报告并称,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意味着未来新市民将是地产库存消化的重要力量。房企从售房转变为租房商亦或称为一种创新的库存消化模式。同时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意味着在部分有效需求不足、库存较高的城市,“限购”、“限贷”、首套房认定标准、二套房首付比例等行政性限制措施,会逐步放松甚至取消,改善性需求或得到释放。

“取消限购+农民工市民化并举,相当于一波力度相当大的房地产刺激政策,如果一二线放开限购和三四线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可能会配合宅基地政策、土地流转政策、户籍政策、公共服务政策)同时落地,则在客观上相当于一波力度相当大的房地产政策刺激,其在产业链上的影响不容小视。” 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表示。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预计随着房地产去库存政策的实施,2016年出现房地产投资回升是大概率事件,同时与房地产相关的基建投资也将回升,“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过去政府对于三驾马车的提法是:消费是基础作用,投资是关键作用,出口是支撑作用,而在此次经济工作会议中,只剩下了“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而对消费和出口的作用不提了。由此至少可以肯定一点,投资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在财政赤字约束减弱、政府融资渠道重建的背景下,投资将发挥比2015年跟重要的作用。”

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温和化解产能

会议公报称结构性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提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并提出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等。均显示中国加速化解产能的过程将是温和的,不太可能出现行政性去化过度而导致经济失速的状况。

中信固收研究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产能去化上很难采用非常激烈的去化措施,而是促进市场的兼并整合为主。产能去化的温和思路也有助于防范经济过快下行的风险,维稳经济增长。

海通证券报告称,本次产能去化聚焦于传统产业,尤其是过剩产业,且具备配套措施。会议强调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会议明确了以处置不良资产、严控新增产能、保障再就业、多并购少破产等配套政策。其中的亮点,一是资本市场配合兼并重组;二是明确提出破产、再就业,彰显了去产能的决心。

郭磊表示,未来不是一个“一次性出清”而是“阶段性出清”的大思路,市场可以不必太担心信用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的形式倡导将带来主题机会。

在全面向过剩产能宣战的同时,公报提出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表示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

财政发力为供给侧改革保驾护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供给侧改革措施落地,亦明确了减税增赤的财政政策组合,代表着中国已经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恢复经济增长的道路。同时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完全没有提到“经济下行压力”,预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将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增量。

郭磊表示,明确减税和提高赤字率,政府部门加杠杆对冲私人部门去杠杆。意味着一则减税将是一个确定的政策,二则后续赤字率提高也将是大概率。预计明年财政政策将会保持相当积极的姿态,赤字率甚至可能到接近3%的水平。政策层已经态度明确,即宽财政稳货币,政府部门加杠杆如期出现。

中信固收研究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财政在供需双向发力,是托底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在需求领域,财政政策的主要发力点是化解房地产库存、扶贫及社会保障政策、继续推进城镇化、“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等;在供给领域,财政政策的主要发力点是产业政策、降税政策等。预计到2016年,赤字率有可能上升到3%附近,使得财政托底经济增长的空间继续放大。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2014-2015年存在“财政收入下滑→政府投资下滑→制造业下滑→财政收入下滑”的顺周期循环,而近期迹象表明,财政的逆周期调控作用正在体现,前述循环正在被打破。一方面近期财政支出已经脱离财政收入的约束(财政支出增速高达20-30%,财政收入增速仅为10%),另一方面2016年赤字率扩大,此外还有地方债务置换、金融专项债等替代性融资方式兴起,2015年财政资金缺乏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邓海清并称,供给侧改革,事实上是需求刺激的“升级版”。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通过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创造新的有效供给,从而满足原来无法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满足新产生的需求,这种需求是长期的、市场化的、可持续的。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确实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同时也刺激了可持续的需求。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增长之间、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与刺激三驾马车之间并不矛盾。

他指出,中国正在发生财政货币政策“攻防互换”,即财政政策开始唱主角,而货币政策退居其次。2015年底,无论是财政支出的显著扩大,还是地方债务置换、专项金融债等大量发行,使得缺少资金成为过去式。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持续回升,11月当月高达14.6%,创2014年以来最高增速。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经济回暖都是由于财政政策发力,尽管此次财政政策与以往并不完全相同,但“减税+扩大赤字”的组合依然可以发挥相似的作用,经济回暖亦将始于财政发力。

灵活适度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风险

本次中央经济会议中“风险”被提及的次数多达7次,而去年基本没有提及,表示中央政府更加注重预防风险,防风险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多家机构表示,防风险主要意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而货币政策上将仍以结构性为主,过度宽松诱发的汇率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也或是政策层考虑的风险之一。

明明表示,这种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的表态与防范金融风险的总体政策目标是一致的。增加灵活性防范金融风险,重点仍在股票、汇率、债券以及民间融资的风险防范上。防范金融风险的主体任务下,货币政策将仍维持宽松,但出于防范资本外流以及资产价格泡沫风险的考虑,仍以结构性的不对称降息和增大直接融资规模为主。货币政策上,防范金融风险是重点,同时,降低融资成本重点在让利。预计明年可能采取如下的政策:继续增加债券发行规模,促进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化,从而完成降低融资成本的目标;同时不对称降息,促进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让利。     

邓海清则表示, 基于政策发力、房地产好转、补库存等带来的商品需求增加,同时去产能导致供给端议价能力相应增加,美元加息幅度有限,美元指数见顶回落,人民币更意在盯住一篮子货币而放大汇率弹性等因素,2016年大概率出现通胀归来,CPI中枢将较2015年上行。央行如果仍然维持稳健和中性的货币政策,那么央行货币宽松空间将极小。

上一篇:林华:科技企业入主金融意在PE套利 以证券化实现产融结合将成常态
下一篇:王石失万科控制权可能性极大 资本市场能否容忍“野蛮人”?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