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经济的阵痛以及中澳经济发展前景

2015年12月8日 (下午12:01)1,878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国际, 境外之声-总25期, 总25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文/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金融系资深讲师 吕寅佳

本文编辑/邢缤心

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减弱正在使澳大利亚经济经历阵痛。本文分析了澳大利亚在全球金融危机时独善其身的原因,以及澳大利亚经济的现状和前景。本文指出,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紧密的贸易关系给澳大利亚带来过巨大的红利,中国经济目前的转型也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金融危机时独善其身的澳大利亚,到了2015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15年9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2015年第二季度国民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2%,增幅不到经济学家预估中值的一半。经济增速下降、投资意愿减弱、失业率高企、工资增速下降、出口增速下降、政府负债攀升等因素,使得很多人开始担心澳大利亚会迎来经济的萧条,甚至步希腊后尘。谷歌趋势显示,在澳大利亚本土对澳大利亚经济萧条的预期,搜索量(图1)从2014年年中开始猛增,于2015年9月达到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其值相当于上次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搜索量的将近60%。人们对这次以中国经济放缓为源头的新一轮澳大利亚经济危机发生的心理预期,相比7年前那场经济危机似乎持更加不乐观的态度。但笔者认为,澳大利亚不会成为下一个希腊,中国经济转型或将为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转机。

25p124fig

澳大利亚经济曾经一枝独秀的“秘笈”

当2007—2008年那场全球金融危机笼罩世界时,全球各大发达国家经济体陷入一片长期低迷的状态,澳大利亚那时却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快速平稳度过危机,经济安全复苏。虽然澳大利亚股票市场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有着幅度超过50%的下跌,但是在2009年3月后,短短的半年内,股市就恢复超过一半。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第三季度,澳大利亚GDP以年化率1.5%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定义的发达经济体总体在以8.1%的速度收缩。

澳大利亚经济如此快速复苏绝非偶然。这一方面要归功于澳大利亚内部强大健全的银行体系,还有以往长期经济发展的红利提供给政府很大的政策调控空间和资本。澳大利亚有着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管体系,金融危机来临时,澳大利亚银行系统可谓风调雨顺,几乎没有什么内忧外患。澳大利亚银行的运作相对保守,所以在金融危机以前,本国的银行所持的美国次级债和其他不良资产较少,受冲击不大。

相对于美国,在澳大利亚的所有按揭贷款都有全面追索权,而银行对贷款申请者的准入要求十分严格。除了贷款者必须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和稳定良好的收入以外,月还款额被严格限定在不能超过固定收入的30%。金融危机前高额的贷款利率(8%~9%)也保证了贷款者相对都是工资收入较高的人群。这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大量降低了银行在房屋抵押贷款方面的风险。良好的监管系统同时也避免了工商机构的过度或不良借贷。银行的总不良贷款比一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就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这个数字也仅在0.7%左右。良好的银行运行系统也直接反映在国际评级机构对澳大利亚银行的评级上:占有澳大利亚银行系统总资产超过80%的澳大利亚四大银行自始至终保持着标准普尔AA的评级,在整个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除一家小银行外,没有其他的任何银行被国际评级机构降级。

同时,截至2007年初澳大利亚的经济已经高歌猛进持续增长了15年。长期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是,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澳大利亚有着全世界最高之一的官方基准利率(2007年8月为6.5%)和负的政府净负债率(2007—2008财政年为GDP的-2.7%)。这使政府有很大的操作空间采取多种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包括连续多次的降息,政府公开担保银行存款,输入公开市场流动性。政府制订了一整套的经济刺激计划,政府投入在家庭补贴、新建学校、房屋修建和国家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总价值超过570亿澳元。

另一方面还有中国长期对澳大利亚矿产和大宗商品的大量需求。澳大利亚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在过去几十年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飞速增加。在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其中所实施的大量的基础建设拉动了巨大的资源需求。澳大利亚作为铁矿石(钢铁)、煤炭(发电)等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商,在这次巨大的资源需求中也受益匪浅:2009年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2.662亿吨铁矿石(价值217亿澳元),同比增长45.2%;同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煤炭出口也增长了1000%。2009年第三季度澳大利亚GDP实现1.5%的增长,有30%来自于出口。而这个数字在后面的几个季度里一直保持高位。澳大利亚毫无疑问成为那次中国刺激政策中除中国之外的最大收益者。为此,澳大利亚本地媒体经常把中国形容成将澳大利亚拯救出国际金融危机泥潭的“白马骑士”。两个国家之间密切的贸易关系也充分支持了澳大利亚在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里平稳至快速增长。

大宗商品拖累澳大利亚经济

而在短短几年后的今天,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重要的贸易关系却像是双刃剑,先甜后苦,使澳大利亚最先感受到中国从制造经济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转换的阵痛。继转型开始以来,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弱。铁矿石和煤炭这两个澳大利亚出口最大种类的价格一路下跌到近10年来的最低点。这些数据直接反映在澳大利亚出口的数量和总额上。澳大利亚出口在过去的2014—2015财年内降低了11%,至1740亿澳元,其中铁矿石的出口降低了27%,煤炭的出口降低了7%。矿业总体对GDP的贡献值在截至2015年3月的季度环比下跌0.3%。矿业投资从GDP的8%下降到了现在的5%。

这对澳大利亚矿业和大宗商品生产有关的企业的打击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在最新公布的财务报表中,澳大利亚两大矿业巨头必和必拓以及力拓的净利润与前一年相比分别下跌52%和43%,创下过去十年以来最猛烈的跌幅。这还不是最糟的情况,很多小的矿业和大宗商品公司在过去的一年内经历了破产和解散。西澳州这个在过去10年由于矿产资源而蓬勃发展的澳大利亚西部大州,因为矿产行业的萧条,失业率在2015年年中达到了过去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从以往澳大利亚整体经济层面来看,矿业和大宗商品业主雇佣了超过全国4%的劳动力,对于澳大利亚的就业率贡献很大。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可以预测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减弱,大宗商品的需求在短期内将是不容乐观的走势,由此推断澳大利亚的失业率恐怕会继续上升。

澳大利亚股市在过去的半年内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截至2015年10月15日,根据Wind数据统计,澳大利亚标普200指数收于5230点,2015年初至今跌幅3.35%。6月以来中国股市面临极度震荡,同时不断出现有关中国制造业的消极新闻的扩散,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这些都导致了澳大利亚股市相对应下跌。例如,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低迷,导致澳大利亚全股指数在一天内下跌1.94%。除了直接遭受打击的资源类股票,澳大利亚四大银行的股价也平均下跌了3%。银行股票的下跌是令人沮丧的,虽然银行业务不会受到这个消息的太多直接影响,但其反映了澳大利亚本地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怀疑态度,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消费者和投资者感觉看不到前途,盲人摸象,再也无法再像上次金融危机时那样乐观了。上次出手解救澳大利亚的中国制造业,比如钢铁、煤发电等,这次反倒成为造成危机的原因,而且此次需求降低与中国的经济转型、追求环境保护有很大关系,澳大利亚资源性大宗商品的需求降低对于澳大利亚来讲,可能未来将会是一个“新常态”。

澳大利亚银行业也因为过去4年以来的房地产价格的一直活跃增长而变得脆弱,风险加大,随时面临着因房价暴跌而引起银行系统失稳的潜在风险。在过去几年内,澳大利亚的房价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增长,有些城市还增长过快。国家房价指标显示,自2012年末以来,澳大利亚总体住宅房价上涨了30%以上。而这个数字在悉尼、墨尔本这些大城市还更高,房地产出现泡沫,并且越来越大。拥有房子的人因为房子的升值可以从银行贷出更多的钱来完成购置新房的首付,与此同时,政府对投资房的税务优惠和最近这几年的低利率,导致很多投资者以住房抵押贷款方式进行投资来押注房价上涨。房屋贷款占新增银行贷款数量的比例从2008年的58%上升到现在的占总贷款量的三分之二。银行对购房者的要求相比以前也变得更为宽松,很多银行同意贷款者只付利息。银行监管机构审查监管局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四大银行的一级准备金已低于国际同行。这让人不得不担心房价的突然暴跌可能导致本国银行系统及整体经济失稳,打击消费者信心并且推高已经不佳的失业率。面对可能存在的这种风险,澳大利亚审查监管局在7月宣布提高住宅抵押贷款的银行资本要求。为此,四大银行需要筹措额外的300亿澳元准备金。这个消息发布之后,四大银行股价在5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了20%,这个也折射出大家对银行存在风险隐患的担忧。

同时,澳大利亚的经济环境也让政府无法像上次那样放手调控经济。官方基准利率经过过去几年的多次降息后已经降到2%的历史最低水平。澳大利亚央行已经没有多少货币宽松的空间来抵消国内经济的颓势。同时,在过去的7年内澳大利亚政府的负债已经从过去的200亿澳元增长到了3900亿澳元,净负债相当于GDP的将近14%(图2)。虽然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数字并不是那么严重,还在安全警戒线内,但所有数据都一致表明澳大利亚已经在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澳大利亚政府面对本轮出现的新的经济危机也显得手足无措,前怕狼后怕虎,束手束脚,面对国内和国外不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经济矛盾,政府再也不如7年前处理经济危机那样游刃有余了。

中澳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但是,即使存在上述这些消极面,澳大利亚也有很多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澳大利亚不会成为下一个希腊。

澳大利亚与中国在过去几年密切的贸易关系所带来的互相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澳大利亚产品的质量上乘的口碑以及商业信誉,也为澳大利亚开辟了除能源矿产外与中国的更多合作机会。这些领域包括中国海外投资,中国中产阶级对澳大利亚商品的购买能力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更加青睐澳大利亚教育,中国公民前往澳大利亚旅游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中国的转型也希望在这些方面与澳大利亚加强合作,这是双赢的结果,这些都会成为未来澳大利亚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赴澳大利亚的各类投资在2014年底达到835亿美元,澳大利亚已成为除中国香港以外中国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总投资数虽然相比前一年略有下降,但基数巨大,冰冷数字背后的鲜活组成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矿产和能源方向的投资占总投资额的比例从2013年的35%收缩到现在的18%,取而代之的是向更广泛均衡的方向投资。向房地产建造业和基础建设这两个行业的投资在2014年分别达到总投资比的46%和21%,同时在澳大利亚农牧业的投资也有所增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产建造业,这个行业虽然在GDP里只占了不到5%的总量,但在这个经济转型的伟大进程中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过去半年,澳大利亚房屋建造价值超过430亿澳元,比2年前同期增长了24%。就业市场数据显示,在矿业丢失了4万个就业岗位的同时,建造业的就业人员在过去2年增加了2万人。同时,更多的建筑项目会在未来开工。在外国买家成功竞标的115个盘中,中国开发商直接参与的超过三分之一以上。这些投资会为澳大利亚未来发展以及本土经济振兴和就业带来进一步拉升。

中国强大的中产阶级的迅速生成,也给澳大利亚的消费品业,特别是保健品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归功于大批的中国海外代购,澳大利亚奶粉、保健品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在澳大利亚经济整体疲软的当下,保健品公司的业绩却一飞冲天:Blackmore公司2015年第三季度的利润增长了83%,股价自一年前的27澳元上升到了100澳元。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也在猛烈增长,出口数量上升至4000万升,较前一年上升了8%,出口额达到2.24亿澳元。同时,中国网络的发达、电商的发展也会给澳大利亚零售带来新的机遇,中国多家网络零售商开始和澳大利亚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或者独家代理协议,让更多的澳大利亚本土商品被中国消费者认识和购买,扩大中国市场,这其中包括京东新成立的“澳大利亚馆”,还有澳大利亚邮政局和淘宝网达成的合作协议。而历经10年谈判的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最终签署,也会更加推进澳大利亚消费品业的迅猛发展。

澳大利亚的旅游行业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行业。2014年财年,来自中国的旅游人数上涨了32%,而在所有访澳游客中中国游客是人均消费最多的,中国游客在澳大利亚的花费总数约占澳大利亚全部经济增长的7%。澳大利亚发展旅游的潜力也是巨大的,特别是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国游客又推出了10年签证,更加方便中国游客,在如此的利好面前,有数据显示中国未来到澳大利亚旅游的人数预计依然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况且澳大利亚到目前还仍然排不上最受中国人欢迎的目的地的前列,还有很多中国人从来没有到过澳大利亚。面对这样难得的大好机遇,澳大利亚各地方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上文所提到的深受矿产业萧条所影响的西澳州,拥有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该州已经积极行动起来,通过与中国知名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合作来宣传和提振当地旅游业。可以预期中国人赴澳大利亚旅游的人数一定会越来越多。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它以高质量的教育为优势,吸引了大量来自于中国的留学生到澳大利亚留学。据统计,现在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超过14万,占赴澳大利亚留学生总数的近30%,这个数字在2014年7月增长了13.6%。在笔者所在的维多利亚州,教育出口已成为最大的单项出口。留学生带给澳大利亚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截至2015年3月的一年里,海外留学生给澳大利亚本地经济共带来了176亿澳元的经济效益。向未来看,由于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一向重视和近期澳元贬值所带来的教育成本降低,中国留学生数量预计继续增长。以笔者所在的墨尔本大学金融系为例,金融研究生项目收到来自中国的申请在2015年度增长了超过一倍。大量留学生的涌入,不但给澳大利亚带了巨大的财富,留学生更是亲身体验澳大利亚的教育、社会、生活、旅游,成为澳大利亚的义务宣传员,成为澳大利亚经济复苏的活跃因子。

总之,中国经济与澳大利亚经济的关系不是藤缠树,就是树缠藤,唇亡齿寒。过去10年以来的中澳紧密的贸易关系给澳大利亚带来过巨大的红利,也为中国经济注入活力;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当口,中国也离不开澳大利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这种转型也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望眼未来,特别是在中澳双边自贸协定的帮助和指引下,中国的转型也一定会为澳大利亚经济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上一篇:借力政策金融突破台湾产业转型困境
下一篇:国际评估准则趋同的机遇与挑战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