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亮:供给侧改革有望改善资产荒

2015年12月2日 (下午7:20)1,113 views

作者:王蕾

分类:编辑专栏, 评金融, 首页

标签:资产荒

评论:没有评论

文/招商银行同业金融总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

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目标的具体化措施,中国实施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一时兴起,不代表经济政策的大转向,也不会放弃对总需求的调控,将与总需求刺激政策并行不悖。不过,中国将不会大规模减税及削减社会福利,不会紧缩货币,也不会出现大规模私有化等国外供给学派的做法。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将会是中国版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而加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预计简政放权、加强竞争、放松对行业准入和价格管制将会是重点。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资产荒的现象有望彻底改善。

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自动出清,这一点尤其适合中国产能过剩的现状,但从过去一两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未来去过剩产能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的产能出清将会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首先,如果启动去产能,释放的失业压力短期内难以消化;其次尽管打破刚兑已是趋势,而各级政府有意愿有动力维持刚性兑付,政府持续介入债务违约的情况不会很快改变;再次,市场出清意味着信贷违约规模的大幅上升,这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安全构成重大挑战,也威胁到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财税体系改革将加剧传统平台类资产的稀缺性

目前中国财税体系的问题在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事权过大但财权不足,导致地方政府有较强的融资冲动。未来的改革方向大概率是将事权上收中央,这意味着一旦事权上收,地方政府融资的迫切性将会逐渐下降,自发自还地方债、城投债、平台类融资的供给规模可能出现削减,存量债务特别是收益相对较高的城投类资产将日益稀缺,传统平台类融资产品将更加受到市场追捧。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将大幅扩容权益类资产空间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未来相当长阶段内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未来注册制的加速落地将简化上市审批流程,增加市场供给,权益类资产的供给将增多,从而带动配资和直投可选择的对象增加。另外,发展和完善新三板,甚至建立四板市场(如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意味着有资格进行股份转让、定向融资和并购重组的主体规模扩大,既会带来资本市场融资类业务的增量空间,也会加大金融机构对权益类产品的创新力度,各种新的产品模式可能层出不穷。

转型升级带来的资产增量空间看好

供给侧改革要求政府放松管制,提升市场效率,这必然带来企业并购重组的活跃,中国正在推进的国企改革中,重组整合与发展混合所有制,都会带来巨大的并购融资空间,重组整合既包括境内企业间的大规模重组,也包括走出去类型的跨国并购,混合所有制则要求从战略投资的角度引入社会资本,未来中国的并购潮,将涉及境内、境外市场,涵盖不同所有制的全方位参与主体。因此,并购基金或并购类融资,未来发展前景看好,银行与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信托等行业的合作空间广泛。

同时,消费升级将带来新的资产组织空间。国务院近期下发的66号文,对消费升级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指出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将成为消费升级的重点推进领域,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的融资需求势必迅速成长。国家层面亦会更积极的推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而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则可能带动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大幅发展。消费的大发展有望进一步充实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类型,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的物业费、学费等资产证券化创新,未来健康、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涉及消费升级和人力资本深化的行业,可能会成为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创新的重要平台。

另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下,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包括其他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高科技和新兴行业的支持将大有可为;同时,在城投融资受限后,代替城投融资的各类政府平台基金,尤其是符合调结构方向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企业技术改造、消费、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基础设施类的融资有望放量,这部分融资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财税改革带来的传统平台类资产供给的减少。

本文编辑:《清华金融评论》王蕾

上一篇:廖理:互联网银行2.0 走向纵向的互联网金融革命
下一篇:发改委再度松绑企业债发行 或将主推新城投债热情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