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金融评论•读者见面会(第七期)暨《构建中国金融行为监管体系研究》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2015年11月25日 (下午5:59)3,192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编辑专栏, 评金融, 首页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20151125173334

《构建中国金融行为监管体系研究》

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清华金融评论•读者见面会(第七期)

2015年11月24日,由清华五道口《清华金融评论》主办的以“现代金融监管体制变革中的行为监管”为主题的读者见面会(第7期)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功举办。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原局长焦瑾璞,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中国金融》主编魏革军,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爱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处长王瑱参加了本次读者见面会。《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张伟出席了读者见面会并致辞。

嘉宾们针对焦瑾璞博士所著的《构建中国金融行为监管体系研究》一书,就“新形势下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构建金融行为监管体系”、“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等话题”等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焦瑾璞认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机构的分分合合,而在于功能的完善。维护金融机构稳定可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由中央银行牵头进行宏观审慎监管;二是由金融机构进行微观审慎监管;三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和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魏革军指出,金融混业经营导致了过度的杠杆化和创新,甚至造成了对金融消费者的误导和欺诈,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行为。因此,需要加强对监管的顶层设计,强化行为监管与其他监管的协调,为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郭田勇认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是简单地将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合并。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的业务和风险特点的差别比较大,对其实行专业化的监管更符合中国国情。他建议,可以保留当前的一行三会格局,并由中央银行牵头搭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协同发挥好三会在微观审慎监管上的功能。

杨东则建议,中国应专门制订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成立一个类似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的行为监管部门,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最后,嘉宾回答了现场观众关于“银行如何帮助消化过剩产能”以及“如何有效加强金融批发市场的行为监管”等问题,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上一篇:中国跨境资本外流形势改善 未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上升
下一篇:周小川谈“十三五”金融改革思路 六方面布局发展路径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