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消息汇
标签:国际金融中心
评论:没有评论
上海金融机构的密集度远远落后于成熟金融中心:以单位面积的机构数而论,在2012年,香港是上海的52.6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内地,金融业是被高度管制的行业,进入门槛奇高。如果体制不发生重大变革,上海要想缩小这一差距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构建了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金融从业人员在就业口中的比例等8个反映一地金融集聚度的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对上海和其他金融中心城市(北京、天津、广州、深圳、香港和新加坡)进行全方位对比,以找出上海在金融集聚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优势与差距,有助于找到追赶成熟金融中心的政策着力点。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将政策资源均衡分配到整个金融业,而应该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与伦敦等发达城市相比上海明显有差距的重点领域,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才能少走弯路。
差距不大的指标
作为一个指标,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金融业的相对发达程度。金融中心城市意味着其金融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发达,金融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因而较高。上海在该指标上尽管落后于北京、深圳和香港,但领先于新加坡,而新加坡已是世界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刻意追求该指标的上升,似偏离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
从金融从业人员的比例看,上海高于天津和广州,且与香港差距不大。因此,关键不在于增加金融从业人员,而在于如何培养与吸引高端的金融人才。
有一定差距的指标
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上海与香港的差距不容小觑,而且落后于境内其他城市(广州、深圳和天津)。说明上海需在增加银行从业人员的数量上下功夫。通过优化金融行业人员构成,重点提高银行人员比例和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而非简单增加金融从业人员数量,来有效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
从银行业资产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上海落后于北京、香港和新加坡,而且差距不小。但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在这些指标上已超越了新加坡,并在2012年超越了香港。上海对该指标的升降不必过分在意。
差距较大的指标
上海不能不在乎“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的较大差距。上海在该指标上不仅落后于北京,而且与新加坡的差距十分大:在2012年,新加坡是上海的3倍以上。政策着力点可以不放在银行,但必须放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信托、保险等),否则离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会越来越远。
我们不仅要支持与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沪设立分支机构和网点,单纯追求机构数量的扩张,更应创造条件吸引功能性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及其营运机构总部等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即注重机构质量的提升。
从保险深度(等于保费收入除以生产总值)看,上海保险业发展不仅滞后于北京,而且不及香港的1/3。拿沪港两地银行业与保险业作一比较,可以发现,与银行业相比,上海保险业的发展更加滞后。对于上海而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紧迫的任务不是发展银行业,而是发展除了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行业。
结论与建议
从增加值的角度看,上海金融业目前处于较理想状态:2013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3.1%,上升空间不大;只要维持就足矣。
近期并无必要去增加金融从业人数,也无必要去设法提升金融从业人员在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上海需要做的是如何培养和吸引高端金融人才,将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而不是简单扩充队伍。
从银行业看,从业人员的比例严重偏低。所以,不仅要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层次和素质,也需要以补充新人的方式壮大现有队伍。当然,最佳的方式是将两者有机结合,以补充高端人才的方式直接实现队伍扩充与结构优化这两个目标。
银行业资产的角度看,由于体制的原因,上海在这方面难以有大的作为。上海可通过降低准入门槛等方式来增加非银行机构的数量与种类,允许综合经营、鼓励兼并收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增资扩股或选择境内外上市等方式将单体机构做大做强。将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做上去的有效途径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降低杠杆,适当弱化资本约束,并在法规政策上允许金融机构从事范围广泛的投资。
上海金融机构的密集度远远落后于成熟金融中心:以单位面积的机构数而论,在2012年,香港是上海的52.6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内地,金融业是被高度管制的行业,进入门槛奇高。如果体制不发生重大变革,上海要想缩小这一差距几乎是不可能的。
(来源:人民网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