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图说
标签:调整存贷比
评论:没有评论
银监会周一表示,自2014年7月1日起,对存贷款计算口径进行调整。其中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所对应的贷款和”三农”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涉农贷款等将不计入贷存比(贷款)计算的分子,而银行对企业或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两项计入贷存比计算的分母(存款)。点评观点汇总如下:
兴业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鲁政委:
1.这体现了银监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审慎监管精神
(1)所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按照程序正义,在人大完成《商业银行法》的修订之前,作为监管执行部门,还不便自行直接在操作中放弃贷存比,但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却是早已从早期的“负债方仅有存款、资产方仅有贷款”的状态,发展到了目前资产负债两边都高度多元化的状态,简单坚持过去意义上的贷存比,不仅无法控制住实质风险,反倒还会造成更多扭曲,酿成新的风险隐患。因此,从管住实质风险的角度,需要“与时俱进”地对贷存比的分子和分母进行调整。比如,分母中增加CD就体现了这一点。
(2)所谓“审慎”,就是不能一味地紧、但也不能太松,过犹不及,要着眼于管住实质风险。比如,对“三农”、小微发行的专项债券所发放的贷款,不仅由于此类贷款贷款期限通常短于债券存续期限,而且额度也不大,即使不纳入贷存比,流动性的实质风险也不大。
(3)巴塞尔III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对贷存比有替代作用。 在目前实施的basel III 中的两项流动性监管指标,比贷存比更细腻、更全面,其实施之后,能够相应减轻或替代贷存比指标所承担的流动性监管功能。即使现在全面废止贷存比,也并不会导致流动性风险失控。
2.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根据我们此前研究报告所进行的测算,如果全面放弃贷存比指标,在理论上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138bp。本次调整,虽然达到不到138bp,但也能对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起到积极作用。
3.重要的是便利了“走正路”,而不是简单增加贷款
考虑到银行业18.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存在,单纯的贷存比指标的调整,并不会让银行业因此就额外增加多少融资,但却能够鼓励融资走“贷款”的正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弱化影子银行的发展动力。
国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钟正生:
首先,分子端主要撇掉支农支小贷款,这块量级本就不会太大;分母端主要纳入面向个人或企业的大额存单,这快也是尝试推进阶段。所以,此次计算口径的调整可以说主要是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或者说监管层更在意未来增量的调整,而非当下存量的影响。
其次,来源稳定的同业未纳入,这与我们之前提及的一旦纳入一般性存款,必将征缴准备金征缴,所以可能需要相应下调存准率来对冲的问题应该是相关的。但未纳入(部分)同业还是是稍逊市场预期的。
第三,将面向个人或企业的大额存单纳入考核,这是将扩大商业银行放贷能力,支持实体经济回暖与改变商业银行激励,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相结合的一步秒棋。此前一度被怀疑延搁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望重新加速。
第四,从分子中剔除“商业银行发行的剩余期限不少于1年,且债权人无权要求银行提前偿付的各类债券所对应的贷款”。这点是为鼓励发行专门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债(也许还要包括已挂牌的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未来可能发行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埋下了伏笔,这将为商业银行加大(类)信贷支持保障房建设等领域创造条件。
第五,由于外币存贷比较高,将人民币业务单独考核(本外币和外币不作考核指标)也有助于减少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存贷比约束。
第六,当前融资需求疲软,商业银行存贷比离75%上限尚有距离,存贷比约束并不显著,这一文件短期内对于贷款的刺激效果有限。但中长期来看,有助于商行表外融资向表内转化,也可以降低季节性揽储造成的波动。
中金公司分析师陈健恒:
总体来看,贷存比计算公式调整中,分子端的调整与此前市场预期基本吻合,但分母端的调整中没有纳入同业存款,与市场预期有一定出入。由于非银行对银行同业存款体量庞大(目前超过6万亿),无论对贷存比本身还是纳入贷存比后缴纳法定对资金面的影响都比较大,因此可能需要监管机构层面更多共识才会进一步推动同业存款纳入贷存比和补缴法定。在分母没有纳入同业存款的情况下,贷存比调整的力度低于此前预期。
就分子的调整而言,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主要是要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因此第1、2、3和6条都与三农和小微贷款相关。但总体来看,分子的影响不会很大,每年支农和支小再贷款的发放在几百亿量级,存量规模最多可能也就万亿规模。小微专项金融债过去几年也陆续发行了几千亿(5000亿以内)。第4条可能包括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和二级资本债,目前存量规模也超过5000亿。总体来看,我们估计分子这些扣减项应该超过2万亿的规模。占目前贷款余额的3%-4%。静态看,可以降低贷存比2-3个百分点。
对于分母的调整而言,下半年监管机构可能加快推出针对企业和居民的大额存单(目前已经在征求意见),不过大额存单本身应该在普通存款之列,所以加入这一项,主要是为推出大额存单做铺垫。我们认为大额存单相比于银行理财存在一定优势,例如可以二级市场转让和进行质押贷款,具有一定流动性,而且如果存款保险制度推出,有助于增加大额存单的保障和吸引力。大额存单推出后,有助于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存款被表外理财和货币市场基金分流的情况,有助于稳定存款来源和支持银行资产扩张。如果大额存单推出是将普通存款转移为存单,则对贷存比的影响不大。而外资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的资金规模不算很大,对贷存比的影响也有限。
动态来看,银行通过主动发行三农专项债券、小微专项金融债和二级资本债等债券可以适度降低贷存比,不过这些债券的额度仍受监管机构审批。
总结来看,本次贷存比分子和分母的调整仍能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整体的贷存比,但中小银行可能受惠更明显。虽然贷存比不是构成上半年银行贷款扩张的最主要约束因素,但由于上半年银行存款受到利率市场的冲击,增速明显下降,活期存款也出现了历史上首次的净减少,贷存比约束对部分股份制银行而言构成了约束。例如今年4月份,股份制银行存款增量较低,只有1000亿左右,明显低于历史同期水平,使得贷款的投放也相对偏慢,是4月份贷款增量偏低的重要原因。因此,贷存比计算公式的适度调整,仍有利于减少对这些银行的贷款扩张制约。
在贷存比放松后,银行的信贷额度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放松(5月份已经有信贷额度放松的迹象),虽然银行风险偏好仍不算高,但在基建投资发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银行的信贷投放仍有较好的去处。事实上,近几个月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增量一直比较高。因此,下半年会看到信贷、社融和M2等广义流动性指标的扩张。当银行信贷资产扩张约束减弱后,积压货币市场的资金会逐步向这些信用类资产转移,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或者没有上半年多,导致狭义流动性可能较上半年收紧,这对债市而言有一定制约。下半年我们仍看好广义流动性扩张带来的风险资产的收益机会,无风险利率债的表现可能相对较弱。
民生证券宏观团队:
央行放松存贷比的原因,一是外汇占款增速趋缓,存贷比将对合理的信贷投放构成挑战;二是存贷比考核迫使金融机构借道表外投放信贷,繁杂的融资链条抬高了全社会融资成本,也导致了资金利率季末冲高,放大了金融风险;三是本轮存贷比松动有助于银行对冲127号文留下的表外融资缺口。
该政策释放表内信贷的规模或低于预期。缩分子的规模总体和预期基本一致,但扩分母的规模仅包括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外资法人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大概率低于同业结算存款的规模。
该政策总体符合我们提出的经济新常态下的调控思路:总量稳定,结构优化。将支农、支小、三农和小微的政策性贷款排除,有利于降低上述部门融资成本,助力经济结构转型。
大额可转让存单纳入分母,将提高银行发行可转让存单纳的热情,推动利率市场化。大额可转让存单替代理财,表外资金回流一般性存款将扩大存贷比分母,刺激表内信贷。一般性存款扩大将导致银行补缴的准备金总量上升,或导致银行资金利率运行中枢上行。但大额可转让存单存款来源更为稳定,有望缓解季末资金波动。
存贷比放松总体上符合我们“微刺激”第三波对未来政策的预判,三季度经济虽有下行压力但不悲观。维持股市有底无高度、债市牛市下半场的判断。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
1.贷存比指标调整甚至去留,是业界一直讨论的问题,主要是监管趋势是流动性监管和净资本监管,原先结构比例指标体系下的安全性监管需要做出适变;贷存比和净资本等很多指标对银行经营约束的作用是相同的,但其它指标更容易发挥银行经营灵活性,对银行经营干预更少,实际中贷存比被突破也是经常的事,各位自可查查各银行的财务数据。
2.信贷规模控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这个控制就是最主要的约束性指标,今年还增加了“合意”贷款规模控制措施,说明对信贷行政控制比过去是更严了(那么多银行研究员居然没人提及此)。自从危机后信贷的行政控制恢复后,当局从来没有放松过。对信贷增长的额度,当局按指定公式用各行相关指标计算后,早在年初就确定。
3.引导信贷结构流向一直是货币当局响应中央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着力点,过去增长型环境下当局常用新开网点审批等手段激励银行,现在则直接采用调整监管环境、影响银行财务报表方式。
总之,贷存比指标对银行信贷总规模投放影响有限;思涨心情虽切,但也不可硬上弓!
(微信交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