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善文
分类: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总16期, 总16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高善文
本文回顾了过去一百年美国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变化之间的关联,发现商品市场的熊市通常对应着股票市场的牛市,其间的联系应该不完全出于偶然。考虑到商品正在转入熊市的背景和中国经济的现状,这一联系的经验值得借鉴。
商品熊市和股票牛市高度相关
我们研究了过去一百年(1913—2013年)大宗商品市场与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定义商品的牛熊区间,价格从底部到顶部是牛市,从顶部到底部是熊市。随后我们观察在商品各个牛熊区间内,剔除通货膨胀以后的美国标准普尔指数的表现(图1)。
先来看大宗商品牛市中股票指数的表现。1913年至1923年,大宗商品价格累计上涨38%,1966年至1982年累计上涨98%,2000年至2011年累计上涨113%。在这3个时间段里,剔除通胀以后的美国标准普尔指数的增长分别是-50%、-48%和-28%。可以看到,大宗商品的牛市,无一例外地对应着股票的熊市。
反过来的情况也是成立的,大宗商品的熊市往往对应着股票的大牛市。在1982年至2000年这18年的时间里面,大宗商品价格累计涨幅-4%,而扣除通货膨胀后标准普尔指数累计涨幅超过400%;在1950—1965年里大宗商品累计涨幅16%,标准普尔指数累计涨幅302%。从1929到1949年的20年时间里面,大宗商品累计涨幅是18%,但股票市场的跌幅是-50%,但需要知道,这是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出现的。
商品熊市利于股票市场的两个可能原因
商品和股票之间的反向关系完全来自于统计上的偶然性吗?很难认为是这样。
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理由,支持商品和股票之间反向关系成立:
第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和熊市,会拉低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从而拉低其利率水平。当通货膨胀和利率水平很低的时候,它们也会变得更加稳定,波动性下降。
所以,在大宗商品熊市的背景下,通货膨胀和利率水平变得低且稳定,这在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两个层面上,都支持股票市场的上涨。
第二,商品价格暴涨背景下,商品出口国、提供商品开采服务的企业,能够收获更多的利益,而中下游的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为此付出代价。
在很多国家,提供商品开采服务的企业在全部上市公司中的市值占比是很小的,中下游企业是上市公司的主体。作为上市公司主体的中下游企业利益的受损,以及普通消费者利益的受损,都不利于股票市场的上涨。
还有一个附带的原因也许是,在商品供应极其紧张的背景下,下游企业加大技术研发、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最后的结果是商品价格涨得更高。这实际上对下游企业技术研发和员工努力工作构成了一种负向激励,不利于企业进行持续的具有创新性的研发活动,从而最终损害了经济增长。
但是当大宗商品步入熊市的时候,这一逻辑完全被扭转过来。
商品熊市利好中国市场
我们回顾2000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几轮大的调整。
2004年初,上证综指从1800点跌到1000点,2008年从6000点跌到1600点,2011年从3000点跌到2000点,这三轮市场转折的共同背景是通货膨胀和货币紧缩。严重的通货膨胀,迫使中央银行进行货币紧缩,而货币紧缩使得股票市场进入大熊市。
在这三轮大的通货膨胀背后,都有大宗商品暴涨的影子。2008年原油价格最高时上涨到147美元/桶,2011年全年石油平均价格比2008年更高,2004年石油价格也在暴涨。一定程度上,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加剧了中央银行的货币紧缩。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和商品消费国,也是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在这样的位置上,中国第一次面对商品市场转入大熊市。所以,研究美国过去一百年的经验和案例,对于我们分析现在和未来的经济与股票市场,都有很大的价值。
在商品熊市格局下,即使未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强劲的扩张,盈利大幅度上升,股票价格大幅度上涨,相对于过去我们也不太容易碰上通货膨胀和货币紧缩,这样股票市场就不太容易发生根本性的牛熊转换。
(本文编辑/王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