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英凯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文/中国银行总行中小企业部 薛洪言
本文编辑/张英凯
2015年仍将是商业银行盈利增速下滑和经营转型之年,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一系列重要制度性变革也将拉开序幕。对银行业而言,其面临的问题并非简单的周期性问题,不可寄希望于经济好转后美好的日子会自然降临。相反,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金融格局,要求银行对传统业务模式进行大幅度变革,某种意义上,银行业到了行业洗牌的临界点。
回顾2014,是银行业比较尴尬的一年,银行业已经来到经营转型的转折点上,传统业务模式被不良率攀升搞得焦头烂额,转型的思路和尝试虽不断出现,但尚难当大任;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金融互联网化、资产证券化、刚性兑付打破等均在2014年破局,并有望在2015年加速开展,深刻改变着银行业经营环境和运营思路。
对银行业而言,种种挑战只是经济转型和金融市场深化改革大时代中的缩影,面对挑战,不进则退,银行业唯有积极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主动变革和创新经营模式,才能更好地在大时代迎接大变局。
一、2014年评点:旧的已去,新的未生
2014年,对银行业而言整体是艰难而复杂的一年。艰难,更多地是说银行不良快速攀升、盈利水平出现快速下降,反映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复杂,更多是说银行经营面临的宏观环境变得日趋复杂,躺着挣钱的时光的确是一去不返了。
(一)旧的盈利模式逐渐式微
2014年,是银行业经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商业银行旧的盈利模式逐渐式微。在此之前,商业银行靓丽的业绩与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曾形成鲜明的对照。2010-2013年间,上市工业企业净利润平均增速为-4.60%,同期上市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速为19.58%,部分股份制银行甚至保持30%以上的净利润增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经济低迷向银行不良转化的滞后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和小微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也功不可没。影子银行的泛滥以同业业务大发展为标志,资金借助信托等渠道变相进入房地产和融资平台,赚取高额利润;小微金融则以高风险高利润著称,2014年之前,小微金融资产不良并未有显著提升,更多地表现为低风险、高盈利。
2014年,同业业务和小微金融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同时,经济低迷也导致银行不良率快速攀升,拖累银行盈利水平出现快速下滑。2014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为9.69%,较去年同期降低3.33个百分点。
其一,同业业务作为影子银行治理的主要抓手,在2014年得到集中整顿。早在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即107号文),首次明确了影子银行概念和监管原则;2014年以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即127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即140号文)相继出台,基本完成了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集中整顿和制度梳理,成效明显。2014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中,新增银行贷款所占权重同比提高8.3个百分点,升幅明显,表外授信开始向表内回归。
其二,2014年,银行业不良资产持续攀升,小微金融和贸易融资成为重灾区。2014年3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6%,较2013年末上升0.16个百分点,11月末进一步提高至1.31%;拨备覆盖率为247.15%,较2013年末下降35.55个百分点。从客户群结构看,小微金融业务不良率出现快速攀升,尤其是联保互保类业务成为重灾区;从产品结构上看,主要是贸易融资类产品不良率出现快速攀升,并致使外币贷款余额新增乏力。2014年前11个月,银行业新增外币贷款3014亿元,同比少增2326亿元。面对不良率的快速提升,对于存量不良,银行普遍加大处置力度;为防范新增不良,银行普遍收紧或暂停不良高发的客户群和产品种类业务,这也是2014年银行新增贷款相对乏力的重要原因。
(二)经营环境日益复杂,新的增长点未生
在传统盈利业务遭遇困境的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并对银行业未来经营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就2014年而言,多家银行虽然在业务转型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整体而言,新的支柱模式仍未出现。
其一,利率市场化再下一城,存款保险制度推行在即。2014年11月22日,央行借降息之际宣布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至120%;11月底,国务院法制办全文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标志着酝酿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利率市场化所需制度条件基本完备,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步入快车道。当前,存款仍然是商业银行主要融资渠道,存款利率市场化必将在短时间内推高银行资金成本,进一步压缩银行盈利空间。
其二,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正在方方面面改变着银行业传统运营方式。互联网宝宝理财只是一个方面,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宝宝理财的利率优势日益缩小,对银行的冲击也日渐式微。不过,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高效性和颠覆性给银行业留下深刻印象,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传统业务互联网化的投入力度,除银行版宝宝理财外,一些银行推出类P2P平台,一些银行尝试将信贷业务互联网化,通过网络渠道接受企业信贷申请,并实现审批流程在线化和自动化等。在此过程中,大数据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互联网渠道因其便利性和高效性将受到更多重视。
其三,信贷资产证券化各项基础条件日趋成熟,为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腾挪创造巨大空间。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2014年运行情况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且实现了交易所上市交易,打通了社会资金投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渠道,信贷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所需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对银行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既是盘活存量资产的手段,又是融资渠道,将大大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对于应对存款脱媒、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等行业难题将发挥重要作用。
其四,打破刚性兑付提上日程,债务融资市场迎来变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极大地降低了小范围兑付风险事件引发系统性影响的可能性,是打破刚性兑付所必需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之外,在操作上,监管机构一直力推银行理财收益的净值化,并开始默许信托产品的兑付风险事件的发生,借此逐步培育市场的风险意识。随着刚性兑付的被打破,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将显著下滑,风险定价机制将发挥作用,企业发债成本将真正拉开距离,资质较高的企业,直接融资成本会显著下降。届时,大型企业会加速向直接融资转移,银行在债务融资市场中独霸天下的格局会被迅速打破,直接融资市场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将迎来真正的发展空间。
其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等,为银行跨境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GDP增速下滑和经济结构调整期间,除不良率高发外,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贷投放空间受限、无业务可做的困境。诚然,银行应紧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进行信贷行业结构调整,如加大对新兴行业、民生类行业支持力度等。事实上,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一直在进行中,但调整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银行将持续面临着信贷投放空间受限的困境。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在为基建类行业创造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银行走出去业务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综上,面对传统业务遭遇的困境,以及不良率的攀升和盈利水平的快速下滑,银行业尚未找到有效应对之策,更多地是被动应对,将精力放在处置存量不良和防控不良新增上。银行传统业务面临的问题是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大变革过程的一个缩影,变革过程中新的机遇不断涌现,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尝试在新兴业务上发力,但整体上,大家对银行业未来的主流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仍未达成清晰的共识,面对复杂而充满机遇的经营环境,银行业仍处于一种“旧的盈利支柱已去,新的盈利支柱未生”的尴尬阶段。
二、2015年展望
未来这一两年,银行业格局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就2015年而言,以下几点尤其值得关注。
宏观经济继续探底,降准降息可期
2015年,宏观经济将继续探底,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通缩压力逐渐显现。此时,过高的融资利率和准备金率变得不合时宜,降息降准是大概率事件。对银行业而言,降息降准有弊有利,但更多地只是体现在短期盈利水平上,对于经营转型影响有限。
不良攀升、信贷保增长与信贷调结构矛盾持续
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仍将持续暴露,防控不良仍将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银行机构的重要任务,慎贷情绪难免。稳增长又要求银行信贷保持一定增速,若不能根本上改变不良追责机制,只能倒逼信贷更多投向更安全的大企业和政府项目,违背了信贷调结构的初衷。严厉的不良追责机制,根本上在于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都没有直面不良的勇气和正确看待不良的态度。2015年,防不良和保增长的矛盾将持续存在。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可能迎来大变局
之前几年,房地产、融资平台一直属于“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是理财产品的理想投资标的。从2014年开始,尤其是随着2015年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实质性突破,这两类项目“低风险”特征将褪色,并可能成为高风险集聚区域。届时,理财产品为获得高收益,不得不转向高风险的投资标的。除信贷产品外,银行对金融市场上各类高风险投资标的并不擅长,短期内,银行理财产品将向信贷项目靠拢,中长期内,银行理财产品将与金融市场深度融合,提前布局金融市场并加大金融市场产品投资研究力度的银行终将受益。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仍需时间
利率市场化的终极目的是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决定了利率市场化推进本身不会以较大幅度损害金融稳定为代价。存款利率市场化最优条件是银行对存款依赖度下降,目前还没有实现这一条件,存款利率放开后将加剧揽储大战,降低银行盈利水平。当前银行资产业务正面临不良攀升压力,2015年很难见底,银行难以再承受存款利率大幅上升的压力,在此背景下,2015年存款利率放开的可能性不大。
资产证券化有望得到普及化发展
资产证券化不仅能有效降低银行对存款资金的依赖性,还是银行优化存量资产结构的重要抓手,能快速有效地降低积聚在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若资产证券化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前得以普及,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手段和空间都会大大提升。因此,即使从存款利率市场化角度看,也迫切要求资产证券化尽快普及。从监管机构出台各项政策化,资产证券化已经明显提速,有望在2015年取得突破。
综上,2015年仍将是商业银行盈利增速下滑和经营转型之年,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一系列重要制度性变革也将拉开序幕。对银行业而言,其面临的问题并非简单的周期性问题,不可寄希望于经济好转后美好的日子会自然降临。相反,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金融格局,要求银行对传统业务模式进行大幅度变革,某种意义上,银行业到了行业洗牌的临界点。当前环境下,规模和网点数量不再是制约银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相反,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大大提升。能快速抓住发展机遇的银行将脱颖而出,而沉溺在传统业务模式的银行将走向衰落。(本文已发表于《中国外汇》2015年第3期,经作者授权,略有修改。)
上一篇:“红包大战”红海里的诚信之舟
下一篇:融资融券比例为何如此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