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用评级预警能力 助力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 资本市场

2022年11月14日 (上午8:56)1,567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评金融, 首页

标签:无

5

文/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财政部政府债务中心咨询专家袁海霞,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张堃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走向违约常态化,更好发挥信用评级风险揭示及预警功能,持续完善债券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变得尤为重要。新形势下,评级行业应苦练内功、强化外功,在持续完善评级技术与方法、提升评级质量的同时,加强评级监管互联互通,约束市场各方行为,保障评级独立性,促进评级行业更好服务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大局。

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重要的基础设施,发挥着降低信息不对称、揭示信用风险、辅助风险定价等功能,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债券市场“看门人”。2014年以来,在经济增速换挡和行业周期转换影响下,债券市场前期积累的信用风险加速暴露,伴随三轮风险释放,债券市场进入违约常态化阶段。在此过程中,受限于评级技术、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信用评级实际表现与市场预期仍存在差距。伴随债券市场风险释放常态化,市场参与各方对信用评级的风险揭示及预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此,评级行业须苦练内功、强化外功,在持续完善评级技术与方法、提升评级质量的同时,加强评级监管互联互通,约束市场各方行为,保障评级独立性,促进评级行业更好服务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大局。

债券市场进入违约常态化阶段,需要评级更好发挥风险预警功能

债券市场发展之初,信用评级作为重要的发行条件被引入债券发行环节,促进资质良好、偿债能力较强的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融资,保障债券市场在低风险环境下快速成长,但较长时间的“零违约”也让市场忽视了信用评级应有的风险预警功能。2014年以来,伴随经济周期下行以及债市扩容后发行主体信用资质有所下沉,前期积累的信用风险逐步释放,债券市场进入违约常态化阶段,更加需要信用评级充分地发挥风险揭示及预警功能,为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市场各方管理信用风险提供有力参考,发挥信用评级揭示信用风险的应有价值。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经历三轮风险释放,截至2022年8月,债券市场累计违约规模达到6460.67亿元,涉及241家发行主体,具体来看:

第一轮风险释放:2014—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出清

2014年“11超日债”违约标志着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打破,在经济周期转变、行业景气度下行等影响下,部分中小企业陷入违约困境。2015年下半年,以去产能、降杠杆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启,随着改革力度加大,重点行业去产能持续推进,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加速出清,行业内企业信用分化、偿债压力增大,违约风险由中小企业向大型国有企业蔓延,部分规模较大的国有过剩企业也陆续违约。2014—2016年债券市场累计违约规模达到476.08亿元,风险暴露集中在钢铁、煤炭、有色、装备制造等产能过剩行业,累计违约规模占总违约规模的比例超过60%。此外,随着宏观政策降杠杆以及环保限产政策推进,盈利能力差、债务负担重的民营企业违约增多,违约主体数量占比近七成,涉及行业较国有企业更为广泛、单次违约规模较小。

第二轮风险释放:2018—2019年,严监管、紧信用、结构性去杠杆下民营企业违约大幅增多

在经济短期企稳、债券市场风险释放趋缓背景下,2017年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再次转向防风险,货币政策收紧、金融严监管不断加码,社会融资存量规模增速回落,信用收缩加剧导致2018年以来债券市场风险再次抬升。此轮信用风险释放涉及行业较为分散、连续违约主体增多、单次违约规模上升,累计违约规模达到2327.23亿元。从违约企业性质上看,呈现出以资质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为主、上市公司占比显著提高等特点:2018—2019年民营企业累计违约规模接近2000亿元,占总违约规模的84%,较上一轮风险释放民企违约规模占比提高近40个百分点;涉及的违约主体中上市公司占比约1/3,且以大型上市民营企业为主。相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有限,金融严监管下影子银行信用扩张模式受阻,表外融资持续收缩,带动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回落,信用环境恶化加剧民营企业再融资压力,特别是债务规模较大、对表外融资依赖度较高的企业违约明显增加……

20221011142102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2年11月刊(总第108期)。
本文编辑:孙世选

上一篇:银行业强监管“系统升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迎16年来首次修订,聚焦股东监管、风险处置等方面 | 银行与信贷
下一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表示将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细则已发布|宏观经济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