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评金融, 首页
标签:无
碳交易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日益加大,本文旨在测算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可能对相关行业带来的影响,并为商业银行识别和量化碳交易带来的信用风险提供一套工具。结合测试结果,文章认为如果未来碳价上升,被纳入碳交易体系的一些火电企业将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信用风险会明显上升。
碳交易压力测试的背景及意义
碳交易压力测试的主要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挑战不断加剧,碳交易机制已经成为各国应对挑战、实现《巴黎协定》关于国家自主承诺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球引入碳交易机制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的欧盟成员国和瑞士;北美的加拿大魁北克与安大略等省;美国东北部的加州与麻省等九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简称RGGI);大洋洲的新西兰;亚洲的日本东京都和琦玉县,哈萨克斯坦,韩国,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省市试点(2016年后增加了福建)。上述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球占比超过50%,人口占比近三分之一。
中国碳市场稳步推进。中国自2013年启动七省市碳交易试点以来,至今已完成6个履约年度。截至2020年6月30日,7个试点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为3.64亿吨,累计成交额为75.44亿元,成交均价为20.73元/吨。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美元首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力争提前达峰,同时宣布中国将于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电力、钢铁等六大重点排放行业。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18年,原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转隶生态环境部。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
碳交易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日益加大。一方面,碳交易机制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排放情况在碳市场中买卖碳配额,这将增加部分高排放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影响其经营业绩及偿债能力,可能加大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作为碳市场的主体,直接参与碳交易,根据自身排放情况在碳市场中购买和出售碳配额,这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碳市场的发展也将为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带来新的机遇。此次研究主要针对碳交易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影响。
碳交易压力测试的意义
首先,新冠疫情的发生使人们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国家在加强碳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将开展更加积极的工作。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面临的转型风险将显著上升,一方面体现在对高碳行业的投资可能面临风险加大,另一方面体现在能源结构转型将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风险防控、业务拓展带来长期影响。
其次,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在不断完善,未来纳入碳交易的行业范围将逐步扩容,碳价也将持续上升。企业经营成本的提升将影响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最后,量化碳交易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具有方法学和实用性双重意义。一方面,碳交易压力测试方法学在我国仍属空白,从碳交易机制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传导链路尚未打通;另一方面,对碳交易影响量化分析将为商业银行制定行业信贷政策、调整资产结构、识别和管理转型风险提供重要参考,也有助于监管机构从“企业-金融机构”的二元维度考察政策效果。
工商银行碳交易压力测试思路及结果
工商银行碳交易压力测试的基本思路是,分析全球及中国碳市场发展及运行情况,选择并研究火电行业运行情况、客户特征、碳排放压力的基础上,确定压力情景、梳理传导路径、建立模型对工商银行火电客户承压情况进行测算(此次压力测试仅针对煤电机组,不包括气电机组),具体如下:
压力因素的选择与压力指标的得出
课题组经过系统分析及专家调研,针对碳交易对火电行业控排企业带来的压力,筛选出以下四个最主要的压力因素:一是碳价,碳价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购碳成本;二是行业基准线,行业基准线界定了行业的平均减排成本,是配额分配的重要依据;三是有偿分配比例,国内外碳交易机制启动初期在碳配额分配方面一般以免费发放为主,之后逐步引入拍卖等有偿分配方式,有偿分配比例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成本;四是减排技术应用,不同减排技术路线及应用程度带来的成本压力会有较大差异。其中,减排技术应用因素可以通过减排技术成本和减排效果两个指标来描述,前者是指企业研发和应用减排技术带来的经营成本,后者是指减排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排放减少效果。此外,碳交易还会带来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交易成本、碳核查成本等方面的管理成本,但由于这些成本因素或者很难量化,或者相对占比较小,本次压力测试研究暂时不予考虑。
通过测算以上四个压力因素(量化碳价、行业基准线、有偿配额比例、减排技术应用)对企业的影响,最终得出“度电成本增加值”。
根据“碳交易压力测试模型”,结合行业及工商银行火电行业客户现状,课题组设定了轻度、中度、重度三个压力情景,分别对应近期火电行业全面参与碳交易的预期价格水平(50元/吨)、中期火电行业碳定价达到国际水平(160元/吨)、远期火电行业强化减排情景下较具雄心的碳价水平(200元/吨),以及不同机组对应的行业基准线、有偿配额比例、技术成本和减排效果(参见表1)。
一是计算企业营业成本的增加。根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上网电价推算出一年内的发电量,然后根据不同机组计算出企业在压力情景下每度电所增加的成本,计算出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加金额。
二是更新企业财务报表。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变化的金额,按照财务报表的钩稽关系以及基本处理规范,计算出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指标。
三是代入客户评级模型。评价模型由定量和定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定量评价指标包括规模、偿债能力、杠杆比率、流动性、盈利性、运营能力、发展能力七个方面。从审慎角度出发,假设定性评价得分与定量评价得分同比例下降。同时,对于压力情景下营业成本下降的客户,信用等级保持不变。
首先,碳交易对企业财务表现有显著影响。在三种情景下,火电行业客户单位成本增加分别为0.23分/度电、1.89分/度电和6.7分/度电,随着度电成本的递增,企业营业成本也呈现递增趋势,在轻度、中度、重度压力情景下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分别为86.1%、91.5%和108.2%,尤其是重度情景下,火电行业平均成本已经大于收入。此外,三个情景下新增净利润为负的企业数也是递增的。
其次,碳交易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因碳减排成本增加,部分火电企业信用评级出现下调,在轻度和中度情景下仅有少量企业信用评级下调一级,在重度情景下出现了少数企业评级下调2级的情况。
最后,工商银行资产组合的碳交易风险整体可控。虽然碳交易将会增加工商银行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但风险整体可控。原因是工商银行自2003年开始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进行了客户结构调整和规模压降,目前资产组合中火电行业企业几乎均为大型优质企业,其整体环境表现在行业中处于较好水平。因此碳交易对工商银行的信用风险影响可控,在轻度和中度情景下,分别还有约150家和50家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碳配额交易中获利。
第一,认真评估和测算火电行业的投资风险。火电行业面临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各国落实《巴黎协定》,全球范围内以“去煤”为代表的能源结构转型不断推进,新能源对传统煤炭的替代步伐加快;二是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快速下降,火电面临的价格竞争压力加剧,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行业风险整体上升;三是火电行业已被纳入首批参与碳交易的行业范畴,本研究的压力测试结果也显示,随着碳市场逐步完善、企业参与碳交易步入常规化和碳价的逐步上升,碳交易机制将显著增加火电企业的成本;四是随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进一步明晰化,要考虑未来部分煤电项目将提前退役和这些项目成为搁浅资产。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建议金融机构审慎研判火电行业的机遇与风险,制定差异化的行业投融资政策,在把握政策和市场机遇的同时严控风险。
第二,建议金融机构在能源资产配置中加大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力度。鉴于国家规划中清洁能源投资高速增长的势头、逐步凸显的清洁能源成本优势和清洁能源在未来碳市场中有望获得的碳汇收益,金融机构应该在新增投资和贷款中加大对清洁能源和能效项目的配置。以工商银行为例,2020年7月末,工商银行风光电贷款规模较2015年末增长了89%,风光电贷款总量已超过火电,占全行电力生产行业贷款的35%,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0.6%。建议对新增火电融资持谨慎态度,比如择优支持与清洁能源、能效提升等项目配套的优质火电项目。
第三,建议加强对火电行业存量融资的风险管理。一是坚决退出产能落后、利用小时数过低、持续严重亏损的火电企业;二是高度关注火电行业转型风险,密切关注环保政策动向,适时调整火电行业投融资策略,同时高度关注火电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是评级较低和中小型火电企业的风险;三是高度关注国家停建和缓建项目的项目融资风险;四是火电行业风险管理要同时考察项目和所属法人的情况,综合评价后作出判断。
第一,建议政策部门在推出碳交易政策前,组织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测算企业及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为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做参考。
第二,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在多个压力因素中,有偿碳配额比例指标较为敏感,对压力测试结果的影响较大,建议政策部门在设定有偿配额指标的决策中可采用压力测试方法。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看,此项压力测试研究已处于前沿,主要创新点在于:
一是通过系统分析碳交易压力测试的各项影响因素,构建出碳交易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的逻辑框架和理论模型。通过工商银行实际数据验证后发现,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各个情景下碳市场特征,对各个企业客户表现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二是打通了“碳交易-企业-银行”的压力传导路径,证明了碳交易市场的推出将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影响,并量化测算出这一风险的程度。
三是本研究是以火电行业为例开展的实证研究,相关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可被金融机构广泛运用于其他相关行业。
四是本研究充分整合了工商银行在压力测试研究和海量数据储备方面的优势,以及北京环境交易所在应对气候变化、碳交易政策研究以及试点碳市场建设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两家机构各展所长,使这次跨界合作产生了良好效果。
虽然课题组为此报告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力量,但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准确性以及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本研究仍有可以继续提升的空间。下阶段,将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完善此项研究:
技术层面。一是进一步优化模型,完善碳价、配额拍卖比例、基准线设定、减排技术应用之间的耦合关系,细化各压力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不断完善情景假设,探索构建动态压力测试模型;二是进一步探索碳价对火电行业上下游行业的转嫁机制,提升商业银行火电行业碳交易压力测试的置信区间;三是进一步研究排污权交易等其他环境权益交易政策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应用层面。一是将碳价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逐步拓展到水泥、钢铁、电解铝、航空等未来将纳入全国碳市场及国际航空碳抵消与减排机制的相关行业;二是为我国金融投资机构提供模型框架参考,帮助更多金融投资机构开展碳交易压力测试,使测试结果更有参考价值;三是进一步将商业银行火电行业碳交易压力测试的思路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分析碳交易等环境权益交易政策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潜在影响。
本课题研究组成员包括周月秋、朱戈、殷红、梅德文、胡婕、綦久竑、胡桂斌、乐宇、许小虎、张静文、于晓林、申丽娜、郭洋洋、金子盛。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9月刊,2020年9月5日出刊,编辑:谢松燕
上一篇:伊莱娜·莫拿斯特若罗、斯泰法诺·巴提斯顿:前瞻性气候风险评估工具CLIMAFIN的方法学和应用 | 封面专题
下一篇:马骏、孙天印:气候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的分析方法和应用——以煤电和按揭贷款为例 | 封面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