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编辑部
标签:周延礼
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
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生产要素尤其是金融保险要素的参与和支持,加大金融保险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力度,可推动体育产业与金融保险业的深度融合,是促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环节。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功能,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构建风险防范屏障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情况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人民群众全民健身意识不断高涨,各级政府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马拉松、冰雪运动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普及,我国体育市场消费潜力逐步释放,相关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
根据2018年度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发布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6579亿元,增加值为100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8%和29.02%,占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1.1%。另一方面,2014年至2018年度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67%,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潜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体育保险发展现状
体育保险是保险中针对体育场景的一类保险总称,最初主要保障运动员的意外伤害,后来逐渐扩展到普通运动参与者的意外伤害、赛事组织者的公众责任、体育设施的财产损失和责任等。体育运动相对来说是一种高风险活动,意外伤害的风险较普通高,一般的意外险通常会对一些较为激烈的运动进行责任免除,所以专门的体育保险需要保险公司根据不同体育项目进行产品开发,根据以往损失情况制定合理价格和理赔服务项目。目前市场上的体育保险既有单一保险又有一揽子解决方案,具体可分为四类:一是面向运动员、观众、志愿者及所有参与人员的人身意外保险;二是面向体育组织者的重要赛事组织责任险与取消责任险;三是面向体育设施与产品提供方的责任险、财产保险;四是面向专业运动员的专属健康产品、职业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实行“举国体制”,体育保险起步总体较晚。随着近年来体育产业快速发展、频繁举办大型赛事、经常参与锻炼人数和体育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体育保险的需求有所上升,多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多种保险产品。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平洋、中国人寿纷纷成为重大赛事的赞助商、冠名商,为赛事提供保险保障服务,保险与体育的融合越来越密切。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体育总局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三个文件均提到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相关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对各体育参与主体的风险识别和研究,陆续推出了更多风险保障,如高尔夫一杆进洞责任保险、户外大众运动险、极限运动险、旅游运动险、越野险等。
体育保险发展成效
目前,我国体育保险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2019年,体育保险保费规模处于亿元级别,在助力国家体育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运动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赞助承保国家举办的重大体育赛事保险
目前赞助承保大型赛事是体育保险的主要模式。中国人保承保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世界青年运动会、世界军人运动会等一系列世界级、国家级体育赛事保险,并且是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官方合作伙伴。多家公司承保中国自由搏击职业联赛冠军赛、斯柯达环法(自行车)职业绕圈赛上海站、F1、马术、斯诺克等各类赛事保险。保险公司的专业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保险服务模式,提供一站式专业保障服务。
助力全民健身,服务健康中国
近年来,在促进体育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行业从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一模式向大众体育、健身休闲等多元模式转化。保险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精神,创新开发群众体育活动意外险、体育运动比赛意外险等体育运动专项产品,加强群众性体育赛事承保。2018年以来,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阳光财险公司承保北京、杭州、重庆、衡水马拉松赛事,并不断拓展球类、棋类、健美操、徒步等全民健身活动意外险。
支持职业体育发展
国内针对职业体育的保险产品较为单一,保险公司一方面主动与国外的保险公司、再保险人合作,探索引进成熟市场的专业体育保险产品,另一方面也在责任险、失能险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保险公司开发组织者责任险、志愿者责任险、游泳场馆公众责任险、体育设施责任险、活动和赛事取消责任险、雇主责任险、公众责任险等体育责任险,为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组织者等参与方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也对政府在行业风险管理、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中国平安为国家足球队提供失能险、意外险、综合健康险等综合保障服务,为运动员给付失能保险金和康复费用超过百万元。
当前体育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体育保险总体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产品和服务与需求仍有一定差距。相比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而言,体育保险还较为滞后且缺乏商业性运作。虽然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涉足体育领域,但主要停留在初级保障和品牌营销层面,通过赞助赛事提高品牌知名度,尚未建立全面覆盖赛事前中后期的全产业保险,缺少专属赛事产品和职业运动员专属保障,“体育保险+健康服务”模式还未有成熟体系。
体育保险意识薄弱,缺乏商业化运作
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26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11.2%,其中体育消费微乎其微,而主动为体育活动购买商业保险的则更少。我国目前商业体育领域保险主要形式是捐赠,大多数是为了品牌宣传而提供的赞助。与发达国家的体育消费和居民购买体育保险产品的意愿相比,我国居民个人和组织经营体育活动机构的保险意识较为薄弱、保险覆盖率较低,体育活动组织者的配套风险管理服务不到位。近几年以马拉松为代表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多次发生猝死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赛事主办方、运营方承担了一定的组织责任舆论压力,而这种风险可以通过设计定制保险方案,以“事前预防、事中管理和事后赔偿”的方式,管理和转移风险。
专业性强的体育保险开发难度大,体育保险产品体系有待完善
体育运动项目众多,不同项目的风险差异大,体育运动场景的高风险性与碎片化日益凸显,传统的体育保险产品目前并不能精准覆盖和满足新条件下的用户保险需求。比如,市场现有的体育意外险,往往是使用个人意外险、旅游意外险或景区意外险的条款体例,不是真正的专业体育意外险。再如,国内体育保险的产品基本还是围绕场地责任和运动员意外的角度进行设计,对于国外体育保险中常见的财务控制风险(如转播取消、赛事取消等)以及间接费用损失涉及较少。以英国为例,仅仅针对个人业余冰球保险就能够涵盖运动责任、意外伤害、收入损失、运动设备四个方面的保险责任,相对而言我国的体育保险产品丰富程度则远远不足,除了失能险,鲜有称得上是专业体育保险的产品。
客观上,在多年来形成的“赞助”环境里,保险公司缺乏开发体育保险产品的动力。同时,行业也缺乏各运动项目风险数据,按体育运动项目风险分门别类开发专业体育保险难度较大。
体育保险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完备
一是体育保险专业人才缺乏。体育保险要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既熟悉体育产业运作、了解体育运动风险,又懂得保险产品和方案设计、保险理赔管理等专业人员参与,目前保险业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难以覆盖体育风险的评估、重大赛事的监督和管理、投保后的跟踪服务、协助开发新产品、出险后开展理赔工作等各个环节的服务需要。二是国内缺乏专业的体育保险中介服务机构。体育保险作为专业性极强的保险领域,离不开专业的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等中介机构提供专业的服务,为体育产业和保险公司搭建桥梁,但目前我国保险中介机构对于体育产业的保险需求关注较少。
下一步重点工作
数据显示,我国有近4亿运动人口,体育从业人员超300万,专业运动员也高达10余万,年均大型赛事上千场,体育保险市场存在高速发展的基础。随着体育强国建设战略任务的部署落实,体育参与度的快速提升以及人们保险意识的加强,我国体育保险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激发,未来体育保险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坚持保险保障本源,不断丰富体育保险产品和服务,助力国家体育产业发展
保险业要坚守“保险姓保”的经营理念,响应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积极参与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建设,通过体育保险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风险保障,为体育保险发展保驾护航。以客户为中心,发挥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对体育运动和相关产业的风险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把握体育保险客户的风险特征和产品需求,努力开发保障全面、针对性强、具有特色的体育保险产品。不断完善体育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和认知。
坚持科技赋能,加大技术创新应用,不断提升体育保险服务的专业性和便捷性
保险公司要更加关注体育保险的场景特性,加快体育保险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不断提高体育保险产品的适用性、定价的科学性、承保理赔的专业性、客户服务的便捷性。要善于借助科技手段推动体育保险风险管理技术升级,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体育保险产品精算定价和产品开发。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入体育保险承保理赔领域,提升承保理赔的效率和准确性。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断开发和完善线上化的经营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闭环,推广“体育保险+健康服务”创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体育保险服务。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体育保险发展的基础环境
不断健全和完善体育保险法律法规,明确体育保险在“协助风险管理,排查风险隐患,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的职能和作用,积极推动赛事或活动组织方、体育场地运营方、体育学校、培训机构等产业链各环节重视运动风险管理与防范,加强体育风险管理,鼓励体育运动人员投保险。加大体育保险宣传力度,提升参加体育从业人员以及爱好者的保险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体育保险的投保需求,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推动体育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发展,培养体育风险管理和保险经营的专业人才,不断壮大体育保险专业人才队伍。探索打通体育保险与健康领域的数据共享,持续系统收集、分析和解读体育运动相关的健康数据,将其应用到体育风险管理和体育保险经营中。加强与国外体育保险经营者的交流学习,借鉴国外体育保险的先进经验,不断激发我国体育保险市场的活力。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3月刊,2020年3月5日出刊,编辑:秦婷
上一篇:李铁:数据要素市场化,关键是打通政府和社会的数据通道 | 宏观经济
下一篇:精编实录 | “华尔街热线”第 4期:FDA专家眼中的美国疫情和市场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