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xuehongyan
分类:评金融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文/中国银行总行中小企业部分析师薛洪言 本文编辑/张英凯
从小微业务的勃兴,到同业业务的大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银行业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同时也看到了银行自身努力的局限性。银行资金投放空间受限是社会融资从间接融资逐步转向直接融资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破局之路是除继续鼓励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并宽容其政策突破外,宜适当放松对银行资金的投资限制,并不断丰富银行资金的投资品类。
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企业融资脱媒,优质信贷客户流失
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债务性工具的低利率和发债条件的日益简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债务性工具融资,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正在承受着益发严重的优质客户流失压力。从2011-2013年的统计数据看,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等债务性工具加权平均利率较银行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低120~150个基点(BP),对优质企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不断简化的发行条件也是债务性工具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2014年1-5月,债务性工具发行总额为17709.46亿元,年化发行总量高达42500亿元,创历年新高。
债务性工具发行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银行传统优质信贷客户的快速流失。诚然,为应对优质企业脱媒,商业银行积极跟随客户进入债券发行市场,以债券发行承销商的角色赚取中间业务收入,丰富了中间业务来源;但不容否认,失去了优质客户的支持,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因优质客户短缺导致的业务塌陷压力。
授信风险控制手段创新不足,传统信贷业务面临天花板
当前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手段仍以抵质押担保为主,尤其是随着大企业融资脱媒,银行客户群不断下移,对抵质押担保的依赖进一步上升。由于第三方担保也往往以企业提供抵质押资产为前提,某种意义上能提供优质抵质押资产的客户群体就构成了现阶段银行企业授信业务的天花板。一定时期内,能提供优质抵质押资产的企业群体是有限的,也是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优质大企业脱媒又加速推进了这一过程,使得银行企业授信业务过早地进入天花板时期。
佐证之一就是现阶段银行新客户拓展少了,争抢同业客户多了,价格战频现,尤其在中型企业拓展领域表现最为明显。中型企业是商业银行的传统深耕领域,是银行赚取高收益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大型银行客户群下移,该领域竞争空前激烈。结果是,中型企业收益率不断下降,以至于从RAROC看,相对于大型企业客户群体,中型企业RAROC往往是偏低的。中型企业群体的贷款收益率是高于大型企业的,不过由于中型企业客户评级要差一些,导致其单位贷款的资本占用较高,综合来看,单位资本占用的收益率要低一些。相对于资本占用水平,中型企业的收益率是偏低的,这与市场印象并不相符,却是银行中型企业业务的真实写照,也是激烈市场竞争的真实反映。
不良资产快速攀升,挤压信贷投放空间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控压力不断增大,从另一个角度挤压着银行信贷投放空间。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结束连续31个季度的逐季下降态势,自二季度末的0.94%逐季增高,至2013年四季度末累计提高0.06个百分点至1.00%。2014年以来,不良资产暴露速度明显加快,截至二季度末,不良率提高0.08个百分点至1.08%。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自2012年底达到295.51%的历史高点后也一路走低,至2014年二季度末已经降至262.88%,反映出银行已经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并消耗了大量拨备。从16家上市银行数据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2014年二季度末,除宁波银行不良率较去年末持平外,其他15家银行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此外,本轮不良资产的爆发还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不良资产暴露由产能过剩、出口相关、能源资源等特定产业向外围产业传导,银行业不良防控压力骤增;二是担保链风险失控,风险传播由点式向链式演化;三是贸易融资风险凸显,低风险特征褪色,近年来,以钢贸、铜贸、煤贸为典型代表的商品贸易融资风险凸显,尤其是2014年以来,银行业中小型企业贸易融资不良率快速攀升,普遍超过5%,较2013年末大幅升高超过两个百分点,引发银行对贸易融资产品的再核查和流程再梳理。
上述特征表明当前银行不良资产暴露已经进入快速暴露的新阶段,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控压力大增,“惜贷”“惧贷”情绪开始显现,进一步压缩着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投放空间,给银行业传统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