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望春: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轻型化转型

2018年9月13日 (上午10:44)1,668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封面专题, 封面专题-总58期, 总58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2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粗放式扩张的时代渐行渐远,轻型化转型已成为各方的共同选择。本文认为,以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为转型中的银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案,将全面助力银行轻型化转型。

轻型化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方向。轻型化银行的本质,是探索低资本消耗、高质量与高效益的发展路径,体现在轻资本、轻资产、轻负债和轻运营等方面,同时意味着银行的角色将从传统的贷款提供者向资金组织者、财富管理者和撮合交易者转变。驱动银行这一转变的因素,主要来自三大动力:一是经济增速放缓,轻型化转型是顺应结构调整的需要。当前,国内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即从高污染、高能耗、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以创新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经济决定金融,“高资本消耗、高信贷投放、高成本运营”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银行亟须寻求更安全和多样化的增长点。二是监管日益趋严,轻型化转型是实现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资本约束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提高了资本要求。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为13.65%,虽然高于监管要求,但资产结构“偏重”、加权风险资产增速较快、利润增速放缓,对资本的稳定和补充形成较大压力,银行需更加重视低资本消耗业务,调整资产负债及业务结构,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资金定价能力。三是市场竞争加剧,轻型化转型是推动业务转型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进入冲刺阶段,同业竞争加剧,金融脱媒不断加快、新金融业态层出不穷,银行传统的增加网点数量、扩张资产规模等业务模式难以为继。对于核心的零售、对公、金融市场业务等,银行均需探索更集约的经营方式和更灵巧的应变能力,从而提升服务效率和盈利水平。

商业银行轻型化转型的现状

自2014年起,部分股份制银行开始推出轻型化转型战略,随后广大银行陆续推进。在此过程中,一个显著变化是银行体系的规模增长与利润增长脱钩。例如,2017年银行营业收入普降甚至负增长的同时,包括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实现净利润的逆势上升。

经过近几年的布局,银行的轻型化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作为代表的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转型业绩抢眼。从两家银行看,具有低资本消耗特点的零售业务,在体系内已全面占据“半壁江山”。平安银行集合口袋APP(应用程序)、零售新门店,打造OMO(ONLINE MERGE OFFLINE,线上线下融合)一体化服务,目前线上业务办理量比例已超98%; 通过“AI+投顾”“AI+客服”,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智能化服务,目前AI(人工智能)客服占比已将近80%;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对贸融业务进行升级,打造SAS(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为传统业务插上科技的翅膀。而招行将打造“金融科技银行”作为“轻型银行”战略的深化,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两大APP合计用户量已超过1亿,月活跃客户达到6210万,已成为招行的重要经营平台。

虽然部分银行在轻型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行业来看,大部分银行普遍面临着零售转型慢、对公风险大、同业转型难等挑战,轻型化转型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广大中小银行,由于自身在科技、人才、系统等方面存在短板,在轻型化转型方面更是任重道远。

具体来看,在零售转型方面,银行可谓“腹背受敌”,步履维艰。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多样化发展,以及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进入理财资管市场,商业银行获取低成本负债的难度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平台快速渗透零售业务市场,在理财、贷款、支付等多个领域,对商业银行带来较大冲击。对公业务方面,银行面临的企业信贷风险加大,进退两难。由于经济下行,企业经营风险持续暴露,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等实体行业的不良风险尤为突出,极大考验银行甄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下滑,银行的盈利空间缩窄。金融市场业务方面,前所未有的监管强度,带来巨大的调整压力。过去数年时间里,同业业务发展迅猛,成为银行的利润中心之一。但2017年以来,受资管新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等一系列强监管和金融去杠杆政策影响,同业资产和负债出现自2010年来的首次收缩,同业理财也比年初净减少3.4万亿元。未来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轨迹,在压缩套利空间的同时,还须回归资金融通的本源。

金融科技助力银行轻型化转型

当前,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银行的业务形态和服务模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技术,日益成为银行解决痛点和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充分推动“技术+业务”相融合,围绕零售、对公和金融市场业务痛点,帮助银行全面提升经营能力,实现快速智能的轻型化转型,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

金融科技助力零售业务轻型化转型

零售业务具有资本消耗低、利润贡献稳定、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优势尤为突出,因而成为不少银行轻型化转型的重要策略。对客户而言,金融服务移动化、便捷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强烈,随时、随地、精准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已成为银行零售转型的首要目标。各家银行纷纷通过渠道综合化、业务平台化和客户服务精准化,实现服务从“千篇一律”到“私人定制”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零售金融的轻型化转型。

在服务渠道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渗透,中小银行陆续推出了手机银行、电商平台、投融资平台、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服务渠道。然而,许多线上渠道采用独立APP的运营模式,在产品种类、推广模式、客户定位等方面高度重合,运营效果和客户体验不佳,据统计,国内2/3的直销银行月活跃客户不足1000人。因此,可以将直销银行、手机银行和信用卡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统一入口,减少资源浪费与不必要的内耗,帮助银行构建领先的互联网综合金融生态平台。以平安银行为例,该行于2017年8月将直销银行“橙子银行”与手机银行“口袋银行”及信用卡等移动终端合并为新口袋银行APP,将贷款、理财、信用卡、支付等业务功能集中到一个全零售产品线上。此举使得新口袋银行当年客户量较年初增加50%,达到3164万,月活水平跃居股份行第二。其背后的逻辑是,整合让各APP的流量形成了合力,同时让用户数据结构更加完整,促进系统风控和用户画像分析能力的提升。

在获客渠道上,针对中小银行客户营销面临沉睡客户多、新客获取难、渠道单一等痛点,因此,银行应利用金融科技,将客户画像、SAT (社交+移动应用+远程服务)、多点寻客等功能结合起来,集合睡眠户挖掘,并实现精准营销,可有效提升银行的客户运营效率,提升获客活客能力。在风控模式上,银行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区块链、微表情等金融科技最新技术实现信贷业务流程智能化。从实践看,金融壹账通推出了移动银行、零售智能营销和零售智能风控解决方案。试点银行可将贷款申请流程简化60%以上,小额贷款时效由过去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大幅缩短至3~5分钟,微表情欺诈识别准确率超过80%,平均开发成本降低30%以上,运用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快速帮助中小银行降低风险、优化体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此外,当前作为银行业务运作的支撑,核心银行系统也亟须与时俱进。特别是传统的银行核心系统比较“厚重”,对于新兴业务创新效率支持度偏低。而近期行业内兴起的互联网银行核心解决方案,以“双核心”模式并行,既可实现线上、线下业务的有效协作、高效创新,又能保障原有业务的高度可靠和新业务的高效扩展,已成为创新的一个新趋势。

金融科技助力公司业务轻型化转型

对公业务历来是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从业务结构看,目前仍然是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收入的最重要来源之一,也是通过公私交叉销售促进零售业务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金融科技时代,银行原有的粗放式对公服务模式遭受冲击,单一的产品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客户日趋复杂和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为此,银行应通过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区块链、微表情等技术,打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通道,推动银行实现中小企业服务的五大升级。一是服务模式升级。传统模式下,银行提供的中小企业服务主要是单一的贷款业务,而围绕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及金融需求,银行借助新技术可构建“金融+管理+增值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二是获客模式升级。传统模式下,银行获客主要依靠客户经理线下营销。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准匹配,可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快速对接,创新银行的获客路径。三是审批模式升级。传统模式下,贷款审批主要依赖经验,材料繁多,耗时耗力。利用新技术改造智能进件系统,可提供智能化的审批决策,大幅降低成本并带来极致的客户体验。四是风控模式升级。传统模式下,银行的风险评估标准相对单一,且缺乏灵活性,智能化风控系统可借助海量的企业数据和多维度的风控决策模型,以及微表情测试等智能手段,帮助银行获得更高效而精准的风控效果。五是系统应用升级。传统模式下,银行的信贷系统难以对小微企业服务进行标准化、模块化处理,系统升级成本高、周期长。银行通过技术创新,可搭建组件式、模块化的技术应用产品,可实现“即插即用”,快速提升银行的系统技术水平。

此外,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痛点,运用区块链不可篡改、数字共识、信息透明等特点,可极大提升跨境贸易融资的透明度,改善营运效率和减低坏账及诈骗的风险。以香港金管局的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为例,在这一平台上,10余家银行及其企业客户均可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提交并记录采购订单、发票和融资申请,确保资产交易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可对处于产业链中多个层级的供应商进行信用穿透,防范重复融资风险,推动供应链金融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金融科技助力金融市场业务轻型化转型

金融市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正在从提供信贷资金向组织资金、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投行化转型。随着强监管的推进,银行迫切需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降低流动性成本。目前,基于金融科技构建的结构性产品、资产支持证券(ABS)生态圈、资产管理系统和资产负债管理服务等解决方案,将帮助银行快速顺应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全面提高金融市场业务的服务能力。

在理财方面,资管新规发布之后,银行通过保本理财稳定客户、吸纳低成本负债的业务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在此背景下,结构性存款受到市场热捧。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简单结构+复杂结构”的交易模式,可为中小银行提供结构性理财产品方案,包括服务供应商(SP)系统服务、产品设计、交易服务和培训等。

在融资方面,资产证券化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交易链条烦琐,存在诸多痛点,包括:参与机构多,信息不对称;资产种类多,发行管理难;报表报告多,投后管理繁;系统工具少,运作效率低。为此,基于金融科技构建的ABS“一站式、智能化”全流程服务方案,形成“线上+线下”全链条互动模式,已成为当前资产证券化创新的重要方向。

在资产管理方面,当前市场主流的资管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均可覆盖产品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投资端整合了标准资产和非标资产的管理,既能满足银行目前存续资金池的管理,又对净值化管理给予了良好的支持,能够大幅度提升银行资管业务的主动管理能力,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随着监管的持续加码,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结构面临调整,由依赖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向精细化净利差管理转型渐成银行家们的共识,特别是运用大数据、AI智能分析,可以从存款利差、核心利差、贷款利差三方面对银行净利差实现精细化管理,帮助中小银行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实现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以华东某行为例,该行资产总额超2000亿元,净利润约20亿元。由于流动性管理水平不足,该行在日常保有大量超额准备金情况下,却多次突破监管红线,出现准备金不足的现象。通过引入智能ALM(资产负债管理)优化方案后,通过大数据分析+管家式服务,该行智能动态预测头寸并匹配智能流动性方案,一年期间释放了34%的日均超额准备金,增加了超过2500万元的年收入。

展望未来,伴随金融科技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银行在零售、对公和金融市场等领域的业务模式也将更加智能与多元,特别是将会逐步摆脱对规模和资本的高度依赖,由传统求大求全向百花齐放的轻型化转变,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叶望春为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本文编辑/王蕾)

上一篇:贵阳银行金融研究院:轻型银行转型之道与风险防范
下一篇:季小杰、谢宗晓:应用“良好实践”探讨银行业数据安全保护实践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