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刘吕科:新形势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难点与对策

2018年2月8日 (下午5:15)2,711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总51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银行与保险, 银行与信贷-总51期

标签:刘吕科, 王伟

评论:没有评论

yin hang yuxindai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已经成为国内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类型,对银行的整体盈利模式和风险管理策略会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总结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与实践现状,分析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难点并给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提升中国银行业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有所助益。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指的是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户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深入、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已经成为国内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类型,对银行的整体盈利模式和风险管理策略会产生较大影响。2017年11月24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更是对银行在完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治理结构、提高利率风险计量精细程度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与实践现状

(一)监管现状

利率风险是伴随着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开展产生的,为了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监管,巴塞尔委员会在1993年发布《银行利率风险的计量(征求意见稿)》,初步明确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并于2004 年对该文件进行了修订和补充,颁布了《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明确了利率冲击情景,以及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中的关键行为假设和模型假设,同时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包括基于利率冲击情景的定量披露要求,以提升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一致性、透明性和可比性。原则还给出了一个标准的管理框架,监管当局可以授权银行去遵循或银行也可自行选择该管理框架。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暴露出较多的缺陷。一是由于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资本计提方法的差异,导致部分银行利用二者差异进行监管套利。二是标准利率冲击情景过于简单,采用200基点的收益率曲线平移来模拟重定价风险。为了进一步优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巴塞尔委员会于2013年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并于2015年6月发布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框架(征求意见稿)》,又在2016年4月发布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标准》(简称IRRBB标准),要求成员国于2018年1月正式实施。新准则优化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的标准化框架,并给出了多种利率冲击情景来替代原单一利率冲击情景,同时细化和提升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有效克服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监管资本套利问题。

中国银监会于2009年11月发布了《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明确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监督检查等内容。2017年11月24日,银监会全面修订了2009年颁布的《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指引》,发布了《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指引》)。《新指引》提高了对利率风险计量精细程度的要求,包括重新定义了风险类型、细化了期权性风险的识别,增加了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影响分析,并强化了监管检查。《新指引》为银行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对银行在计量、管理和披露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实践现状

相比国际监管标准及领先实践,国内商业银行一直按监管要求推动并完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潜在风险的计量和管控。在风险识别和计量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缺口分析法来分析重定价风险,主要手段是重定价缺口表的编制和分析。部分银行在重定价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净利息收入影响分析和经济价值影响分析。在利率风险管控方面,主要手段是针对利率风险敞口如冲定价缺口比率设置限额,并在目标限额下开展监控和管理。

但与国际领先实践相比,国内银行计量方法还比较单一,对实际风险的敏感度还不高,管控手段与银行日常风险管理的结合也有待加强。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应该以积极心态看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改革,主动适应监管变化,在组织架构、政策流程、管理工具和IT系统等方面对接国际国内监管要求,以尽快适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复杂环境。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难点

(一)利率风险与其他风险产生复杂交织影响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接近尾声,商业银行利率决定机制也在发生改变。不仅基差风险、期权风险的显现增大了利率的波动性,利率风险与其他风险之间、表内和表外风险之间、不同币种之间也呈现更复杂的交织共振影响。

首先,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与其他风险共振在加强。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增加了利率风险与其他风险的传染和共振。一方面,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竞争激烈,资金成本上升,导致银行倾向于发放高利率贷款以获得更高收益,使银行信用风险上升;另一方面,利差缩小又迫使银行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发展中间业务和综合化经营,银行整体风险水平复杂化增加。在此背景下,如果银行仍然仅针对单一风险分别管理,忽视集中、统筹的整体风险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就会捉襟见肘,甚至发生猝死的概率也会增大。

其次,表外业务不断扩张增加了利率风险管理复杂性。表外业务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现有表内业务的分流,表外资产和负债均对表内有明显的替代效应,企业投融资需求很多会绕道表外开展。但当前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还是关注表内规模、期限、价格的匹配,忽视了表内外的错配,包括各类理财产品在内的产品通常具有期限短、利率敏感等特点,极易受到利率变化及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二是表内和表外业务的相互转化。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理财等出现履约、赔偿等原因需要转入表内,表内资产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受益权转让等方式转化为表外项目。在这种转化背景下,利率风险呈现复杂化、隐蔽化趋势。

再次,外币资产负债业务扩大增加了利率风险的难度。当前币种分化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会大量运用离岸人民币、资金错配、币种错配来捕捉套利机会。但离岸人民币市场广度深度受限,波动剧烈,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敞口更不稳定,增加了跨币种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外币资产的增加会加大资金的运用压力,不利于有效的缺口管理。

最后,互联网金融使银行负债结构发生深刻调整。一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些能够带来活期存款的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逐渐被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蚕食。二是随着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物流平台更广泛和深入地介入金融业务,客户储蓄行为及支付行为均发生较大变化。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显著升高,但银行存款规模却没有同比增高的原因之一。利率风险在互联网对资产负债结构冲击下变得更加复杂。

(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方法单一,风险敏感性弱

国内银行业在积极推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工具开发和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而言还处于初步阶段,依然存在诸多欠缺。主要体现在:

在分析模式上,偏重收入角度的利率风险计量,忽略经济价值风险分析。收入角度利率风险分析主要看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基础方法是缺口分析和编制重定价表实现;价值角度利率风险管理主要关注利率变化对经济价值的影响,基础方法是久期分析。经济价值分析方法由于覆盖资产负债未来各个时段的缺口错配,分析维度更广,对利率也更加敏感,能够与净利息收入互为补充,在国外利率风险管理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国内银行业,经济价值分析并不受重视,一方面经济价值方法较收入方法更加抽象,不易于理解,在目前国内管理中主要以满足监管合规为主,在实际管理中并不敏感,也不为外部投资者和管理人员重视;另一方面是经济价值的精细化计量要求较高,对银行的模型、系统、人员都构成了挑战。

尚不能充分应对基差风险和期权风险的挑战。基差风险在利率市场化中后期阶段尤为明显。为增加错配收益,中小银行普遍使用短期的同业负债来支持长期信贷发展。但由于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面临不同的竞争市场,贷款基础利率和存款挂牌利率的竞争策略不同,导致基差风险会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客户对存款利率敏感度大幅提升,客户提前还款、存款搬家趋势日益明显,期权风险实质性影响增大。对于客户行为分析,尽管有一定分析基础,但受制于薄弱的客户关系和定价管理系统,仍然缺乏在市场化价格环境下对客户行为的统计建模分析。

利率风险压力测试应用与市场现状差距较大。一是利率冲击情景设定过于单一,大都只按监管要求开展200bp冲击下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变化,与国内市场利率特征不吻合。二是现有利率情景设计对基差风险、期权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考虑较少,难以完整捕捉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三是国内利率环境复杂,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并存,不同利率之间传导性差,通用的利率传导模型适用性差。

(三)缺乏合适的利率风险管控手段

一是缺乏良好的利率风险决策机制。大部分银行尚未形成一致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偏好。过于关注银行账户管理的财务和收入定位,导致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更侧重于为财务预算和利润预测服务,与资本管理之间缺乏联系。其次由于对理财业务、同业投资等新兴业务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认识不充分,投资策略相关的决策流程、投资授权、风险限额、考核评价、投后监测、团队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三是尚未建立集团层面的利率风险管理,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并表管理上存在不足。

二是运用衍生品对冲利率风险还存在技术障碍。利用衍生品调节银行账户久期和价格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在运用套期会计方面还存在障碍,导致有些银行放弃采用衍生品对冲风险。首先,当前IAS39套期会计准则的规则导向使得处理方法复杂,应用成本高;其次,会计规则让银行不能充分体现其风险管理实践,如持有到期资产不能指定为被套期项目,就限制了该部分资产的利率风险规避;此外,IAS39不允许资产负债的总体套期和净额套期,也与银行总体风险管理的原则相违背。

三是银行账户划分和调整标准不清晰,存在监管套利。在账户间划分上,目前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划分以主观交易目的为依据,导致银行会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自身主观定义划分交易目的,给账户间的资本套利带来可乘之机,增加了实质利率风险的管理难度。在银行账户内,可供出售(AFS)、贷款及应收款(LNR)和持有到期(HTM)之间的调整也较为随意,账户划分在很多时候成为银行调节估值损益和资本充足率的工具。

对策与建议

面对利率市场化趋势和监管要求的加强,商业银行应该顺势而为,积极布局,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树立积极主动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理念。在负债管理方面,提前规划缺口的期限、结构、价格目标,合理利用同业拆借、同业存单、金融债等主动负债方式,增加资金来源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改善负债结构。资产管理方面,可在全行层面统一调度资产和负债,实现资产渠道与资金渠道的合理对接和匹配。结构调整方面,除了依靠传统贷款组合、债券投资、同业业务进行表内资产结构主动调节外,还可以主动通过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优化资产结构、满足价值创造和资本约束要求。加强外币资产负债管理,统筹考虑本外币重定价缺口,合理控制外币期限错配风险。加强对市场化负债的久期和DV01控制,做好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平衡。所谓DV01(Dollar Value 01)是指收益率曲线向上平移一个基点(bp),组合所发生的损失,它是一个利率敏感度指标。

二是完善信息系统功能,提升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精细化计量能力。在实施步骤上,可采用先静态后动态,先精后细的推进策略,首先通过系统升级,在静态缺口表的基础上生成动态缺口表,实现重定价缺口的动态化计量;其次可在系统中引入现金流分析,实现一般情景下的经济价值管理;最后可通过强化客户行为分析,将利率风险系统与客户关系系统、定价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进行充分衔接,统计客户期权性行为及与利率风险之间的联系,有效支持利率风险计量。

三是完善银行的内外部定价体系,实现利率风险的分离管理。在外部定价方面,完善客户定价模型,由关注逐笔业务的定价测算转向以客户综合价值评价为基础的定价测算;在内部定价方面,按照紧盯市场、适时调整的原则,完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管理体系:一方面通过FTP价格,将利率风险集中到总行统一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利用定价技术将利差收入中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对应的溢价剥离出去,让银行能集中关注和管理利率风险。

四是研究IFRS9下套期会计准则,积极运用衍生品进行对冲。于2018年实施的新会计准则IFRS9简化了规则,加强了与风险管理实践的关联。商业银行可充分研究规则条款,探索扩大套期范围的可行性。在满足套期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衍生工具,调节资产负债的总体期限缺口和利率风险水平,平滑银行净利息收入的稳定性,降低资产负债整体利率风险。

五是以实施《新指引》为契机,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一、建立与新监管标准相对应的标准化定义体系,实现相关定义的标准化;二、按照新指引的要求,按照分类、分区、压力测试、期权调整、确定最终结果五个步骤建立利率风险的标准化分析框架;三、实现多维度的情景设计,充分考虑情景中不同利率曲线形态、币种、上下限的要求,使利率情景与国内实际利率市场相吻合;四、提高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市场披露要求,强化内部资本充足性评估。

(王伟、刘吕科均供职于中国民生银行风险管理与质量监控部。本文编辑/王蕾)

上一篇:王剑: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逻辑与演进
下一篇:刘瑾:区块链技术对货币体系及政策的影响分析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