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清风:场景贷与现金贷:模式分析与比较

2017年9月14日 (下午5:17)1,027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总46期, 总46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hulianwangjinrong

本文在对场景贷和现金贷这两种商业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后提出,现金类资产被过度妖魔化,金融机构应该将发薪日贷款产品与现金分期产品区别对待。

场景贷:风险与获客成本

最近不少传统金融机构对现金类资产有顾虑,纷纷转向场景消费分期类业务。传统金融机构偏爱场景消费贷资产的核心原因是认为这类资产风险更低。但事实上,消费场景的作用首先是获客,其次才是风控,而且获客的作用远远大于风控。用户在场景中进行消费时,钱不够可能就会产生借贷需求;风控的作用在于,金融机构通常认为资金给到商家比给到消费者更安全。

然而,线下消费贷的一个很大的风险点是中介以及欺诈团伙与放贷机构内部员工里应外合联合骗贷。例如,最近一家消费分期领域排名前三甲的公司透露他们希望开展现金分期业务。作为一家大规模的消费场景贷公司,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去参与现金贷业务?

据其解释称:一方面,现在线下场景贷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么好做,而且未来会越来越难做。其所在的行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一次大型的中介欺诈案件,行业里面的几家,几乎每一家都是按照市场份额比例遭受损失,这几乎已经成为常态。另一方面,消费场景被各个金融机构争抢得太厉害,导致渠道成本节节上升。不少消费贷公司给渠道支付的返佣比例高达10%。

与此相反,之前大家都看不上的现金类资产机构,包括现金分期与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简称PDL),却纷纷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这让很多金融界资深人士大跌眼镜。

笔者认为,真正赚钱的场景贷公司,主要是通过给借过一次款且没有发生不良记录的客户进行二次营销发放现金贷来获取利润。如果只做场景贷,扣除获客成本、风险损失等各种成本,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消费金融公司的合理商业模式应该是:依靠消费场景获取客户,依靠现金贷业务获取利润。如果只做场景贷,就很难实现盈利。

现金类资产视角

今年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量做现金类资产业务的公司开始实现规模化盈利。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线上风控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在发达国家,银行发放信用卡时无须面签,只要通过征信公司和内部的风控模型进行远程判断,如果客户风险较低,卡就可以直接寄给客户。其原因是银行认为只要能够充分地掌握客户信息,就能控制住风险。

目前金融机构能够找到的有合作愿意的场景方,多数是些小而零碎的场景。金融机构逐个对接小场景方,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对接效率不高,场景方的风险也不低。真正有实力的场景方,未来一定会自己做金融,不管是阿里、京东、苏宁、国美等,概莫能外。

由此,笔者认为,对于无场景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小的、新的金融机构,真正应该着力发展的、而且也能够持续掌控的,恰恰应该是现金类资产,因为这类资产不依赖于任何场景方。

“场景”来源及展望:控制风险是关键

“场景”的概念最初由一些大互联网公司提出。彼时,大型互联网公司有自己的场景,而传统金融机构没有场景,大型互联网公司做场景贷有优势,做现金类资产反而相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没有明显优势。然而,发展到现在,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当初似乎无场景不能放贷的互联网巨头们,从去年开始纷纷转向做线上现金贷。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即使是对大互联网公司而言,“场景”中的借款需求也是有限的。有时候一笔消费的金额不大,只有两三百元,客户没有借款动力。客户觉得更为方便的是:直接借一笔小额贷款,自由地使用在两三种场景中。种种原因导致场景贷的使用场景远远不如现金贷那么多。顺应这一变化,大型互联网巨头一旦将这类需求挖掘了六七成之后,业务增速必然开始放缓,转而去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这时,只剩下现金贷可以操作。巨头们前期通过做场景贷,提升了内部能力(积累了放贷的经验和客户的数据),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时,就转而发展现金贷业务。

当场景贷的最初提出者都开始悄悄布局现金贷时,传统金融机构却开始大肆强调场景贷的重要性,甚至谈现金贷就色变。如果看不透这些巨头业务布局背后的逻辑,那么必将导致业务布局处处落后。

即使回归到现金贷资产,也是有很大差异的。2016年底、2017年初时,现金贷被媒体抨击得特别厉害。当时媒体抨击的现金贷特指一类特殊的产品——发薪日贷款,这类产品额度很低、期限很短(只有一期,一般在30天内),单期借款利率不高,但年化利率很高。目前市面上更多的“现金贷”其实是“现金分期”,这类产品期限至少大于三个月,年化利率远远低于PDL产品。金融机构应该将PDL产品与现金分期产品区别对待。现金分期产品实际上是传统金融机构早已布局的业务。但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一提到现金贷,默认就是指PDL,这是不恰当的。

综上,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是有场景还是无场景,控制风险才是关键。不能简单地认为场景贷风险低,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现金贷风险高。如果教条式的处理问题,最后可能导致业务失败,或业务布局持续被动、步步落后。

(叶清风为本刊特约撰稿人。本文编辑/丁开艳)

上一篇:“四万亿”政策背后的地方政府融资困局
下一篇:王国军:场景化的互联网保险:现状与未来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