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标签:陈新民
评论:没有评论
文/汉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新民
在十八大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战略支撑的大背景下,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提出“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探索利用云服务平台开展金融核心业务;促进移动金融在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模应用。
值监管层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之际,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以汉口银行金融云服务的建设和应用,特别是联合第三方以“智慧医疗”解决民众就医“三长一短”实践为案例,管中窥豹,探讨商业银行金融云服务的边界、应用领域、商业模式和以此助力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Bank一词来自意大利语“长凳”,源于中世纪意大利港口货币商,都习惯聚集在长凳上为贸易商和生意人提供货币兑换服务,由此衍生出最早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对以存、贷、汇“立命”的传统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命题——既要求银行顺应客户向网上转移的趋势,成为“云上银行”;又必须“接地气”,渗入本地生活、服务场景,把自己的服务像水、电一样随时送到大众面前。在此背景之下,金融云服务应运而生。
业界对“金融云服务”的传统认识,是金融机构从外界输入云服务。即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平台,将自身数据、流程、服务分散部署到云端,实现“金融上云”,从而提高自身系统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奠定开放的生态环境基础。除自建外,目前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从云计算提供商获取包括服务器、数据库和解决方案等云服务。如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公司,都推出了面向金融机构的“金融云”解决方案。
随着传统行业“互联网+”推进过程中对线上专业金融服务需求的井喷,以及银行“轻资产”转型内生动力,另一种形态的“金融云服务”应运而生。即金融机构依托长期积累的风控、管理、数据和技术优势,通过各类在线服务场景,向非金融业机构提供信用、支付、认证、接口等金融服务。在这种新形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开放、分享的姿态和平台化输出方式,跨领域、跨行业与第三方合作,以达到为社会提供更丰富、安全和便捷的在线金融服务的目的。
本文所说的“金融云服务”,就是这种新形态。一方面,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以此介入公共服务蓝海,借助支付、交易等高频入口,可为自身获取更多流量和资金沉淀;另一方面,银行向社会机构、触网企业提供自己擅长的专业服务,帮助这些机构更好地服务他们的用户,也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
金融云服务基于传统存贷汇,但不独立存在,而是嵌入各种线上服务场景。提供云服务的银行不再是冲在最前端的士兵,而是心脏一样的后台中枢,它与社会机构、企业合作,为线上消费、社交、政务办理、生活服务场景提供信用、支付、认证等核心金融服务。这些服务高度融合于场景之中,像水电一样触手可得。究竟哪些服务既是社会大众、产业互联网所迫切需要,又是商业银行擅长且可在线输出的?
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创业企业、产业公司“触网”,产生的如政务在线办理、在线便民服务、线上交易等云端业务,衍生出对客户身份在线实名认证、建立电子账户、单一账户多点登录、在线支付等金融需求。若机构自建账户体系、搭建支付通道,不仅流程繁杂、工期长且后期维护成本高,金融资质不足和技术能力有限也会阻碍传统机构“触网”的步伐。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些都属于可标准化输出、快速交付、开箱即用的“金融云服务”范畴。
以汉口银行为例,近年来该行就进行了一系列将“金融云服务”应用于本地普惠金融服务的创新探索。
金融云服务通过金融云服务平台实现。后者是一个统一的线上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平台,即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集成创新,研发一系列标准化、可共享的统一服务构件(模块),支撑接入服务应用平台和各个应用场景的服务需求。汉口银行的金融云服务平台于2016年建成,目前包括互联网账户认证、线上支付收单、电子账户体系和大数据集市等四大模块。具体而言,认证模块包括人脸识别、第三方核查、多渠道视频技术等;支付模块包括银联支付、第三方支付、多渠道收单业务等,支付清算网络覆盖200多家商业银行;账户模块包括电子账户体系、托管平台等;大数据模块包括行为数据、本地交易数据、第三方数据等。平台将四大单元模块耦合集成,让服务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可独立或组合输出使用。
金融云服务平台就像树根一样牢固有力,支撑起了银行“本地化服务”“专业化服务”的双轮,并为双轮驱动输送养料——这正是金融云服务应用的领域。
在金融云服务本地应用场景的选择上,接地气、黏性高两大条件须同时考虑。汉口银行首先锚定了目前公共服务中最为民众关注的痛点之一——看病难。目前武汉市属医院70%以上门诊就医使用医保支付,绕不开的医保如何互联网化?
作为武汉市金融社保卡的主要发卡行,该行于2016年3月推出“智慧医疗-医保线上支付”(以下简称“医保线上支付”)产品,并在武汉多家三甲医院落地,让医保无卡线上实时结算,成为金融云服务应用于本地公共服务的一个典型案例。“医保线上支付”是一种全新的医保账户结算模式,患者不用携带医保卡,在手机上就能用医保个人账户实时缴费,医保和个人自费部分自动核算,拓展了医保使用场景。作为金融云服务在医疗领域的创新探索,“医保线上支付”具有两种认证:提供银联卡四要素和活体人脸识别两种身份认证方式,适用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医院。
事实证明,银行以开放共享的姿态,向公共领域输出金融云服务,既惠及民生大众,又有利于自身深耕细分市场,通过搭建在线场景,为银行线上拓户、提升客户黏性找到了一片蓝海。
当银行不再是一处物理场所,而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的服务,银行该做些什么?
与互联网公司相比,商业银行的优势是金融专业能力、业务牌照和广泛的客户基础。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构建O2O场景,是不少银行正尝试的一种突围路径。一方面搭建线上场景,外拓客户,并引导线上客户至线下网获取差异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网点阵地营销,引导线下客户享受线上专属服务,并配合大数据营销增加黏度。
自建或合作构建应用场景,将是未来金融的主战场。
银行向公共领域提供金融云服务会产生系统建设、产品研发、优化运维等支出,社会服务的公共性和互联网产品特性决定了市场培育期较长,不过长远看,无论是社会效应还是商业回报均极为可观。截至目前,汉口银行已通过金融云服务引流40多万客户。此外,通过与第三方合作搭建线上场景,有利于提升客户黏性,并抢占获客先机,为互联网交易银行转型奠定了基础。
不过,金融云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发展依旧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标准欠缺。国务院鼓励提供基于金融云服务平台的信用、认证、接口等公共服务,但这些服务如何界定、以何种方式输出,业界尚无明确说法,银行、互联网机构只能摸索前行。如果能将服务内容标准化,明确运营、服务规范,将更有利于其快速延展。
此外,呼吁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拥抱“互联网+”。公共服务领域数据开放程度不高,像武汉市政府这样建立“政务云”打通40多个委办局数据孤岛的案例并不多。这给金融云服务创新带来了障碍,建议政府大力引导公共领域深度触网,并鼓励社会机构数据对接。
正如传统云服务以稳定、低成本的运算、存储服务推动互联网产业突飞猛进,金融云服务以安全、高效的在线金融服务,或将降低各行业“互联网+”的门槛,加快产业互联网进程。
金融云服务之于社会,解决的是长期以来线上金融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如果每家触网企业都自建账户认证、搭支付结算平台、提供投资服务,“全民办金融”的局面必将带来社会资源和效率的极大浪费。从这一层面看,金融云服务通过优化社会要素配置、降低企业成本、防范金融风险,能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3月刊
编辑:丁开艳
上一篇:赵博文:由特朗普减税计划想到的 | 华山论剑
下一篇:推荐系统及其常用算法:揭秘互联网时代打洞察用户兴趣的“武功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