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标签:许均华
评论:没有评论
文/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中关村发展集团首席金融战略专家许均华
资产证券化是一个老话题,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制定了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法规,并推出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国资产证券化逐步走向规范化,迄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
近几年来,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不断扩大,除银行信贷资产之外,许多实业资产也实现了证券化。未来几年,中国资产证券化将成为一种普通的、标准化的金融工具,证券化将成为一种常态。
基础资产将会越来越丰富,知识产权、债权、债务、著作权、片约等会逐步加入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行列;真正意义上的REITs有望出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包括CDS、对冲基金在内的信用增级工具将会不断丰富;资产证券化的功能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除融资功能外,在推进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企业调整资产结构和债务结构方面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到2020年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
但这两年来,中国资产证券化出现了一些隐忧,有点把资产证券化送上神坛的势头。特别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把资产证券化的方向转向不良资产和互联网金融。中国已经出现过度资产证券化的苗头,甚至出现了美国次贷危机初期的迹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资产证券化行业如何迎接十万亿规模?我想借此机会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客观认识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仅仅是众多融资工具中一种金融工具而已,不能神化。神化就会异化。
第二,应严格基础资产的标准。这也是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要严格规定发起人必须持有基础资产足够的时间。要严格控制银行不良资产、互联网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严格控制实业企业、类金融机构没有流动性、没有现金流的资产或根本达不到证券化最低要求的资产的证券化;严格禁止证券化产品的再证券化;严格控制PPP的证券化,比如必须严格规定PPP的发起人持有基础资产的时间不能低于三年时间或更长时间。
第三,加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就是基础资产的破产隔离。从实质来看,各种融资工具尤其是债务融资工具的底层技术就是证券化技术,而证券化的底层制度是信托制度。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条件下,无论是券商还是信托公司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SPV应该采取SPT(特殊目的信托)模式,以真正实现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破产隔离,确保基础资产的安全,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第四,严格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既要防止评级机构在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评级时的弄虚作假,也要防止评级时的走过场;既要依赖评级机构的职业操守,更要依赖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
第五,国家对资产证券化必须实行统一监管,统一监管标准,坚决扭转各监管机构各自为政的倾向。尽快完善和明确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登记制度,尽快完善和明确与资产证券化有关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
第六,严防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政府、企业和银行的债务负担或不良债务转嫁给普通老百姓,斩断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通向普通老百姓的渠道。
最后,希望资产证券化行业的所有参与者,要有情怀,要有企业公民精神,共同爱护这个行业,共同维护这个行业,让资产证券化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好的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根据作者2017年4月9日在中国资产证券化行业年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