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根:以数字金融创新推动村域支付金融普惠

2017年4月10日 (下午4:51)1,584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总41期, 总41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hulianwangjinrong

如何破解中国广大农村没有金融网点、村民难以享受金融服务的难题?本文建议,通过数字金融创新,大力推动村域支付普惠金融的发展。

长期以来,银行机构主要把网点设置在县城和乡镇中心,设置于行政村的网点少之又少。随着中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银行机构逐渐改变了过往收缩农村银行网点的趋势,转而在一些经济率先发展的县城或乡镇扩张网点,县城和乡镇基本实现了银行实体网点的全覆盖。但是,村域受制于人员居住分散、经济发展滞后,传统银行网点几乎仍是敬而远之。村域金融服务成本高、获取难,银行机构在村域提供金融支付服务的投入产出矛盾始终是供给侧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增加村域支付服务供给,便利村民支付结算,进而带动其他金融服务供给,成为监管部门推动金融普惠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近年来,监管部门和涉农金融机构进行了不断探索实践,以现代数字通信技术为手段,以各类支付结算终端机具为载体,以电子支付工具和服务为切入点,通过转账电话布设、银行卡发行、助农取款服务推广、农产品收购非现金支付、手机短信缴费服务、村财通等数字金融创新,为村域和村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可以较好破解村域没有金融网点、村民难以享受金融服务的难题。

通过扩大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的发行,推动小微企业开立单位结算账户,以及在偏远村域探索实施了单位账户网上核准方式等手段,打造村域数字金融普惠的账户基石,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多元化的村域支付数字金融渠道网络。比如:监管部门积极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在村域发展商户布放转账电话,使农民有机会享受现代支付服务,更多地接触数字金融终端。通过大量布放多媒体终端来受理转账、信用卡还款、代理缴费等支付业务外,往往还覆盖网络购物、金融宣传、广告营销等,逐渐将数字生活引入农村。引导银行机构在村域布放ATM,手机银行、手机电子钱包等也逐渐在农村推广应用。

推动村域支付领域数字金融普惠创新

(一)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助农取款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是农村银行卡收单机构通过布放转账电话等POS终端,以代理服务点代付现金,同时将农民客户银行卡账户同等金额实时扣划至代理服务点账户,从而实现农民取款。银行通常为代理服务点配备了保险箱、验钞机等,同时限定每日累计取款限额2000元,取款时验证身份并签章。为了惠农,该项服务对农民基本免费或很少量收费。该模式创新有二:一是代理服务模式创新,代理服务点通常为农村商户,相比银行网点的“高大上”“距离感”,服务点更“接地气”,有“贴近感”;二是机具创新。服务点多使用低廉简易的转账电话,相比于银行网点的各类“贵重”机具,转账电话在当前形势下更好地平衡了“需求与供给”“投出与产出”“效率与安全”矛盾,更具“适当性”。2016年前三季度办理取款、现金汇款、转账汇款、缴费等支付业务合计约3.8亿笔、金额达3190亿元。其中,助农取款业务达到约2亿笔、金额超过900亿元。现金汇款业务达到3000万笔、金额达210亿元,转账汇款业务达7200万笔,金额近2000亿元,代理缴费业务达7600万笔,金额约80亿元。

(二)手机短信缴费服务。在银行机构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同时,近年来,支付机构在村域也有不少的探索,有的推出了手机短信支付业务,推广“移动支付服务站”开展水、电、煤费及话费等缴费服务,选择农民或农家店作为服务站代理人,开立移动支付账户,以代理人手机号码为标志号,注册绑定代理人银行卡后,即可由代理人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发起转账业务,为自己或周边农民办理缴费、资金归集和发放等支付业务。

(三)农产品收购的非现金支付。比如,一些地方成功推出的“福农通”“联银快付”农产品收购支付产品。该类产品通过收单机构在农产品收购企业或收购经济人布放移动或固定POS机具,通过银联清算平台,通过“消费+代付”组合业务实现卖粮农民的实时收款,较好地满足了田间地头农产品收购的移动、实时、安全、成本低廉的支付需求。

(四)涉农补贴发放与农民缴费的非现金支付。比如,有的地方试点推出的“银讯通”业务。该业务采用手机APP客户端加MPB设备(一种外接的刷卡盒子)的手机支付方式。依托“银讯通”平台不仅可办理助农缴费、取款、余额查询、转账挂失等金融业务,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新农保、新农合、涉农补贴资金代理发放,水电气、通信、视讯等公用事业缴费,烟草、蚕桑等产业链资金兑付,甚至还可以加载基金、保险、理财、贵金属、贷款催收、金融知识普及等金融服务。

(五)村集体资金收支的非现金支付。比如,有的地方开展了“村财通”业务。该业务是指银行机构为村委开立账户并开通企业网银,布放POS和安装电脑,在提供助农取款、汇款等服务基础上,同时提供村委集体资产收益(比如租金)缴纳功能,村委账户收支情况将通过短信等形式告知村委、有知情权的村民、乡镇政府,从而实现村委资金非现金收付,同时也实现村委资金的村级管理、上级监督和村民监督。

村域数字支付服务金融普惠作用巨大。首先,通过村域数字支付服务,提升农民金融普惠水平。向农民发放银行卡,在村里布放转账电话,满足了农民足不出村取款、转账、汇款、消费等最基本金融服务需求。比如助农取款服务推广后,老人“不出村、零成本”便可取出养老金,节约了大量交通花费、时间和周折,这种社会效益对于普通农民同样存在。

其次,促进了政府支付的非现金化,提升政府金融普惠水平。在村域无银行卡和账户、无数字金融终端、无助农取款业务时,农民没有用卡环境和非现金支付环境,农民排斥银行卡和政府补贴的直拨入户,政府在向农民发放各类补贴资金时,不得不采用现金形式,存在发放环节多、周期长、透明度不高、人力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在银行卡、数字金融终端、助农取款服务普及后,农民逐渐接受了这种非现金形式,政府也愿意选择银行机构代理发放各类补贴。这种直拨入卡或入户发放政府补贴,环节少、周期短、透明度高、人力成本低,大大提高了政府支付的效率。

再次,促进商户使用账户结算,提升了商户金融普惠水平。助农取款服务和农村移动支付服务站的开办,首先需要商户在银行机构或支付机构开立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并将该账户与数字金融终端或手机绑定。这种方式丰富并提升了农村小超市、农资店等代理商户的支付结算渠道。同时,商户因开立了账户,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由此能够了解到商户的账户交易情况,比如收支流水,为下一步商户获得银行信贷服务奠定了经济交易和信用数据基础。目前,国内出现的POS流水贷就是商户利用数字支付服务提升获取信贷能力的最佳注解。

进一步推进村域支付数字金融普惠政策建议

结合我国实际,下一步,应该继续发挥数字金融的优势,推动村域支付普惠。

首先,应进一步巩固助农取款服务发展成效。目前,助农取款服务点已经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村实现取款、汇款、转账,发挥了很大的金融普惠作用。尽管助农取款服务通过数字金融方式实现了低成本的支付服务供给,但是,中国偏远乡村农民收入低、对服务价格比较敏感,目前助农取款服务基本不收费或者少量收费,银行等服务提供者面临着较大的投入产出不平衡的挑战,行政村全覆盖网络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为支农惠农,让广大行政村来之不易的助农取款服务金融资源在农村留得住、用得好,还需要继续支持巩固助农取款服务发展。一方面,要继续支持银行机构利用助农取款服务点资源开拓风险可控的其他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金融普惠作用;另一方面,也应通过财政补贴、差别化货币信贷政策等正向激励措施来支持和鼓励金融普惠效果显著、投出产出又不平衡的支付业务。

其次,村域移动支付发展基本条件日渐成熟,空间巨大。以手机支付为主体的移动支付具有随时随地随心的独特优势,手机银行、手机钱包、基于手机WAP的网络支付、短信支付等手机支付模式呈现多元化、快速发展趋势。随着新一代农民群体逐步迭代,这代农民通常经过义务教育,相对年轻,或者接受过城市工作生活熏陶,对手机和互联网并不陌生,也比较容易宣传教育引导,同时,目前,国家还在补齐农村发展这块“短板”,农村基础设施正在日益完善,水、电、路、宽带已经逐渐进村入户,农村手机支付发展的基本条件日渐成熟。

再次,支持和鼓励支付机构在村域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目前,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在村域探索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等各种支付业务,说明第三方支付机构服务“三农”也有用武之地。与商业银行相比,第三方支付机构体制更加灵活,更具创新性,也更善于挖掘中小客户及农民的具体需求,并致力于为其提供支付服务。因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应支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应用金融科技,发挥比较优势,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各类支付产品服务。借助于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共同的经验与实践,积极探索既能支持“三农”发展,又能实现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业务模式,促进中国农村金融、数字金融发展,推动城乡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

(何正根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本文编辑/王蕾)

上一篇:张韶峰:Capital One的成长模式探析
下一篇:蒋韬: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大数据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