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银行发展新思路

2016年1月27日 (下午3:45)2,220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总27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银行与保险, 银行与信贷-总27期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文/中原银行行长王炯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呈现新的特点,银行的生态环境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准确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是十分必要的。商业银行需要重点从五个方面努力来应对这种变化。

“新常态”一词最早源自2009年初,在美国举行的一次“探讨危机后美国各个经济领域复苏和发展新模式”的论坛上,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格罗斯和总裁埃利安,在发言中用“New Normal”来归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可能遭受的缓慢且痛苦的恢复过程。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首次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阐释,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和四个新的发展机遇。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个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二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三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情景更加稳定;四是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他在演讲中还指出,新常态伴随着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透过习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出,新常态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在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主动把握机遇,值得每个行业的从业者深入思考。这里,我以银行经营者的角度,谈谈对新常态的几点认识。

第一,经济增速的趋势性放缓。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但可能会以5年或10年为一个阶梯,呈现趋势性的下降,这是常态化调整的重要体现。经济增速的下降意味着过去银行动辄百分之二三十的高增长率将成为历史,依靠规模拉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银行需要走“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发展道路,真正构建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发展模式。

第二,新技术的运用将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面对外部市场竞争、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等严峻挑战,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逐渐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由此带来的是国内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形成以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等为显著特征的新型产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将经历去产能周期,其中有些行业甚至将在智能制造、生态能源、新型材料的广泛运用中消失而成为历史。比如,随着核能发电技术进入3.0时代,火力发电行业未来有可能会消失。还比如,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未来家庭保姆、医院护士等一些服务行业也会消失。因此,传统产业的没落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将会逐渐影响银行信贷资源的投向、产品的开发、风险管控模式的设计,等等。

第三,开放的发展理念将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目前,中国正致力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银行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经历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更多来自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近期发生的巴黎恐怖事件,导致大量资本从欧洲市场迅速流出,给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波动。此外,随着金融改革深化、金融脱媒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第四,新旧经济增长点的交替将会深刻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当前,最受社会关注的是“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即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整个商业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互联网催生了个体的自由和表达,资源和信息的获取变得异常容易,个体对于组织的依赖程度在降低,个人离开组织也能做其想做的事情;其次,是互联网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状态,世界被广泛和轻易地连接,传统的行业、组织稳态被打破,竞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再次是,互联网让跨界竞争变得异常普遍,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比以往更激烈,节奏更快,压力也更大。

新常态下银行生态环境的新变化

经济新常态的直接影响是银行经营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利率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不是为了调节利率水平,而是改变利率(资金价格)的形成机制,使之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回顾全球金融发展史,美国、日本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都出现了存贷款利差收窄的现象。2015年以来,中国央行已经五次降息。可以预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实现,利差将进一步收窄。

对商业银行而言,利差收窄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必然趋势,是资产端收益下降与负债端成本上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资产端,货币超发是资产端收益长期趋于下降的根本原因。短期来看,“钱多项目少”,银行贷款放不出去,好的资产项目供不应求,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激烈,严重挤压了银行资产端的收益。在负债端,存款获取的市场化,各种“宝宝类”产品层出不穷,理财对储蓄的分流,都使银行的负债成本刚性攀升。

第二,融资的直接化、多元化

融资直接化、多元化势必会给银行业造成冲击。最大的影响是,资金“脱媒”加速,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从历史上看,西方发达经济体中都出现过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融资方式直接化、多元化是市场经济体中金融业发展特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是一种阶段性的常态。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社会融资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融资选择正在发生明显变化。目前的情况是,商业银行的贷款优质客户正在迅速流失。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大集团向国际融资,大企业向市场融资,小企业向民间融资,新企业向私募融资。在这个过程中,优质企业通过股权、债权、资产证券化,或者设立财务公司、创业板上市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式进行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降低,直接影响银行利息收入,同时也变相提高了银行间接融资成本。证券、保险、资管、基金等广泛介入信贷活动,小贷、担保、典当、第三方支付等越来越多地充当融资中介,也使得传统的银行信贷受到挤压。

此外,在融资直接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银行存款稳定性下降,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形成挑战。

第三,互联网的金融化

蓬勃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对传统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比如支付宝,它只是一个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没有银行牌照,但却它以很高的效率做了很多银行的业务。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进步和监管滞后。由于技术进步,它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弯道超车,发挥“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与后发优势,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内容。由于监管滞后,它们不受到与商业银行同样的监管,不用采取复杂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也不用承担反洗钱等国家赋予商业银行的义务,得以缩减流程,提供更快速的金融服务。在这种条件下,许多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客户体验非常好。一部分客户因此放弃了银行,直接选择了互联网金融公司作为金融合作对象。因此,为了留住客户,银行必须要在效率和服务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不仅如此,社会上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比较理解,各种互联网金融公司“跑路”的新闻司空见惯,大家也习以为常。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大众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认识阶段上,容忍度很低。

第四,监管的趋严化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宽进严管”已成为银行监管的重要取向。“宽进”说的是对市场主体准入条件、登记服务方式和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放宽条件。“严管”是指通过信息公开、信用约束等方式,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形成严格监管的局面。近年银行同业业务、影子银行业务等受到监管层越来越多的“关照”就是“严管”的明显例证。

可以预见,在监管趋严的大趋势下,监管套利的空间将进一步缩小,依法经营的“红线”将更加清晰,监管问责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违规成本也将不断增加。银行不能再寄希望于通过“打擦边球”“走模糊地带”等方式获利,而是要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金融产品创新,调整营利模式。

新常态下银行发展的新对策

综上所述,未来5年,银行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生态环境都将发生显著变化,分析并理解这种变化,将是银行选择应对策略的基础。具体而言,我认为银行重点需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经营理念需要彻底调整。真正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如果缺失了这一点,银行将无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如何将这样的理念落地,我认为首先在于把握市场机会,选准方向,选择合适的客户和市场,形成专业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其次是做有能力做的事情。有了客户定位和市场定位,我们就需要结合对客户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分析,有的放矢,做有能力做的事。如果我们做没有能力做的事,客户的需求就满足不了,“以客户为中心”就会成为空谈。

第二,加快互联网金融布局,充分“触网”。目前,国内银行纷纷将互联网金融业务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这既是应对互联网企业竞争的需要,也是银行满足客户需求、打造轻资产银行的必然要求。就中原银行而言:一是打造智慧网点,实现传统物理网点的功能升级,不断提升客户体验;二是大力发展手机银行,实现基础服务类、支付体系类、生活服务类、特色服务类等产品和功能在电子渠道的上线,提升客户体验,拓展客户来源渠道;三是建立直销银行,整合客户资源和合作方资源,打造开放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探索云计算技术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数据挖掘、分析和响应能力,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和精准营销能力。

第三,提升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未来,经济常态化和融资直接化将带来资产负债结构的重构,而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将导致资产收益的下降和负债成本的上升。从提升自身盈利水平、满足客户需求出发,银行需要综合考虑收益、风险、资源配置等因素,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具体来讲:

一是提高定价能力,将资产端管理作为银行管理的核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存款吸收的市场化、理财规模的不断增长,决定了负债成本的刚性攀升。因此,加强资产端管理,提升贷款定价能力将是银行稳定净息差、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同时,从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趋势看,非信贷资产占比不断提升。由于配置非信贷资产的资金主要来自主动负债,银行可以根据资产配置的需求来决定负债的规模、期限和价格。因此,重视资产端管理,“以资产定负债”,有利于提高业务开展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新常态下,银行业将进入一个高风险、低回报的发展阶段,需要银行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首先是经济减速换挡,亲周期行业的信用风险将不断上升,银行需要提高对各类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计量能力,建立起以信用风险为基础的定价策略和定价模型,改进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其次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进入凸显期。银行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多层级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池,定期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制定风险预警预案。其三是普惠金融下,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个体网络借贷(P2P)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异常活跃,相关风险呈现出向银行体系传染的趋势,银行需要坚持合规经营,严格防范操作风险。

三是建立完备的产品体系。新常态下,加快产品创新、建立完备的产品体系将是银行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客户需求变化,追求差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各家银行巩固存款、扩大收入、维系客户、促进转型的重要手段。过去,银行产品的特点是标准化、单一化;未来,银行的产品将更多地体现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不同层级客户的需要。比如小微企业类产品要通过加强数据挖掘、优化渠道流程,满足小微企业贷款“急、频、小”的特性;投行类产品要通过结构化设计,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构建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管理架构。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其经营管理架构体现了经济金融运行特点和与之相适应的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过去,中国经济金融的显著特点是投资拉动和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银行的管理架构是围绕大中型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而搭建的体系,而信用风险主要关注成熟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状况,对未来的判断很少,因此,原有的经营管理架构在适应市场变化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经济转型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聚焦的重点将转向创新型中小企业,业务模式也从传统的贷款业务向“投行+商行”业务以及围绕特定项目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转变,面临的风险更多的是投资风险和市场风险。投资风险更强调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例如对某一个项目进行风险的评价和判断,对成长型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和管理。而市场风险主要是交易风险,需要做到快速响应和处置,因此,风险审视的着眼点和相应的流程架构完全不同。

第四,构建优质的商业银行服务体系。构建优质的商业银行服务体系是银行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获取低成本存款、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服务个人客户而言,银行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一方面是通过提升硬件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改善个人客户体验,吸收活期存款。另一方面,是围绕客户需求的上下游进行全流程管理和一站式金融服务,提高客户黏度。例如,针对个人购房者不同时期的金融需求,除提供从按揭购房到设计装修、家具购置的融资服务外,重点发掘个人购房后的二次消费和持续消费需求,如不动产贷款、资产配置,闲置住房投资安排、换房安排等,盘活个人固定资产,创造和提升价值。

对服务大中型企业而言,银行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就是打造全流程的交易银行,围绕企业交易活动开展服务,将金融产品服务系统地嵌入核心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交易行为,改善企业交易生态,重塑良好的银企关系。同时,通过提供与企业交易行为紧密相关的产品和服务,银行也能沿企业的交易链条沉淀低成本存款,利用大数据来控制风险。

对服务小企业而言,银行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就是满足小企业全生命周期、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整合内外部资源,主动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联合政府的小企业服务机构,打造开放式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同时,改变过去线下点对点、人对人的传统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场景化的产品和支付系统。

第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信息披露模式。商业银行是经营信用的公共服务型行业,银行提供的服务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公众对与银行有关的各类信息也格外敏感。在社会化媒体日益兴盛的今天,良好的沟通越来越重要。为了增强市场对银行的认知,树立稳健、诚信的市场形象,银行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信息披露模式,及时地将发展理念、经营的过程等各种信息跟社会及监管机构充分沟通,实现管控流程的透明化。

本文编辑/张英凯

上一篇:民营银行试点进展与发展方向
下一篇: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思考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