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消息汇
标签:美联储加息
评论:没有评论
文|梁海明,盘古智库学术委员,香港经济学者
如今,美联储将要加息,不但深度影响美国民众的生活、工作,更引发环球金融市场波动,人心惶惶,对此,即使读者要将“第二大”改为“最大”,甚至将“美国”改为“全球金融市场”,可能都不过分。
随着美联储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里,我要问个问题挑战下读者,你真的了解美联储吗?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因为在众多人的观念中,美联储就是美国的一个政府机构,相当于咱们中国的人民银行。美联储的职权范围,主要是对抗通胀、实现充分就业。
八卦一点的可能从媒体上了解到,近年来,美联储几乎已经成为了美国经济学博士最大的雇主。放眼望去美联储里到处都是经济学博士。而且这20多年来,学院派经济学家开始成为美联储主流,并逐渐掌握帅印,无论是前任主席伯南克,还是现任主席耶伦均是如此。
更八卦的估计还能进一步了解到,由于美联储的博士众多,因此出现了“富有书呆子气息”的用语,也就是所谓的“美联储术语”(Fedspeak),例如些么博士们喜欢故弄玄虚,不说“低利率”,而是说“货币宽松”(monetary accommodation),这些术语现在已经在世界各国流行开了。
美联储的博士们也沉迷于一些内部的小笑话,例如在美联储内部的一间理发店有个告示牌写着:“你的增长率影响我的货币供给”。
如果对美联储了解到这么一个程度,也算是发烧级了。但是,在这里我要更正一下读者上述的一些错误观念。
美联储的”爸妈”是财团
第一,美联储并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私人机构。不要以为美联储的全称“美国联邦储备局”有“联邦”两个字,就可以当它是政府机构,联邦快递不也有“联邦”二字,它是政府机构吗?
而且“储备”听起来感觉美联储的资产非常雄厚,但实际根本没有储备。虽然美联储系统有12个联邦储备银行,散布美国各州,这种“权力分散”看起来十分民主,但实际美联储背后老板是国际金融寡头、大财团。
至于为什么美联储负责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责,但为什么不用“中央银行”的名称,原因是在美联储创建的年代,中央银行一直声名狼藉,美国宪法也规定不准成立中央银行。既然不准成立中央银行,那大财团就成立“美联储”,用“联邦”名义来蒙骗美国人,当然,不少中国人也被蒙骗了。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先来了解下美联储成立的历史。早在19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众多银行和信托公司被挤提,引发大恐慌。为挽狂澜于即倒,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Pierpont Morgan(JP摩根银行的老板),曾在他的私人书房里,紧急召集纽约主要的银行家开会,说服他们协助纽约深陷财困泥沼的银行,以满足全部的提款要求。
为了防止历史再度重演,美国国会在银行业者的大力敦促下,《联邦储备法》在1913年的圣诞节前夕,美国参议院以43票赞同,25票反对通过,时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随即签字生效,美联储正式成立,旗下有分布各州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
表面看,虽然美联储由美国政府批准成立,看起来和其它政府机构无异。但是,到底谁是美联储的股东,到底是谁实际控制美联储呢?一直都是”不能说的秘密”,美联储自己经常也是支吾其词。
《美联储的秘密》(Secrets of Federal Reserve)一书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Mullins)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得到了12个联邦储备银行的企业营业执照(Organization Certificates),清楚记录每个联储银行股份构成,把这个秘密揭开了。
例如,作为美联储系统的实际控制者,负责执行美联储影响利率的金融交易、放款给银行,以及偶尔推高或压低美元汇价的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其股东由商业银行占大多数,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和汉华银行等股东,总共拥有纽约联邦储备银行53%的股份。其它11个分布各州的联邦储备银行的股份,商业银行也同样占了大多数。
因此商业银行表面上居于美联储之下,但实际是美联储的“爸妈”,这些商业银行实际上也决定了美联储主席的候选人,美国总统的任命只是一枚橡皮图章,美国的国会听证会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走过场的表演。
而且,美联储纽约银行最初的注册资本金为1.43亿美元,上述的银行到底有无支付这些资金至今仍是一个谜。不少研究美联储的历史学家认为这些银行没有支付现金,而是用支票支付,美联储的运作其实是”以纸张做抵押发行纸张”,并无实际的储备。
对于商业银行控制了美联储这事,负责大力推动成立美联储的美国参议员奥利奇(Nelson Aldrich),也算比较“坦白”,曾在他经营的《中立派》杂志的1914年7月版中写道:“在《联邦储备法》获得通过之前,纽约的银行家们只能操纵纽约的金融储备。而现在我们却可以操纵整个国家的银行储备了。”
对此,人们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商业银行要操纵整个国家的银行储备系统。我在这里要给读者简单解释下。
商业银行的背后都隐藏着大财团的身影,例如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是由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等财团控制,这些财团通过控制商业银 行,达到把手伸入美联储影响美国全国的货币政策目的之外,还可以借助所控制的商业银行通过信托、保险控制大型公司股票,使其能安排代言人入主大型公司的董 事会,影响大型公司的发展策略,分配大型公司的利润等。
财团这般的运作方式,令银行资本成功控制实体经济的工业资本,让财团不但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而且对某些领域的影响力甚至超过美国政府。
看到这相信已经了解,美联储无论是推出QE政策还是要结束QE政策,最主要还是为“父母”商业银行以及背后的各大财团服务,最大程度地保障商业银行和财团的利益。
所以,部分读者有关美联储服务于美国民众,只有在经济受到威胁和职位受到威胁的时候,就会采取行动保障美国民众利益的观点是错误的。相比之下,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人民银行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服务范围,都比美联储更“忧国忧民”。
部分美国人其实也了解到美联储这些内幕,例如当年签字通过《联邦储备法》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去世之前发现自己上了银行家的当,他当时内疚地表示:“我在无意之中摧毁了我的国家……美国的国家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已经陷入最糟糕的统治之下,一种世界上最完全、最彻底的控制。”伍德罗·威尔逊所说的少数人,就是通过美联储控制了货币发行,进而控制美国的财团。
虽然威尔逊有此“觉悟”,但正像咱们中国人常说的“请神容易送神难”,美国人自从建立了美联储,就不由自主成了它的“操纵”对象。
美联储主席常遭“欺凌”
第二,美联储的决策过程比人民银行的简单。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2014年6月曾有一篇报道被中国多个媒体转载,引发广泛关注。该报道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曾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就如何刺激增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人民银行顶住了各部委的压力,决定不推出下调利率这个重型武器。
这篇报道让不少读者首次得知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作为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是如此的激烈。
那么,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由于其货币政策更能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这让不少读者认为,负责履行美国中央银行职责的美联储其有关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将更加激烈,美联储主席比人民银行行长难当多了。
有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在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美联储主席经常被外界公开批评,例如美联储主席耶伦曾指出,她比较倾向长期维持美国的低利率环境,因此暂时不会加息。
美国华尔街随即响应说,耶伦是“走在曲线之后”(behind the curve)。读者要知道,“behind the curve”可不是什么好话,意思是骂耶伦跟不上时代发展。不但耶伦被人损,前任主席伯南克也经常被被华尔街、传媒批评不够格当主席。
虽然美联储主席常遭”欺凌”,让人感觉他们比较弱势,但是有关对货币政策的决策,美联储主席实际很强势,决策过程也很古板,从这点上说,美联储主席比人民银行行长好当多了。
在这里稍微介绍下这个过程。美国的货币政策是由美联储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全权负责的,外界一般认为FOMC有19位成员,但实际上只有12名成员有表决权,包括全部7位美联储理事及纽约储备银行总裁,余下4席则由另外11位储备银行总裁每年轮任。
虽然FOMC会议对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但会议过程并不激烈,更不会出现戏剧性的情节。
FOMC的19位成员每年在华盛顿开8次会,美联储主席坐在会议桌的中间,另外18位成员分别坐在两边。会议开始后进行以下几大流程,首先是纽约储备银行市场部负责人汇报金融市场动态,其次是美联储职员报告预测经济表现的绿皮书,再次是由各储备银行总裁逐一回顾其管辖区域的经济情况。
接着就轮到FOMC会议秘书(货币事务主任)会报告蓝皮书,向各委员汇报当天可选择的政策措施。等到上述流程结束后,全体委员讨论美国经济状况,以及美联储未来该如何做。最后一个流程,就是美联储主席提出政策建议,并马上要求委员们表决。
大家看新闻应该了解,虽然FOMC委员分为鹰派和鸽派,看起来两派会争得“你死我活”,但实际上,每次FOMC在投票表决货币政策时,不但未曾出现过票数接近的结果,而且反对美联储主席建议的委员极少超过2人,如果超过4个人,那就会被当作造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由于美联储的理事们与主席同处一个办公室,彼此之间有一种团结意识,加上开会前也早有沟通、协调,理事们不会轻易、公开反对主席的建议。另一方面,FOMC的12位储备银行总裁背后的“父母”,与美联储主席的“父母”利益大致上趋于一致,都是要维护大财团的利益,因此意见不同者不会太多。
对此,前美联储理事劳伦斯·迈耶曾开玩笑称:FOMC会议室里有两张红色椅子,只有坐红色椅子的人会投反对票。
简而言之,美国联邦储备局既无“储备”也非“联邦”,只是私人银行,虽然负有对抗通胀、保障就业重任,但是他们最根本的任务是保障其背后商业银行、大财团的最大利益。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美联储的决策其实并不复杂,更不会也不必与美国政府部门角力。
也只有深入了解美联储,才能进一步理解美联储加减息的内在逻辑,以及才能较准确地判断、预测美联储加减息之后,未来可能进行的后续动作,以及加息的时间点。
上一篇: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 零利率时代终结
下一篇:《清华金融评论》增刊——《全球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报告(2015)》于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