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管的新动态

2014年7月18日 (上午10:15)493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改革·发展新征程,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管控金融风险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本刊编辑 | 张英凯

由于危机前长期的金融繁荣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被淡化和忽视,这也是系统性风险不断积聚直到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从金融监管诞生伊始,着眼于宏观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和侧重单体机构个体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从来都是有效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危机前长期的金融繁荣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研究和金融实践被淡化和忽视,这也是系统性风险不断积聚直到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的理念受到空前重视。全球都在建立宏观审慎的机制,宏观审慎的机制是什么,有什么模式,中国在面对影子银行冲击的情况下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宏观审慎的机制,中国建立宏观审慎的体制是应该走英国式的由央行主导的道路,还是应该走美国式的由委员会主导的道路,也许中国应该建立第三种模式,比如在国务院领导下的宏观审慎的监管机制。针对这些,与会专家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美联储原副主席唐纳德·科恩(Donald Kohn)认为,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考虑,在放松金融管制(deregulation)和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过程中,中国将出现一些必要但有挑战性的新变化。放松管制和自由化有助于将资本配置到那些效率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的企业,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多、更稳健的借贷工具,减少信贷和风险配置过程中的监管套利行为,并推动人民币逐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从而使其地位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经济重要性相一致。所有这些变化都必须支持中国经济的艰难转型,降低对信贷支持下的资本投资的依赖,从出口依赖型增长向消费拉动型增长过渡。但在上述过程中,要维护金融稳定就必须依靠所有监管者和货币当局之间的紧密合作,这些机构必须在维护整个体系稳定性的框架下审视自身的行为。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在谈到如何探索权责对称的监管体制时表示,功能监管的重要性应该提出来,无论“一行三会”模式如何调整,地方金融监管的制度或许应该考虑建立起来。还有跨境的监管协调机制应该建立起来,最重要的是跨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请注意外部性,我们观察到一些国家实行放松的或收紧的货币政策,往往会对另外一些经济体构成外部冲击,这些冲击也会影响到受冲击国的宏观金融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副部长Stijn Claessens表示,宏观审慎政策和传统的货币政策之间互相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互补和协调作用。如果由中央银行来统一协调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的话,则能够帮助我们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和传统的货币政策之间的这种协调。如果各自两项政策都存在局限性和不完美的地方,就更加需要这样的协调作用。

美联储研究与统计局副局长Sean D. Campbell认为,金融危机之后依然还存在数据上的盲点。说明在数据可用性方面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善。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获取数据,防止下一次危机的发生。通过高质量的研究我们就能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数据分析存在什么样的系统性风险并会导致危机的发生,这样我们就不会淹没于海量的数据当中,被数据分析打败,也不会处于数据分析瘫痪的状态。

康奈尔大学法律学教授Charles K. Whitehead指出,就沃尔克规则来讲,我们要明确目前监管是过于宽松还是过于严格。由于有多家监管部门,我们如何去确保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非常有把握的。如果某个监管机构有一个规定,但是它没有办法得到另外一家监管机构的认可,此时监管机构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怎么办?比如美联储对于沃尔克规则的实施是不是能够得到证监会的认可?《多德—弗兰克法案》已经预先料到有这样的结果,因此在实施这个规则的过程中就需要监管部门之间在日常的监管活动当中加强协调,加强沟通。

卓越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认为,金融体系归纳一下有三个特点。一是金融体系本身具有一种扩张性的倾向,通过杠杆率可以把很小的种子金融扩大,因此它对外部的冲击有一个扩大的效应。二是宏观金融的反馈机制会使金融体系过分地暴露在风险当中,这个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顺周期性。三是金融系统内部有各个子系统,它们有各种关联,某一个子系统发生问题就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很大的影响。金融体系的这三个特点说明我们需要进行宏观审慎监管。

上一篇:唐纳德·科恩:英美宏观审慎体系比较:对中国的启示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夜话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