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enrongqin
分类:总9期,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文章, 银行与保险, 银行与信贷-总9期
标签:商业银行助力区域金融普惠金融, 沈荣勤
评论:没有评论
文/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沈荣勤
本文编辑/张英凯
当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金融发展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经济环境、客户需求、技术条件、金融监管深刻变革。面对新的形势,我们一直在思考,商业银行如何因地制宜、因势而变,更好地适应、支持区域经济金融的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先后经历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民营中小企业快速崛起,以商品交易市场为主体的商贸流通业蓬勃兴起,以城市化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加速推进的几轮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当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金融发展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经济环境、客户需求、技术条件、金融监管深刻变革。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因势而变,更好地适应、支持区域经济金融的重大转变?关键是紧密结合浙江区域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特点,积极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经营转型,大力推进“大零售、大资管、大营销、大数据、大风控”五大战略,在进一步做好金融保障,与经济转型升级互动发展中实现自身的
可持续发展。
大零售
——积极践行“普惠金融”
发展普惠金融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方向。浙江工行将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百姓生活”为目标,全面推进零售业务转型战略,大力践行普惠金融,着力加大对小微企业、城乡居民和社会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
1.专注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小微企业成长。当前,浙江小微企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政、银、企各方正在多方携手,破解发展难题。我们将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授信审批效率,全力推进“个转企”、“企转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确保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特别是对生产经营困难企业,不简单收贷、压贷,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2.强化网点零售定位,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全面推进网点零售化战略,把大企业、大客户上收省、市分行直营服务,把支行和网点主要服务职能定位于个人和小微企业这两类零售客户,促进网点专注零售业务。重点围绕如何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与改革,支持城乡居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农村和个人小额消费信贷,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加大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扶持。加快推进“渠道下乡”,采取新增、迁址等多种方式,增加县域尤其是乡镇的物理网点数量;加速渠道转型,推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机具、智能网点“进社区、进城镇、进新农村”,加强同业合作,实现工行金融服务覆盖全省主要乡镇。
3.加快推进服务转型,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进一步缓解柜面服务排队问题,方便民众享受更加高效、高质金融服务。在加快推进渠道转型的同时,创新远程服务模式,引入可视化智能柜员机(VTM)等新技术、新设备,成立“集中+分散”的远程服务支持团队和远程专家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自助、咨询、协同”、“三位一体”的专业的远程金融服务。并在有条件的物理网点、自助渠道,及大型社区、商业中心等设立客户体验中心(区),融入生活服务、产品展示和体验等功能,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客户的服务满意度。
大资管
——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监管部门一系列新政密集出台,“大资管”时代来临。特别对于浙江,一方面,民间资本丰厚;另一方面,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各个行业发展均走在全国前列,“大资管”对于各金融机构竞合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具有更加重要意义。浙江工行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围绕温州金改、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等区域金融改革创新热点,深入实施“大资管”战略,加快推进“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转变。
1.加强融资业务创新,拓宽客户融资渠道。发挥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加强境内外机构联动,加强商投互动,广泛引入资产管理计划、私人银行、工银瑞信等各类外部资金,满足多元化的客户融资需求。加强与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同业合作,加快股权融资、并购顾问业务发展,促进企业债务重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融资结构优化,促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和境内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加大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力度。
2.加强跨境金融创新,支持“走出去”战略。2013年浙江省境外投资额同比增长113.32%。紧跟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和浙江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拓展跨境投融资业务,创新海外重组并购业务,探索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便利浙江企业境外投资和承揽工程,助力浙江企业走出国门。
3.加强理财业务创新,促进财富保值增值。浙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长期以来保持全国领先,存款总量列全国第四,民资存量近万亿元。为有效破解民间资金投资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两难”困境,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的部署,浙江工行着力加快理财业务发展,仅2013年就销售理财产品超过4200亿元,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理财产品创新,探索研发增利型、净值型非保本产品,进一步促进资本的有效转化和财富的保值增值。
大营销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浙江经济步入转型升级深水区,浙江省委省政府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浙江工行将围绕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一揽子的金融、非金融服务。
1.加大重点项目资源配置,助推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以及新农村建设领域的资金投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科技金融、绿色信贷,推动“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转型升级决策部署落地。
2.全力推进“E”式营销,充分满足客户金融需求。大营销的理念,就是要求银行从客户需求出发,加强各专业产品服务整合,建立联动营销机制,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我们将大力推行E式营销模式,即以核心客户为中心,延伸产业链、产品链和客户链三大链条,实现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客户信息和产品信息的总集成,实现客户资源整合,有效挖掘客户需求,进而围绕核心客户,对产业链、产品链、客户链提供立体化、全方位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大数据
——挖掘创新服务领域
浙江是全国电子商务大省,全省60%以上工商企业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专业市场电商化趋势日益明显,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占据全国近50%的市场份额,“大数据”应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为银行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更不断推动银行加快经营模式、服务方式创新。我们将进一步顺应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趋势,加强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积极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品、服务、流程、渠道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促进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
1.推进网络金融创新,转变传统商业模式。早在2009年,基于对浙江区域网络金融发展的高度重视,工商银行总行就在杭州成立了总行层面的网络融资中心,仅2013年就累计发放网络贷款近4000亿元,服务客户3.2万户。近期又专门成立了网络金融中心,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资源整合和投入,着力打造“支付+融资+服务”的“工银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企业级数据仓库(EDW),加速推进从“网络融资”向“网络金融”的转型,推动浙江省内专业市场从传统“三现”交易模式向线上和线下交易并举转变。
2.推进运营集约,提升业务处理效率。针对业务量快速增长和业务复杂性大幅提高的新情况,依托信息化技术,推进运营流程的“向前延伸”和“向后迁移”,实现业务集中处理、前中后台的有效分离以及各类风险的集中监控。大力推进业务流程优化,探索无纸化服务模式,实现网点柜面资源的有机整合;持续优化信贷流程,探索通过交叉验证技术、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等方法,实现从客户信息数据抓取整合应用,到融资申请、审批、放款流程以及审批咨询的网络化、电子化,既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又提高管理效率。
大风控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安全是银行经营管理的灵魂。浙江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客观上要求银行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相应调整。
1.重塑信贷文化,夯实管理基础。改变原来经济上行周期的风险理念、工作方式以及管理手段,梳理分析近些年信用风险个案的有关情况、相关数据、触发条件以及与宏观环境的关联关系,提炼信用风险产生、爆发的规律性经验,争取从源头上防控风险。持续深入开展信贷文化教育,加强信贷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建设,严禁授意办贷、严禁隐瞒关联、严禁过度融资、严禁带病准入、严禁虚假贸易,坚守信贷业务真实性底线;严厉打击贷款人为包装、充当资金掮客等行为,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和案件风险。
2.完善管理机制,确保风险可控。进一步加强同业沟通合作,探索建立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对企业的过度授信、过度融资,化解资金链、担保链等风险。在各级政府、工总行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加强企业、银行、法院、金融办等各方面沟通联系,完善风险贷款清收转化机制,综合运用呆账核销、还款免息、以物抵债、债权转让、打包转让等各种手段,创新结构性风险资产转化模式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投行处置新途径,推动风险贷款的快速处置,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3.推进手段智能化,提升风控有效性。充分利用数据仓库、信息库以及外部各类信息系统,加强中后台业务数据的挖掘,建立风险监测模型的滚动研发机制,开展对过程管理和经营风险的非现场监测,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建设全省集中监控平台,统筹做好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IT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的综合管理,逐步实现风险由人控向机控转变、由分散管控向集中管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