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去杠杆现加减法 互联网金融分业监管初现

2014年6月27日 (上午10:03)1,804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图说

标签:互联网金融, 去杠杆, 监管

评论:没有评论

 

近年来,金融改革的推进速度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利率市场化必将从根本上影响各大金融机构以往的盈利模式,而互联网金融又从外部冲击着原有的金融格局。

如果说2013年6月的流动性紧张是央行对于银行业去杠杆的一次有益实验,那么在接下来的这一年,全面去杠杆化的步伐正在逐渐展开,而悬念在于,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决策层的去杠杆决心会否出现微妙变化。

自去年6月以来,金融领域去杠杆成为热词。然而,一年时间过去,随着经济下行压力逐步显现,去杠杆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如果稍微扩展一下,对于中国宏观层面的加杠杆周期是否已经结束,以及如何做好结构化的加杠杆和去杠杆,一直是过去一年坊间热议的话题。

然而,多位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127号文”(即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的出台,意味着金融领域的去杠杆仍在继续,但相对温和的条款也预示着去杠杆的方式似乎有所转变.

专家表示,在经济仍存下行风险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总的杠杆率比较适中,虽然局部有去杠杆的压力,但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加杠杆周期的延续。具体而言,企业部门已无继续加杠杆空间,未来还可以加杠杆的部门是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

此外,政府部门,尤其中央政府还可以继续加杠杆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尽管居民部门的杠杆率相对发达国家仍比较低,但有不少分析师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对居民部门进行加杠杆缺乏可行性。

  金融领域“去杠杆”仍在继续

2013年3月27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8号文”)。6月,流动性出现骤然紧张的局面,之后,金融领域有关去杠杆的讨论日渐增多。

随后,有关“107号文”(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即将出台的消息开始传开,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去杠杆的大幕正在拉开。

今年4月初,银监会发布《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99号文”)。一个月之后,《关于99号文的执行细则》也随之出炉。

直到5月16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127号文”,传闻已久的“9号文”(即 《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终于落地。多数业内人士认为,“127号文”相比“9号文”有些温和,但仍体现了监管机构希望同业业务“正本清源”,回归流动性管理本质的意图。

“金融部门的去杠杆仍在延续,但和去年相比还是有些变化,不是显性的去杠杆化,而变成了隐性的去杠杆化。”东莞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陈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去年那种通过提高资金利率,让金融机构被动去杠杆的风险太高。因为虽然利率上升了,但融资需求却下不去,这就导致银行间的流行性紧张,比较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所以,监管层换了一个思路,这点从“127号文”就能看出来,力度比传闻中“9号文”松很多,在给金融机构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宏源证券(000562,股吧)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博客,微博)告诉记者,“127号文”出台后,对非标产品的限制效果还是不错的,非标的增长似乎出现了一个拐点。此前,由于各地方政府为维持高经济增长率,对资金有非常强烈的需求,而银行也需要赚钱,这样一来,银行就大量地加杠杆。目前,经济增速降了下来,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有所下降,新增的债务的需求就少很多。新增量减少也就导致金融领域的杠杆化出现了阶段性拐点。

  宏观经济“加杠杆”尚未结束

如果说金融领域的去杠杆还在继续,那么扩展开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加杠杆周期是否已经结束,又是否会进入一个较长期的去杠杆呢?当前的经济界对此似乎仍存分歧。

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一份研报中指出,2013年各部门债务总量占GDP比重为221%,较2008年上升了52个百分点,增速相对较快,但总杠杆率仍属于比较适中水平,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尚处于温和、可控阶段。同时,目前中国外债占GDP比重不足10%,外汇储备对外债的覆盖率接近450%。

这份研报还认为,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讲,未来中国的经济表现更有可能会出现非系统性的信用风险,经济的局部领域存在去杠杆的压力,但是这仅仅会影响到总体加杠杆进程的快与慢,而不能扭转加杠杆的趋势。

“目前,经济依然是处在下行阶段,而出台一个经济政策到有明显的效果,应该是2~3个季度的时间。因此,中国宏观经济的‘加杠杆’至少在年内的三季度还是要延续的。”陈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际上,中国由政府主导的加杠杆,更多的是用于投资,而不是消费,这样就会导致前期的借贷比较多,但到后期就要看项目的延续,与消费型的经济体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到三季度、四季度的投资规模就可能没有一季度、二季度那么大。

范为表示,从目前来看,宏观方面上的加杠杆还没有结束。首先,现在仍然需要对冲经济的自然下行风险,如果经济没有任何的“托底”,而不进行任何微刺激的话,“三驾马车”都不行,可能会出现一个自由落体式的状态。当然,这个所谓的“托底”,也要有一个限度,比如维持7.2%以上的经济增长就可以,不能有货币政策的根本转变。

范为进一步分析认为,目前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不算太高,负债率不到60%。在当前的条件下,微观层面加杠杆的可能性不大,但宏观的加杠杆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等,还都可以继续加杠杆。

  如何“加杠杆”引热议

如果说,中国经济加杠杆的周期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加”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决策层鼓励居民加杠杆的态度没有变。而据齐鲁证券分析师罗文波测算,中国居民部门可杠杆化的资产约为人民币4万亿元。

巴曙松认为,中国居民部门债务虽然自金融危机之后有较快的提升,占GDP比重从2008年约18%上升至2013年的约33%,涨幅约15个百分点,但其绝对水平仍然较为健康。要促使居民部门加杠杆,前提是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维持健康稳定,特别是在居民资产方占有重要比重的房地产资产价格的相对稳定。

“如果把整个经济分成政府、企业、居民三个部门,目前可以加杠杆的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因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部门,加杠杆的空间都非常小。”范为称,这里的加杠杆也应该一一对应,用中央政府的加杠杆对应地方政府的去杠杆;用居民部门的加杠杆去对应企业部门的去杠杆。目前,中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是非常高的,甚至比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杠杆率还要高,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很低,非常健康。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居民部门的加杠杆表示担忧。

“中央政府还可以加杠杆,但居民部门却不能加。”陈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中国经济已经成功转型为消费拉动型,形成了良性发债,即发行的债券必须有相应的投资、实业做支撑,这种情况下才能让居民部门加杠杆。

(和讯财经)

上一篇:中国企业正经历着怎样的去杠杆(一)
下一篇:美股还能牛多久?联储低息纵容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