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中国最近困扰多多,私企依然前景光明

2015年9月22日 (下午4:54)836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消息汇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9月11日,《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CLIIF)别墅内举办了一场“与经济学人总编辑詹尼·明顿·贝多斯(Zanny Minton Beddoes)女士见面酒会”。詹尼·明顿·贝多斯女士在会上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见解。她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此外,她也谈及了股票市场的震荡,人民币变动及其他全球热点话题。

《经济学人》上海分社社长、中国财经主任范思杰(Vijay V. Vaitheeswaran)先生也受邀出席,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本次《中国商业》特别报道的内容。
回归商业
《经济学人》中国经济特别报道指出,尽管中国最近困扰多多,其私营企业依然前景光明。
外界对中国企业存在三大普遍观点:其一,在中国的商业前景暗淡,因为经济势将长期停滞甚至更糟;其二,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国家大规模计划的产物,而非私营企业之功;其三,中国企业只会山寨,不会创新。
《经济学人》中国经济特别报道从多个层面质疑了这些观点,提出如果真正让市场在经济中发挥决定作用,减少政府干涉,私营企业的韧性与活力会推动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理由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消费升级会日益成为经济的驱动力。
越来越多中国人将变地更加富裕。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20年年收入为15000美元至33000美元(对中国中产阶级的粗略定义)的城市家庭比例将达到59%,而2010年这一比例仅为8%。制造业远非走向末路,而是得益于在劳动生产率、自动化和地区供应链网络上的投资。欠发达的服务业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理由之二:中国长期前景不变,规模化潜力巨大
尽管中国欧盟商会刚发表了如此批判性的评估,但其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仍保持谨慎乐观:“中国的经济将经历艰难的一两年,但长期商业前景仍然积极。我们的会员企业会待在这里,为中国未来的增长投资。”

GE副董事长庄睿思(John Rice)同意在中国轻松赚钱的时候已经过去,但认为“很多公司还不够努力”。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如此强劲有力,即便是网上订餐和美甲这样的利基市场也可能超过一个小国的整个汽车行业。

理由之三:私营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的引擎,中国度过目前风暴的最佳机会在于私营部门的韧性和活力。
在中国,私营部门可能担负着整体经济产出的三分之二,并且几乎创造了1978年以来城市里的全部工作岗位,达2.5亿多个。私营部门还占出口的十分之九。其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有企业。
麦肯锡估算,如果到2025年,中国的GDP增速均保持在5.5%至6.5%,那么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增长必须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国有企业要么效率低下,要么负债累累,因此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将来自私营部门。

理由之四:中国正在从山寨走向创新
现在中国的领导人已经开始大力弘扬创新。如今发明家受到鼓励,将新技术商业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在加强。

结论:
私营企业已经对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是变革的动力,是风险的承担者,而如今,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潜力的真正创新者。它们奉献的不仅是更好的商品,还有日益精良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服务。越来越多私营企业正冒险涉足国外,扩展市场,提升产品。只要政府不过多干涉,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它们能够贡献所需的增长,并且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上一篇:人民币汇率震荡的背后
下一篇:“金砖引擎”面临大修 “金砖国家”未来更有成色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