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首页
评论:没有评论
文/本刊编辑 王茅
地产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注,一是因为这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二是因为地产业的兴衰与总体经济走势密不可分。
6月13日举行的“金融大家评”第二期活动,主题为“房地产出现下滑迹象:理性回归还是暂时回调?”与会的四位嘉宾就中国房地产时局各抒己见。
对于中国的房地产问题,四位专家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请听我们逐一道来。今天与大家见面的是稳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许亚峰先生。
过去接近20年的时间,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何在?
主要观点:
存在以下三个原因,首先,1998年房改之前,完全没有私有化住宅的需求,房改后,这种需求得到了释放。其次,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阶段,恰好和我们的人口生育高峰期相吻合,2016到2018年间,可能会出现整个人口红利的拐点。第三,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过去的20年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199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人民币3.5万亿元,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10.6万亿元,增长了30.6倍。
地产业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主要观点:
地产业会出现三种分化,首先,城市的分化。不同的城市,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影响力不同,另外人口流动完全不一样,所以未来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会出现比较大的分化。如果一座城市的工业或是经济增长乏力、人口处于净流出的状态,这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说鄂尔多斯、温州的情况,由于基础工业、经济发展表现不佳,地产业出现了下行趋势。不过,北京和上海,到现在为止,地产业的需求是非常坚实的,北京房价如果下降10%到15%,个人觉得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而鄂尔多斯的房价大幅下跌不足为奇,这就是城市分化的体现。
其次,就单独一座城市而言,肯定会出现区位的分化。我们在北京看地产项目,从北京市中心的办公室出发,基本上坐车要坐一个半小时,地产项目的位置在房山、门头沟这些地方,甚至远到涿州、燕郊。在一座城市里,会有一个理想半径,这个理想半径包括几方面的核心需求,比如办公、教育、医疗,还有日常生活的商业需求。如果远离这些需求,城市的区位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在北京还没有那么明显。但是现在有些二线城市,主城区的需求很扎实,在房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存在很多的刚需,但是新区就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些新区根本不具备人在那儿生活的基础。
第三,开发商之间会出现分化。现在中国有8万家左右的开放商,过去10年,这8万家开发商,很少有不赚钱的,但是未来这种事情肯定会发生改变,整个市场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一定会出现优胜劣汰、集中化的发展过程。
在房市下调的情况下,开发商作何选择?
主要观点:
首先,要减少支出,也就是说要减少新的土地投资。其次,要加大销售力度。比如说可以通过调整房价,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来增加销售。不过地方政府可能比开发商还要着急,因为土地投资一旦减少,地方财政压力也会同步显现,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大。
房地产基金的主要投向是什么?
主要观点:
我们主要投向一、二线城市的一些核心成熟区域,现在土地的价格还没有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因为整个房地产调整有一个行业的规律,首先销售会先缩量,一季度很明显,很多城市的同比销量下降30%至40%,接着开始出现价格下调,因为这个时候,开发商为了加强流动性会做一些价格的调整。随着价格的调整,销售量会逐步恢复,这个时候土地价格也会逐步地跟着下来,预计土地的投资机会,可能会在今年的二三季度,或者说下半年才会出现。
城市化率的扩张程度如何?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空间?
主要观点:
我们的城市化率从30%提高到了50%,这是一个大的数据。这一轮近20年的房地产市场化,是从1998年房改开始的,这是一个比较有标志性意义的时间点,我们迎来了非常快的增长。但是我们看到30%到50%的进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看看北京的情况,2000年以前,三环以外都是工业区,没有多少人去的地方,到了现在,正在销售的地产项目都是在房山、通州、门头沟,再远的是平谷,甚至都到了涿州、大厂、燕郊这些区域。城市面积扩张了6倍左右。从30%到50%的城市化,给我们扩大了居住的空间,但是生活的品质、质量,却是在下降,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
展望未来,如果城市化率提高至70%,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是需要继续往大区扩展?北京连大7环的概念都有了,是不是要继续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
我们希望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更多地在居住的内在需求方面下功夫,而不只是一个空间的扩张,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未来在商业、教育、健康、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能出现内生的增长,而不再是现在的完全简单的通过钢筋混凝土去搭建一个房子的过程。
微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