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消息汇
标签:国际
评论:没有评论
7月2日,李克强总理圆满完成了他任期内的第七次欧洲之行,在紧凑而高效的5天行程中出席了第17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并访问了比利时、法国和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总部,签下巨额订单,释放合作理念,对接发展战略,在欧盟因希腊危机而深陷困境之时将中欧关系推到了历史最好阶段,这一结果反映出,中欧合作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平等,互补性需求构成了中欧合作的新常态,而中国在其中的主动权也正变得越来越强。
欧盟:因希腊危机而急需中国参与纾困
眼下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总理访欧虽值中欧建交40周年,却恰逢欧盟疲于纾困的黑暗时刻,希腊危机反映出欧盟发展的结构性瓶颈,究竟要靠政治效应强留希腊还是让游戏规则自然淘汰它成了两难选题,5日的希腊全民公投更让这场危险游戏充满了悬疑,此时中国总理对希腊的救助表态和对欧洲统一的信心喊话无疑都具有雪中送炭般的意义。然而两者之中,考虑到欧盟不愿因中国救助而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松绑,因此前者有更多政治表态的味道;而后者对欧盟则可起到实质性的助力效应。
去年欧盟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全心致力于内部机构改革,希望借欧债之“危”促成欧盟发展之“机”,把欧洲一体化狠狠地提升一下。本该在去年举办的中欧领导人会晤因此取消,也是给双方留出了一年的调整和观望期,使今年的会晤更有准备。目前看来,欧盟委员会的新掌门人容克果然是位不折不扣的欧盟统一推动者,他自去年9月上任后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欧盟委员会进行了组织创新和权力调配,设置了7位副主席(包括一位第一副主席、一位身兼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的副主席和其余5位分管特定业务领域的副主席),并赋予这些副主席重量级的协调权力而不再只是个荣誉头衔,似乎有意要将欧盟委员会从以往协商式的运作模式带入到一个类似政府的委员会集权模式,以此强化机构的工作效率,推动欧盟的自我治愈进程。在这种背景下,欧盟非常需要中国这样的外部力量支持,因而对与中国合作的需求也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
中国:靠“一带一路”希望打开欧洲市场
与欧盟急于纾困相比,中国对欧盟也有重大需求,但这种需求主要是基于两者在国际格局中的权重和经贸领域内的互补性:一方面,世界格局的基本面未变,中欧都是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主要行为体,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繁荣与增长举足轻重;另一方面,欧洲的先进技术和商业资源依旧是中国当前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双方因此需要进行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务实合作;更重要的是,欧盟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依托。欧洲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地,也是终极目标。打通欧洲市场,实现产能转移,进而获得这个5亿多人口的发达国家市场才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抗衡东边地缘政治压力的的可靠保障。
中欧:从失衡关系转向平等务实的合作
中欧自1975年建交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处于外交平等、经贸失衡的状态。中国严重依赖于欧盟的投资和技术进口,向欧洲要的多,能给的少,导致中欧贸易额呈现出机构性失调。而在当前背景下,情况似乎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体量的增长,中国已能够在基础设施建设、危机救助以及中小企业合作等领域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与欧洲各取所需;另一方面,欧盟受制于当前的不利局势,更需要中国的帮助,这也给了中国一定的谈判空间,可借机在一些久拖未决的问题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从总理访欧看下一步的对欧合作,中国已然表现出了更加务实的态度和更加多样化的思路。首先,在合作的顶层设计上尝试让“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对接,发挥协同效应;其次,在具体操作上签署了知识产权、海关、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8项非常技术性的协议及海量文件,这些都将落实到企业和实务部门,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很“接地气”;第三,在产能合作上提出了“第三方合作”的新思路,即整合中方富余产能与欧方高端设备,同第三方市场实现“三赢”。总体来看,这些成果都体现了中国领导层更加包容、开放和务实的合作态度。
透过总理此次带回的丰硕成果,不难看出中欧正在相互需求中更好地认识对方,也正在以相互需求为动机寻求更佳的合作路径,这使得未来的中欧关系充满希望。
来源:博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