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消息汇
标签:一带一路
评论:没有评论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人在外交上采取了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加大了对周边外交的工作力度。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提出后,得到国内外各方积极响应,逐渐发展为中国的国家大战略。印度总理莫迪认同将自身经济发展战略同中方的“一带一路”深入对接,将中国优势和印度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承诺将积极研究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但是在双方的联合公报中,却并没有写入“一带一路”。那么,印度究竟如何看待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而中国又应该如何排解印度的顾虑,把握其诉求并顺利推进两个大国的合作呢?本文将对其进行解析。
“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世界主要国家投入了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同是也是“一路”海上路径的枢纽大国,它的战略反应自然十分重要。中国政府已向德里方面抛出邀请加入“一带一路”的橄榄枝,但印度方面尚不清晰。那么,印度究竟如何看待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而中国又应该如何排解印度的顾虑,把握其诉求并顺利推进两个大国的合作呢?笔者将以印度智库、学界和媒体的研究观点为基础,梳理印度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认知和反馈,分析印度的诉求和中印对接的潜力。
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判断
归纳来看,印度智库、媒体和学者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的理解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维度、政治战略维度、全球崛起维度三个方向出发,具体概括如下。
第一,从经济维度出发,视经济意图为“一带一路”背后的主要目标。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中国推行“一带一路”的战略,其首要目标是对接国内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需要。简单来说,中国希望通过港口和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在相关伙伴国家建立经济园区,以此为中国公司和资本进入海外投资提供渠道,带动制造业外迁,保持出口竞争力,同时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产能,实现经济转型、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在研究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印度的影响时,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的印籍研究员拉吉夫•查特维迪(Rajeev Chaturvedy)就曾将“一路”类比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强调“一路”背后的经济考量,“海上丝绸之路自唐朝以来就一直是地区主要的交流沟通渠道。……‘一路’最主要的成分是政策合作、互通互联、贸易与投资、人与人联系、以及融资发展,有助于实现全亚洲更深更广的互通互联、优势互补,将成为地区国家合作与团结的象征。”从这个角度看,“一路”的展开对印度来说也是一次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机会。
与此同时,“一路”还将有助于解决“马六甲困境”,保障海上通道顺畅和运输安全。有观点认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量与对海外进口石油依赖性不断加大,中国越来越关注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特别是经由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特舒•辛格(Teshu Singh)在年初发布的“中国2015(IPCSForecast: China in 2015)”报告中谈到“一路”,称其是中国在印度洋的软实力战略,中国借此机会在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将有助于中国解决马六甲困境,保障海上商品运输与能源进口安全。
第二,从政治维度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具有深层次的安全和战略内涵。尽管有部分学者主张“一带一路”战略以经济逻辑为主,但从印度国内的主流思维来看,坚持政治战略是内在本质的观点仍然占了主流。持此轮者基本上都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可以一举三得:
首先,以经济互利换取盟友,消解周边国家疑虑。印度战略学家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就曾公开表示“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一方面在经济上,该战略是为中国经济转型服务,还意在挖掘印度洋海洋资源;而在政治层面,他引用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的观点,称这是一个用经济“买”盟友的计划,即通过经济机遇来抵消近些年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威胁论”、“珍珠链”包围等忧虑,并用经济发展和深度合作来结交政治伙伴,斯里兰卡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常居新德里的印度战略分析家巴斯卡罗伊(Bhaskar Roy)就曾在南亚研究集团(SouthAsia Analysis Group)发表文章表达对中国在斯里兰卡活动的关切与担忧。此外,中国与马尔代夫近年来双边关系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谢刚(Srikanth Kondapalli)对此就曾发表评论文章,称中马关系正处于上升与扩张期,中国正不断增加对马贷款、扶持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双方在防御方面的合作将会对印度和美国在印度洋海区的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印度国防部资助的国家海事基金会智库主任维杰•萨胡加(Vijay Sakhuja)也曾表示,“一路”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争取在印度洋的发展空间,淡化周边国家关注“珍珠链”的一个策略,并借此为中国在海上设施建设提供支撑。
其次,回应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新战略部署。也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针对美国在亚太和南亚两个地区的战略新部署而采取的反制措施,包括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和“新丝绸之路计划”(NSRP)。《印度斯坦时报》就曾经这样解读“一带一路”建设的意图:“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目的是反制美国重返亚洲企图和美国在阿富汗建立另一个丝绸之路的计划。”分析还指出,通过“一带一路”,中国政治精英力图为中国崛起尽可能地消解阻力,创造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最后,在地区层面改变印度洋现有战略均势,在全球层面提升中国的地缘战略地位。
不少印度专家都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地缘政治大战略,是中国崛起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在地区层面,中国通过建设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通道,加深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经济联系,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印度洋的影响力、将沿线国家纳入其影响力范围。战略学家布拉马•切拉尼就明确表示,“通过‘一路’,中国正在改变印度洋现有均势。中方的努力包括把握海上干线沿线港口工程,建设经缅甸、巴基斯坦直通中国内陆的能源交通走廊,通过沿海贸易干线建设海上加油站,集聚海上‘珍珠链’”。
第三,从中国全球崛起维度出发,根据印度学者们的分析,“一带一路”还和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崛起紧密相关,成为助力中国海洋实力复兴、消解美国军事压力、构建稳定与和平的发展环境,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具。持类似观点的学者包括之前提到的拉吉夫•查特维迪,布拉马•切拉尼,维杰•萨胡加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分析家正倾向于将“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全球崛起相联系,把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放置在全球层面而非仅仅局限于地区层面。尼赫鲁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狄伯杰(B.R.Deepak)曾发表一篇题为“一带一路:中国站在全球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中心?”的评论文章,评论称近些年中国一系列的大举措,包括建设亚投行、丝绸之路基金、“一带一路”和最近提出可能建设的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FTAAP)等,都已经将中国放置在了全球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舞台的中心,制约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包括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计划,从而迫使美国在该地区甚至全球与中国争夺领导席位。
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顾虑与诉求
首要是战略安全方面的担忧,具体又可以分为来自陆上和海洋的双重担忧。陆上方面,常年的边界纠纷,使得中印之间的政治互信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新变量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历史上中印两国的政治、军事关系就一直敏感: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麦克马洪线造成的中印边界冲突和尼赫鲁的“前进政策”,引发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此后印度倒向美、苏两国制衡中国;2013年4月中印边界又发生“帐篷对峙”。政治上的互信不充分也直接影响到商业与贸易关系,中兴、华为手机都曾因“国家安全”问题被拒绝进入印度市场,至今中国企业仍然在购买印度不动产需要前置审批的“8国名单”之列。近些年中国在南亚次大陆的一系列大举措,包括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未来可能会与尼泊尔、不丹合作建设的喜马拉雅山经济区等,更频频引发印度方面的担忧与猜测。比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项目在印度境内的实施将涉及其东北部这一国家安全敏感区域。该地区不但和中国有边界纠纷,而且当地亦存在较多反政府武装力量,是印度前总理辛格口中对印度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由于上述问题的解决都缺乏具体时间表,印度开放边境地区与中国合作自然心存疑虑。
此外,海洋方面,中国对于印度洋海区的日益关注令印度方面颇为顾虑。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主任、前海军中将普瑞迪普(Pradeep Kaushiva)就曾撰写“中国海上西征(China’sMaritime West March)”等文章来讨论中国近些年对印度洋海区的关注。印度洋的地缘战略重要性已经被国内外各种地缘政治学者反复重申,其重要性对于印度来说自然不必多言。基于此,也就不难理解印度为何对中国在印度洋沿岸的印度邻国(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缅甸等)修建港口的行动表现出忧心忡忡的态度。另外,这些国家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则进一步加深了印度对于中国影响力的忧虑。
总之,中国在南亚的活动让印度方面感到来自陆地和海洋的压力,从巴基斯坦、到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一线的“珍珠链”,形成了印度学界所谓的“战略围堵(Strategic encirclement)”,影响了印度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洋地区的绝对自然地理优势。涵盖南亚各国的“一带一路”详细方案一经出台,又进一步加剧了印度方面的担忧,不少分析人士指出“一带一路”是“珍珠链”的延续和发展,将对印度地区控制力形成挑战,。
尽管印度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存在戒心,但不可不承认“一带一路”的实施符合印度许多切实的利益。印度作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和中国国情相似。比如两国都是人口基数庞大的的发展中国家,深受贫困等问题的严重困扰,亟待全面改革。然而不同于近些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跨步发展的中国,印度在这方面基础薄弱,发展程度十分有限。印度莫迪总理领导的新政府一上台便确立了改革官僚体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优先事项,致力于建设一个强大、现代的“杰出印度”。毋庸置疑,印度拥有大国梦想,但是要实现大国梦,印度不能单枪匹马,而是需要与国际社会展开广泛的务实合作,特别是其邻国中国。
“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就是“贯通”,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推进中国与邻国的互联互通,恰好与印度的发展需求准确对接。因此,印度对于“一带一路”的诉求是简单而明确的,那就是借“一带一路”的机会提升发展能力:弥补基础建设的不足,拉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此,国家海事基金会智库主任维杰•萨胡加分析说,“印度深受海上设施建设技术落后之困,而‘新海上丝绸之路’则给印度提供了一系列的发展良机。印度可以借力中国来建造高质量的船舶、世界级的港口,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的核心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水产养殖、离岸风能和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及其他海上设备制造技术。以上这一切都将大大弥补印度-东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不足,加强并完善该地区的互通互联”。所以,在目前经济发展急缺扎实的基础设施底子的前提下,印度对“一带一路”最大的希望,是将其作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中印如何围绕“一带一路”更好地开展战略对接?
尽管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有诸多顾虑,但印度政府的对华政策较以往更加务实和灵活。首先,印度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也已经计划与中国、孟加拉和缅甸共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此,有学者和媒体评论实际上印度已经一只脚踏进了“一带一路”的门槛。其次,印度也主张吸收中国投资,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中国企业放行,包括讨论高铁建设、港口投资和开发合作的可能等。可见,中印围绕“一带一路”主题展开合作有相当广阔的合作空间。
关于如何争取印度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实现中印两国利益对接,不少国内学者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包括:切割“中巴经济走廊”、“珍珠链”与“一带一路”,打消印度顾虑;努力在处理边界问题方面增加共识;寻求“一带一路”与印度“季风计划”、“香料之路”的对接;建立较为松散的非正式磋商机制;防止外交“外溢效应”,持续努力构建国家间互信等。此外,在实现中印战略和利益对接的决策过程中,笔者建议规避和关注以下几个风险或问题:
第一,要关注印度“向东行动”与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对接。印度一直奉行务实外交,善于利用每个历史机遇为印度谋取利益。今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印并出席印度共和国日庆典,双方在战略上进一步走近。《联合声明》在报道此访时就明确指出印度的“向东行动”有可能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合作,同中国的“一带一路”直接构成竞争关系。印美联合,对印度来说可以遏“中”,对美国来说可以返“亚”,都是两国各自乐见其成的结果;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印美联合构成中国崛起的不利方面。
第二,不能忽视印度基本国情,要充分考量地方政府自主性对于战略实施的风险。印度虽然号称世界第一大民主国家,但印度民主制度存在体系庞杂、运行低效等诸多问题。其中,最影响中央政策落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联邦制体制下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缺乏有效控制力,地方政府议价能力和权力很大,利益牵制严重,导致中央政令难以落实,大型项目难以出台。所以即便德里方面对“一带一路”持支持态度,但该战略是否能在印度各地区得到支持,仍会面临诸多变数。
第三,大力推进中印公共外交的发展,使“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播和认知。公共外交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善意的行为和话语赢取别国民心,主要包括对外援助、人员互访、信息交流、文化传播和媒体宣传等。虽然公共外交受到官方重视,但从现实来看中国公共外交依然任重道远。“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整体形象仍然缺乏理性认知,如在好感度方面,印度民众和在许多东南亚社会民众一样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包括中国媒体在国际舞台话语权的缺失、中国企业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等。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主席才指出,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所以,在争取印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面对边界问题时,中国需要关注媒体的宣传作用,做到及时化解摩擦、解释政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印需要在边界问题、安全战略问题和国家形象方面对双方民众开展适当的再教育,同时在宣传内容上注意将“一带一路”等战略与民生福祉紧密融合,突出国家大战略对双方社会民生的具体实惠,以软化民意、赢得民心、消解隔阂,从而为印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奠定坚实的社会民意基础。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作者:许元荣;徐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