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首页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教授近日出席2014金融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时,用十个“是”和十个“不是”,以十分犀利的观点,分析了他对上海自贸区金融定位的看法。
以下为张幼文发言,未经本人审阅。
自贸区成立半年来,我发现金融机构入驻自贸区比预想要少得多。我们恐怕有必要去正确把握自贸区的定位,如果有错误的预期,就会有错误的结果。我谈一些比较冒进的看法。
第一句话,自贸区可以推进金融发展,而不是金融推进自贸区发展。上海自贸区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改革试验区,金融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金融不可能去推动自贸区全方位的这些目标,而自贸区作为一个先行先试的平台,有可能回答金融改革当中有待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可以发现金融改革中的风险,看到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所以,自贸区推进金融,是指推进全国意义上的金融改革和发展。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如果能取得成功,也是自贸区整个试验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句话,自贸区不是“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发展”。什么叫金融创新,80年代开始我们就注意到世界范围内的创新,严格意义上,金融创新是衍生金融产品的大发展。但是今天中国,包括自贸区在内,所提出的金融方面的内容都是基础金融,是让原来非市场性的金融体系走向市场,所有自贸区的试验只是让不成熟、不发展的金融实现了发展,这谈不上创新。不是说原来没做过的现在做了就叫创新,创新是有特定概念的。实际上,今天我们面临的更大的创新是互联网带来的金融创新,但这并不需要在自贸区里面发展。
第三句话,是对自贸区金融的认识,它不是金融开放,而是金融改革。这句话有点冒失,说实在金融开放在23条服务业开放措施里面,只有5条(服务业开放措施见文末附件),分别是银行、保险和租赁,没有包括资本市场开放。如果从开放的意义上来说,即使这5条开放也有一定的限制,我们负面清单有特别管理措施。从这方面来讲,自贸区并没有做金融开放,自贸区允许外资进入不算开放,我们并没有触及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产品市场的开放,自贸区只能说是金融改革。在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提到了金融制度的国际接轨。所谓制度的国际接轨,就是让制度符合国际化、法制化。
第四句话,自贸区金融不是推动贸易,而是推动投资。自贸区的实质是投资,而贸易只是促进便利化。对外投资的便利,才是上海自贸区最新的地方。
第五句话,自贸区金融不是支持引进来,而是支持走出去。这是问题的核心。金融的大类政策和改革措施,都支持走出去,我们没有鼓励引进来。我们大量的金融措施,投融资便利化,跨国公司资金池,自由贸易账户,都是便于走出去。
第六句话,自贸区不是离岸金融,而是在岸金融。虽然允许离岸业务发展,但地位不是离岸金融。在岸金融可以为整个国家贸易投资和改革发展做贡献。因而,支持实体经济是在岸金融的性质。
第七句话,自贸区不是搞金融中心,而是搞经济中心。自贸区固然可以推动我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但更多的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一个平台和桥梁,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和更加国际化的体制,有助于形成经济中心,而不是金融中心。
第八句话,自贸区不是经济特区,而是金融试验区。我们所做的这些,不可能只是长期在自贸区做,必然是全国都要做。自贸区体现了我们的改革方向,要探索各项新制度的风险并且以此来建立我们的制度,这是试验区的定位,而不是特区的定位。
第九句话,自贸区从金融意义上不是封闭型的,而是渗透型的。自贸区允许上海金融金融机构为自贸区企业提供服务,这是渗透型,并不是封闭的。
第十句话,自贸区不是为了国际竞争,而是为了国际和作。不是为了提升上海金融的竞争力,而是为了在金融改革、外汇改革等方面,做出一种模式,实现改革的推进,满足与美国谈BIT(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这些要求。我们看到去年5月份,中美经济战略对话里面就有谈到,美国要求中国推进外汇改革和金融改革,这些内容就是我们在自贸区试验的内容。上面这些观点也许有点保守,但谨慎一点,更加确切地理解自贸区的金融定位,对我们的今后发展更加有利一些。
附件: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金融服务领域)
1.银行服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J 金融业—6620 货币银行服务)
开放措施:
(1)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在条件具备时,适时在试验区内试点设立有限牌照银行。
(2)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允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
2.专业健康医疗保险(国民经济行业分类:J 金融业—6812 健康和意外保险)
开放措施: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
3.融资租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J 金融业—6631 金融租赁服务)
开放措施:
(1)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单机、单船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
(2)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完)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
本文由直通车观察员山姆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