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庆民:金改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4年5月28日 (上午9:32)348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评金融, 首页

标签:无

评论:没有评论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知名智库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及欧洲布鲁盖尔研究所(Bruegel)举办了2014年度“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

 

本次会议共有五个议题,其中议题三为“金融改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CF40学术委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阎庆民就此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改革将进一步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和可持续增长。

 

金融改革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在世界上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实现更可续、更有效率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规划和路线图,金融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很多改革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改革将进一步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和可持续增长。

 

金融改革之利好

 

过去三十年,中国在金融发展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当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例如,存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制,小微企业的金融可获得性还有待提高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大了金融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抑制的成本不断上升。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自2001年以来,中国需要将近5美元的投资才能拉动1美元的GDP增长,比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起飞时期要高出40%。要实现强劲的、可持续的和平衡的经济增长,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以市场化为方向的金融改革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和储蓄的平衡,并成为导致信贷配给等问题的原因之一。

 

金融改革意味着金融价格将更多地由市场决定,它将促使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有利于更合理地调配资金投向。从而将有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同时,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破产处置框架即将建立,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纪律约束,提高金融效率。

 

其次,金融机构改革促进金融可获得性提升,有助于实现我国区域、部门和城乡经济均衡发展。

 

世界银行使用4*2矩阵衡量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金融可获得性,即市场主体获得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服务的能力及其程度,是衡量金融功能的重要维度。

 

“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一方面,要为金融机构服务薄弱环节提供恰当的激励;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当担负起完善信用体系、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等责任。

 

金融机构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加强公司治理、完善薪酬激励政策、业务流程改造等举措,将促使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领域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政策性银行改革将以明确定位、加强公司治理为主线,有助于提高那些欠发达、不具备商业吸引力的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消除影响金融可获得性的有形和无形政策障碍,提高金融服务的包容性。

 

第三,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有助于降低企业负债率,提高公司治理能力。

 

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头。传统上,中国的银行业为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融资,股权融资市场相对发展较慢。

 

在这种金融结构下,企业杠杆率不断升高,融资成本上升,增大了金融风险。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股权性融资发展,降低债务性融资比重。

 

日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的出台及相关落地政策的实施,将推动股票、债券、私募和期权市场的发展,促进企业改善公司治理,加强经营管理能力。

 

第四,金融产品的丰富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提高金融稳定性。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仍处于发展阶段,金融工具相对简单且同质性较高。在金融改革进程中,金融工具的发展丰富将更好地满足发行方和投资方的多样化需求,改善市场流动性和金融机构对各类风险的管理能力。

 

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发展资产支持证券、利率互换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以更好地缓释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市场风险。这些金融工具应当既能够有效缓释风险,结构也尽可能简单。

 

第五,放宽市场准入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活力,降低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减少不必要的市场准入和业务准入限制,使更多的民间资本能够进入金融领域。这将提高市场竞争性,促进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各展所长。

 

当前,银监会正在有条不紊开展民营银行试点相关工作,稳步提高金融领域的对内开放程度,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同时,简化行政审批的工作也将降低实体经济的交易成本。

 

最后,实行负面清单、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助于促进我国实体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截止目前,已经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开展金融业务,很多国内银行也建立了海外分支机构。跨国金融业务和人民币走出去进程正在加快。

 

负面清单制将深化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并推进我国与欧美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将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限制、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等措施,实现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

 

金融改革可能导致的短期风险

 

国际经验表明,在短期内,金融市场化改革可能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的风险。

 

一方面,金融改革政策出台的有序性和时机可能对金融机构带来新的挑战。

 

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201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化改革会降低金融体系的潜在系统性风险,但市场化之后非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会增加。

 

一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会导致市场波动会更加频繁,可能增加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是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但如果没有充分的信息披露,过度的金融创新,如结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等,会降低金融工具的透明度,增加金融风险的复杂性。

 

三是放宽存款利率上限和银行业市场准入条件等改革措施,会降低银行的牌照价值,使银行的利差收窄,盈利状况恶化。这可能会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引发道德风险问题。

 

自2013年7月的贷款利率下限放开以来,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较为稳定,但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金融改革常常伴随短期内的融资成本上升,这可能影响实体经济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的杠杆率已经比较高,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中枢的上移可能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从而给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下行压力。

 

与此同时,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改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期望还存在差距。

 

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也可能会导致资本的快进快出,加大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波动。从国际经验来看,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尤其需要关注。

 

金融改革的五大原则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五大原则:

 

首先,金融改革要注重连续性。在金融改革推进过程中,应保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以促进市场形成稳定预期。相关改革措施应当基于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并与既有制度保持连续性。

 

对于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应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特别是要始终坚持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对产能过剩行业,要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总体方针。

 

其次,金融改革要注重稳定性。尽管目前中国有充足的抵御风险的政策储备,但是对潜在的风险不应放松警惕。

 

下一步,我们应当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完善金融安全框架和系统性风险监测机制,提高危机应对能力,构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有机结合的银行业监管政策框架;

 

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经营,不放松信贷标准;加强对金融机构杠杆率、或有负债、表外业务敞口、跨境风险敞口等数据的收集;

 

建立健全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表外业务等的风险监测预警,使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可持续的支持。

 

再次,金融改革要注重针对性。金融改革应以问题为导向,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首先,为确保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提高金融可获得性,银行应加快推进试点创新,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其次,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的同时,银行机构也应通过创新实现自身管理转型,完善公司治理,科学设置激励考核体系,提升管理效率,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第四,金融改革要注重有效性。要实现金融改革目标,必须及时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有关改革政策的落地实施。

 

首先,政策制定者要善用政策工具。一个手中只有锤子的人,看到的所有问题都像钉子。我们要进一步扩大政策工具箱,借鉴国际监管政策实践经验,更好地使用定量影响测算和成本收益分析等定量工具来分析改革影响。

 

其次,政策执行能力非常重要。要进一步提升及时有效执行改革政策的能力,以及对潜在风险和冲击的快速反应机制。

 

第三,政策的沟通和协调在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实现政策目标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最后,金融改革要注重协同性。在改革进程中,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为此,应当加强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协调。在利率市场化和民营银行试点等改革的进程中,应及时推进存款保险和市场退出机制建设,以保障及时高效处理问题金融机构并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加强不同监管者之间的协调和信息共享。完善金融集团监管框架,规范非正规金融体系发展,以消除监管盲点。

 

上一篇:聚焦余额宝准备金监管
下一篇:吴晓灵:金融稳定需一行三会监管合力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