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消息汇
评论:没有评论
导读:在5月8日到10日的经纬、真格、K2VC联合主办的Chuang大会上,经纬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华泰联合证券总裁刘晓丹、华泰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王禹媚,为创业者们分享A股新走势以及回归技术分析。废话不多说,让我们看下三位大神如何看待当前资本市场,给到创业者建议和分析吧。
以下为座谈实录:
张颖:
大家好!
我不废话了,这个场的火爆,其实是可以预料的。我邀请了华泰证券两位重量级女士,一位叫做刘晓丹,是华泰联合的一把手。另外一位是华泰证券明星分析师,互联网分析师王禹媚。她们加起来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主要的话题就是为什么回归A股,以及如何回归A股,我先让王禹媚上来花三四十分钟的时间,先介绍一下自己就开讲,也没有什么对话,也不是问答,让她自己发挥,一会儿让晓丹总上台介绍。
华泰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 王禹媚
王禹媚:
谢谢大家,晚上这么晚了,还让大家来听这个话题。大家觉得很激动,最近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暴风已经连续三十个涨停了,刺激了很多小伙伴们思考要不要回A股上市,A股现在是不是人傻钱多速来,?A股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
咱们今天在座有不少是老朋友,我们在经纬的会上已经见过。我当时说过一句话,我今天还想说一次,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过一个感觉,你去追星,你可能有一群明星都比较喜欢,你平时作为一个观众,在看一个一个的明星。但今天是一群明星都坐在这里,让一个粉丝对着一群明星讲话,我今天就是这样的感觉。
我们平时不停地追逐和寻找最好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应该是你们的粉丝。我们寻找这样的公司,希望用我们的资本来伴随你们成长。所以刘总经常说,我们本质上是傍大腿的。今天非常感谢张颖给我们这个机会,一次性见这么多明星,内心很激动。
下面我讲一下为什么要回A股,只要条件比较符合回A股,我都非常热情的邀请您回来。在过去这些年里面,我在A股有一些成功推荐的互联网公司,我的成名作是乐视网,当时从40亿开始坚定推荐,后面我们还推荐了包括东方财富在内的一些优秀公司,出过《一代人的传媒》系列大报告。
最近有一篇文章可能在网上传的比较多,不知道在座的小伙伴有没有看过,叫《重构的三次方,我们迎来最好的时代》,讲的是中国当下面临着产业的重构,产业重构正倒逼资本的重构,而资本的重构正倒逼估值和人心的重构。所以我今天来跟大家讲,为什么要回A股,A股现在当下到底有没有泡沫,这个泡沫对咱们在座的各位有没有用?泡沫到底能持续多久?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A股有没有泡沫,回答非常肯定,有泡沫。大家看到暴风三十个涨停,它一定程度上与当下A股的发行机制有关,后面刘总讲“怎么回来”,会说到发行机制的改革。现在我们包括新三板、创业板,基本上龙头公司都炒到1000多亿以上,普通的喊要触网的公司,都能涨到一两百亿市值。前一段时间有一篇文章提出,A股乐视网这类的各种什么网都是“伪互联网”公司,它们所对标的美股公司市值才有多少?A股真是人傻钱多。
事实上,我们坐下来理性的想一想,背后有那么多钱驱动,真的那么多人都很傻吗?尼采说每个人是理性的,但是一群人极有可能是不理性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今天想重点跟大家讲的是,我们心平气和的来看一看,这一轮A股所谓的互联网泡沫,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也许理解了这轮泡沫的真正原因,大家才能想清楚是否要回来,以及回来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们认为,这轮泡沫背后真正的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三句话,产业的重构正在倒逼资本的重构,资本的重构正在倒逼人心和估值体系的重构,直接体现在A股股价上,表现在A股从2013年开始的单边TMT的牛市上面。
产业的重构是什么?产业的重构本质上是靠在座的各位,目前我们正面临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重塑。这种互联网+的热潮自上而下,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觉得这件事情是天经地义的,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们要知道,这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很多人而言,他们之前可能并没有那么深的感触。
而这种感触从2013年到2014年开始加速,到2015年当总理都去中关村创业大街视察,当总理都说互联网+的时候,他们开始深刻地感受。目前我们的想法,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A股的这些投资人,尤其是比较前沿的投资人对互联网的理解。我想说的是,我们A股的投资者,相比美国、香港的投资者,会更懂你们。
我们认为互联网正从第一代走向第二代,第一代互联网有三个特征:第一,它源起于技术,供给创造需求,它是极客的世界,是英语讲得好的小伙伴们的世界。第二,它的核心商业模式是流量变现——流量变广告、流量变游戏。第三,再往前推一步,第一代互联网商业制胜的法则是“流量为王、赢家通吃”,只有赢家才能掌握流量的定价权,才能掌握流量一定程度上的垄断。
所以在流量为王,赢家通吃原则指导下,大家开始挑标的,像百度、腾讯、阿里都是一个领域里面的流量绝对王者。但是如果完全按照这个原则挑标的,你投电商的话,08年、09年你应该投当当,那时的开心网和人人网,也曾一度在流量上引领。在08年、09年的时候我们就非常看好京东,可是在互联网“流量为王、赢家通吃”的规则里面,当时京东的模式在很多人眼里是行不通的。
但是我们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因为我认为互联网正进入到第二代,第二代互联网相比第一代互联网,同样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它的源起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由供给创造需求,互联网开始变成了像水电煤一样的信息能源,它重塑着各行各业的供需关系。
为什么国内的投资人能理解这一点呢?因为我们对传统的各个行业的研究已经足够深入,我本人也看过家电行业,也看过传统的消费行业。所以,我们知道这些传统行业的中国特色,以及它的痛点在哪里,而第二代互联网变成了水电煤一样的信息能量,开始重塑传统的各行各业。
第二,它的产业链被拉长了。产业链拉长后什么人会赢?不再是第一代互联网的技术控,或者能够把海外的商业模式“抄”的比较靠前的人,而是线上线下复合型人才,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有可能会赢。
这个时候,我们说商业模式也不再是单纯的流量变现。对乐视,我们不会问你广告是否会变现,而是看到你去买了《甄嬛传》,看到你上游布局了版权、下游延伸到硬件,在本土市场上能得到比较大的认同,因为这符合你的战略发展方向。
第三,第二代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体现为,往上升是云化、大数据化,往下沉是O2O。往上升是云化、大数据化,老美可能不太理解,因为在美国你做再大,你也干不掉美国银行,干不掉传统的金融机构;但是在中国,你会发现,它已经威胁了原有的传统机构的生存方式。比如说蚂蚁金服,我觉得未来的估值很有可能超越现在国有银行的估值,超过工商银行,如果国家不反垄断,甚至有机会能够超过四大行的总和。
向下沉,就是各类O2O。我把行业分两类,一类是原有行业比较标准化。比如像手机、家电这类东西或者像零售这类行业,原有的集中度比较高,标准化程度比较高,传统行业的好孩子已经帮你把能标准化的都标准化了,而龙头公司也至少享受着两个溢价,一个是渠道溢价,一个是品牌溢价。互联网带来的网络营销打破了渠道溢价,自媒体社会化营销打破了品牌溢价,你不到央视打广告全国人民也可以知道你。所以在这类行业,我们认为互联网企业会进行颠覆性地重塑,会诞生超级巨无霸,于是像小米这样的公司诞生出来。
第二类是心塞行业,大家平时接触比较多的医疗、洗车、汽车后服务、中小企业贷款,由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垄断,由于传统上的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常是“有钱都解决不了问题”。这种时候,互联网提供了这样一个方式,让你能把原来解决不了的痛点给解决了,所以像打车这种东西,可能在法国和德国没有那么兴盛,像P2P网贷,在海外也没有那么发达,为什么中国发展这么迅速呢?我们历史上的桎梏,现在反而造就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我们原来有很多行业,它背的包袱比较重,我们银行都是国企,哪有服务的意识,所以互联网才有了超车的机会,中国的很多行业都处于交错时空的竞争,一维的竞争,是打隔壁家老王老李,而二维的竞争是把整个行业完全重构。
我们看到第一代互联网,流量变广告下,中国广告主直接支付5000亿,直接投放到互联网1165亿,这是2014年的数据。加上流量变游戏,比如腾讯,广告、游戏两条腿都有,所以它的收入和利润规模是比较可观的。但是,变游戏有多大市场规模?也就千把亿,互联网广告和游戏也许比其他的传统行业增速高,但是它就只能是线性增长。
我们发现第二代互联网不一样了,BAT这类公司有机会向“往上升”的商业模式发展,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向下沉”打开的市场空间就大不一样了,从国内本土的投资人眼里,我们看到的是互联网对各类行业的重塑,我们对消费行业的革命,我们对零售行业的革命,所以在未来的这三五年里面,第二代互联网带来的是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第一代互联网所面临的市场空间。所以大家看到这样的空间,才会狂热的把钱往这个领域投,这是产业的重构。
产业重构之后,我们的观点是什么呢?我这个观点被很多基金使用在他们发互联网基金的招募书里面。我一直认为,如果说制造业的中心在德国,创新的中心在美国,未来极致的用户体验中心一定是在中国,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像中国这样有过亿的用户来不断迭代你的用户体验,来演绎出更多的用户模式。所以我们内部经常传一个笑话,当年美国跟FaceBook一起开始做的平台那么多,为什么FaceBook做成了?因为马克伯格太太是华人,他太太用QQ研究过腾讯。当然,这种终极的用户体验也是国内的小伙伴们所能看到的。
产业的重构倒逼资本的重构。如果说产业重构是大家能看到的全民创业背后的逻辑,那么资本重构带来的是一种良性的泡沫,这种良性的泡沫能刺激创新,这种良性的泡沫能够让我们今天有机会来游说这么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真正能够帮助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好的公司回到A股。
小伙伴们以下几个数字你们可以记一下。A股一天的总成交量大概是2万亿,香港是多少?1500亿港币,弱的时候只有500亿港币。我们有一段时间开玩笑说,香港100亿美金以下市值的公司,合起来的总成交量都不敌乐视网一天的成交量。这边A股有巨大的流量,你来了之后,只需要一点点流量转化率就可以让你涨起来,美国、香港那边流量不行,你转化的流量怎么能高起来呢?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有人说,在香港或者美国市场,人家是高大上的投资机构,人家懂得估值,人家只会给大龙头公司溢价,不像A股,小票都会给估值。其实不是这个原因,这本质上还是流量问题,因为他们大股票有流动性,小股票没有流动性,所以它的大票享有流动性的溢价。
中国A股的特点是大票小票流动性都好,小票弹性更大,所以它享受的是弹性溢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IPO被阻拦,我们是配额发行,所以这样一个市场并不是那么市场化。咱们中国的发展是跳跃式发展的,我们几十年走人家几百年的路。美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要借钱了,需要银行有了银行,再发展几百年需要股权转让,有了OTC市场,再发展一段时间有了竞价,才有了股市。咱们不是,我们是在开放发展过程中,人家有一个方块,我们画一个方块,人家有一个椭圆,我们画一个椭圆,他们是一场一场的接力赛,而我们不知道哪一棒该接哪一棒。
过去十年,整个实体经济是以投资拉动的,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里面,房地产最核心,它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包括钢铁、电力、水泥等等。你想一个房地产老板的赚钱模式是什么样的,他直接的模式是搞定地方政府拿到两块地,搞定银行拿到贷款开始卖楼,他赚一个亿以后,他会投到股市吗?不需要,他干的事情是继续搞定地方政府拿到两块地,稍微有点脑子就开始把组织结构标准化,开始把商业模型延伸,当这种商业模式延伸到极致,诞生了我们上一代的首富王健林同志。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互联网正带来组织结构的加速变革。我们认为原有社会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王健林因为处于金字塔顶端,他是有信息优势的,他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和判断,这种组织结构能够最高效地去执行它,尤其是军事化的组织结构。但是现在是怎样呢?我们在座的各位是最理解这一点的,金字塔顶端和底端的信息获取时差不会超过24小时。90后是无所不能的,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是极强的,他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你快五倍十倍。整个组织结构越来越被扁平化,将由金字塔变成平台,我们坚定的认为,未来的组织结构就是大平台套小平台的形态。
回到资本重构上,大家知道房地产老板那种生产模式,包括像万达这样的巨无霸公司,还能继续玩吗?不行了,因为房价涨不动了,房地产不能作为中国的经济引擎了。过去一年里面,我经常听别人告诉我,三五年前你给我推荐的各种当时看起来不太靠谱的互联网公司,现在看起来都很牛,而我不听你的话,在非洲买的矿现在亏的一塌糊涂。
于是,我介绍一些美资VC的小伙伴跟他们对接,一谈发现不行,说投互联网一级市场早期要十年的钱。土豪老板们觉得十年太长,好不容易挣来的钱等不到十年,十年以后你在哪里,我在哪里?这个时候我想明白一点,这是一种结构性的流动性驱动,它不再像以往是央妈放水或者是财政部放水,而是因为传统的资本对当下的焦虑和迷茫,对未来新经济一定会发展起来的希望所驱动。
他们无法一下子达成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接受度,所以我们认为,二级市场是他们的资本所选择的第一站。在过去大半年里面,这个逻辑被演绎的太快了,因为中国的小伙伴们跟风能力和反应速度极强,挣了很多钱,现在资本已开始慢慢往PE挪。所以这场互联网的革命,我们认为人民币资金一定是主场,这样带来的资金体量不是原有的几个美元基金所能够撑起来的。不同于美元资本催生的第一代互联网,人民币资本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切身感知和深入理解,将给予第二代互联网更强大的动量,这也是为什么能够给A股互联网企业给予更高的估值。
此外,A股还能带来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知名度的优势。乐视网最近发手机,很多人觉得一点魅力都没有,但是好处是什么呢?A股有三到四亿股民,亮点来了,股民是他的粉丝,股民觉得这个老板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放在这里面了。所以有一个大户粉丝,他在自己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条乐视手机的状态,他说谁帮我转发一次,我就送他一部手机,当天他就订了一千台手机,看来乐视手机都不用到央视打广告。
第二个好处是资金卡位的优势,可以享受高估值的盛宴,资金的卡位又会给你带来人才的卡位和资源的卡位。国内80%是散户,20%是机构,都是我们这群人在来回磨合引导国内机构和散户的投资观点。我们最近写的《重构的三次方》文章被转发过百万次了,这轮大家会沿着我们的逻辑来走,因为大家认同我们的投资观点。你去美国上市可以,但你要确定你特别牛,美股市场投资者90%是机构,美国本土的机构掌握着投资决策,你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同和理解。
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小伙伴知道,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ABC,是巴菲特当年投资的成名作之一,对媒体这块的投资最牛的是他,所以中国的有线电视网络媒体公司如果到美国上市,老美一听太牛了,当年巴神投这个赚多少钱,中国不就比我们落实20年吗?所以这类公司去美国没有问题,但是有一类公司,只有本土的人理解你。比如说你是通过互联网去打破渠道的信息不对称,你是通过互联网去打破品牌营销的溢价,你去解决中国特有的一些痛点,我跟你说老美不理解你,所以你看像YY,像奇虎这样的公司,你在美国上市,你只能用业绩证明自己才能获得认可。
我来讲一下最后一个问题,泡沫到底能持续多久?很多小伙伴问我,我们现在看起来很High,前两天乐视和东方财富纷纷跃居中国创业板前两位市值,这一轮浪潮能支撑我们回来吗?我们能赶上趟吗?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把互联网投资分成三个阶段。中长期大家都是看好互联网企业的,只要你相信中国。我坚定的认为,这一轮中国经济的转型本质上是靠资本和创新驱动,谁来为全民创业买单?肯定是靠资本来发挥资源配置的中介作用,资本流到这些新经济领域,转化率只要有10%或者是20%也许就能培养出伟大的公司。
第一阶段是“血拼抢筹码”。那么多钱来了,但是整个注册制现在还没有完全放开,筹码还是稀缺的。财富效应太厉害了,当年从爱奇艺去乐视、拿了乐视股权激励的小伙伴,现在比他当年的老板的老板还有钱,时代变化的太快了。当下A股大量的互联网公司的PE基本看不了,大多都是PS法估值,比如说你是做车相关的,那就看中国的汽车市场有多大;你做电商领域和母婴领域,他认为你有机会把原来所有人都干掉,大概能占据百份之多少的份额,然后再给你一个估值。
这些估值方法在市场上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带来的人心惶惶,市场会出现整体回调并进入到投资的第二阶段。大家对20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特别愿意炒,对600亿以上的大市值公司会非常的认真和审慎。所以在第二阶段泥沙俱下的时候,有一些小票,A股大妈都在买,大妈有一个逻辑——买低价股,股价在10块以下的公司符合大妈的审美,你不能阻止人家喜欢,于是200亿人民币以下触网小公司会被高估,100亿美金级互联网龙头公司会被低估,这样便诞生了对跑出赛道的龙头的投资机会。
第二阶段会慢慢的回归理性,咱们在座的都是好公司,好公司在第二阶段还会继续受到热捧,而且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来回波动的。我们认为这个波动会到什么时候呢?17、18年以后产业就会逐步明朗,会结束这一轮波澜壮阔的变化大潮,进入到投资的第三阶段。这中间产业、资本、估值体系的三层重构叠加在一起,所以我们称之为重构的三次方。
到17年到18年,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认为泡沫会一直存在,像2000年纳斯达克那样破裂有点难度。因为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有不同的阶段,我们这一轮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迭代很快,它基本上不是纯技术革命,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所以我们认为,A股这一波来的大都是“光着脚的坏孩子”,资本把坏孩子都养这么大,把好孩子们就吸引过来了,这样资本就会回归本源,开始真正的促进好的企业、伟大的企业来成长,促进整个社会效率来提升,这样我们才能迎来最好的时代,谢谢大家!
张颖:
谢谢禹媚,下一位是华泰联合的晓丹总。我跟晓丹总认识很久,非常佩服她,简单来讲她是华泰联合的张颖,这样理解非常给力,执行力超强,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很正,执行力又很强。我是在描述她的职位,大概是这个意思,我把剩下半个小时的时间给晓丹总,她讲一下怎么回来,结束之后让她们两个一起上来,回答大家的问题。
华泰联合证券总裁 刘晓丹
刘晓丹: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最近市场很多企业家都在关心回归的问题,今天主要想跟大家交流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方向和路径。二是时机和节奏。三是如何落地执行。关于方向和路径,被企业家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上新三板还是沪深交易所。那我们就来看看这几个交易场所的不同。截止目前,最大的差别是沪深交易所是连续集中竞价的交易系统,而新三板是以做市为主的交易制度,尽管交易量也在快速增加,但流动性仍然比不上万亿成交量的市场。而新三板的好处在于没有任何的门槛,截止到这个时点,沪深交易所是有门槛的,尤其是我们在座很多是互联网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亏损不能上。但是我们看这个问题,不能静态的看,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一直到年底,会是整个制度剧烈变革的时期,对不同交易场所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板前一段时间被爆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沪深交易所堵着,转板是去年被传的最盛的传言。二是竞价系统的推出和投资者门槛的降低。搞专业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市场成熟一个企业就转到沪深交易所,这个板就成预备板和垃圾板了,任何一个市场如果培育不出高成长伟大的公司,它就不是好的市场。
纳斯达克之所以牛,是因为他孕育出了伟大的公司,所以从成立之初转板就是一个伪命题。目前最官方的答复是,转板制度一定会有,仅仅是为了建立不同市场的互通互联。而不是说我要有一条绿色的通道,在A股一定不会允许监管套利的,所以将来有转板。也是因为少数公司达到了沪深交易所的标准而企业也愿意才会转板。绝大公司不会说因为我走了新三板,我就上沪深交易所有捷径,这是三个互相竞争的市场。
二是分层和集中竞价的推出,目前官方的说法是分层制度一定会推出,但竞价制度看来年内推出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推出竞价制度,还要考虑是否是跟目前沪深交易所一样的连续竞价,还是分时段竞价。如果不能实行和沪深交易所一样的竞价制度,而只是以做市为主的交易制度的话,就决定了这个市场的流动性还是会比沪深交易所差。而竞价制度以及投资者门槛降低制度能否按市场预期推出也取决于市场目前的火爆是否会带来风险性事件。所有今天在三板上赚钱的人,他们都在等着解放军进来兑现他的浮盈。目前所有的钱,帐上的业绩都有利于他募下一只基金。而新三板的基金募集实际上已经把很多散户引进来了,万一出现过渡炒作操纵市场或者虚假信息披露等风险性事件,都会影响这个新兴市场进一步的发展。
我从来都认为三板有非常好的效应,它促使监管内部开始竞争。这样的话会倒逼沪深交易所的改革,这是三板最大革命性的意义。很多人问我注册制什么时候落地,确定吗?首先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注册制,前一段请美国的律师和香港律师讲,他们都说我们那里没有注册制的叫法,但现在我们写进国务院文件了。那我们就看看大家热议的注册制到底什么含义。目前看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谁来审,二是审什么,三是发行节奏和价格是否市场化。谁来审的问题,审什么的问题,跟修改证券法和配套法规有关系,而发行节奏和价格是否市场化则跟市场有关系。注册制并不是彻底改变现在的游戏规则,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所有的IPO在排队的企业已经开始慢慢感受到审核理念的一些变化,其实我们已经行走在注册制的路上。
第一点谁来审的问题,目前从一读的证券法里可以看到由交易所来审,很多人说两个交易所审跟证监会审有什么不同,刚开始可能有没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两个审,原来是一个审,如果再加上新三板,未来是三个。有竞争就是好事,促使大家去变革。最近大家可以看到交易所得市场推广非常积极。这是一个很好的变化,我们市场非常乐见这种变化。
第二是审什么,我们过去的审核制是选美制,谁选呢?证监会选,于是保荐机构拼命给这个企业涂脂抹粉,要求有三年的净利润,有些板块每年要有30%的业绩增长,这种选美制导致不符合审美标准的被卡住了。而目前强调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大家讲到最多的这句话,事实上就是摒弃原来了选美制,有什么就说什么,用监管部门内部开会的话讲,你有多丑,你就说你有多丑,让投资者来选择。我们每次披露招股书写风险的时候,就拼命做风险提示。因为保荐机构和律师要规避责任。
举个例子来讲这种审核理念的变化,过去有一个重大的诉讼,经常是把审核停了,等诉讼有结果再说,现在则是让你披露,这个案子打赢了怎么样,打输了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这就是审什么的变化,一定往这个方向走,而不是不审了,就是要求信息披露准确、真实、完整,甚至注册制刚开始要求披露地更严。目前在会企业过得很快,很多案子已经能够体现这样一些审核理念的变化。
三是发行节奏和价格是否市场化,这个不由证券法决定,是由股票市场决定的。目前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市场人士,最感谢的是作梦也没有想到去年四季度股票起来了,最近各方都特别着急,希望股票慢点涨,也不是希望你不涨,等等注册制,让注册制的改革能够完成。一定要在这一波牛市当中,把这四五百家消化掉,如果不消化这四五百家,事实上接下来发行的价格和节奏能否市场化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IPO是这个市场最基础的制度,如果你不放最优秀的公司到这个市场来,这个市场永远在炒二流的公司或者不入流公司,这个市场就好不了,但是这么多年我们IPO改革就是被二级市场指数绑架。所以千万不要妖魔化A股的监管机构,也不要妖魔化A股的投资者,不是大家不明白,而是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被绑架的,股市一跌就归罪于融资圈钱。因此新股发行关关停停,市场化改革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最后一口气夭折。
这波牛市起来,监管部门试探着一个月20家,现在试探着一个月50家,没有什么事,股市还在上涨,没准再试探着一个月70家,目前看这节奏,若市场不出现大的调整,排队的存货很快就会消化完。这样意味着也会形成新的市场环境,很多人关心排队,今年一季度IPO申报量创下了近年新低。很大的原因是我们传统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原来我们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新的IPO资源已经越来越少了。
真正代表未来的是在座的这些,而你们大部分还在纠结我要不要拆红筹,要不要回来。最近已经有人在担心,今年审完这五六百家,明年没得审了,这个担心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从目前的进展来看,我们认为近年第四季度或者明年元月注册地落地实施是绝大概率的事件。
而随着注册地的落地,沪深交易所和新三板的竞争便开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便是目前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的变化。从这一稿证券法的修改来看,取消了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也就是亏损企业也可以上市。这个时候上市的标准和条件,其实跟三板也差不多了,但市场投资者还是会做出他的选择。上市阶段的企业还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企业。这个时候讲到企业的选择,选择是上新三板,还是选择上沪深交易所。其中有一个指标在中国还是很重要,就是你的收入。如果你告诉他,我只有用户数,我这个商业模式还不知道怎么变现,那现在直接上沪深交易所早了,所以我们的观点是如果你现在的收入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而且收入在快速的增加,在这个时点你有可能成为注册制红利的分享者。但是如果我现在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或者收入规模也较小,还处于成长期,三板可能是你很好的选择。
三板我们也非常看好,但是适用于不同企业的阶段。如果你选择,你说未来五年以后,三板比沪深交易所做的还好,三板培育出了伟大的公司,我愿意跟随这个市场一起成长。那就可以选择三板。所以我经常说,三板会替代原来私募市场的C轮和D轮融资。但是真正要到公开市场交易,相比于沪深交易所每天上万亿的成交量,现在三板流量再增加,这个基数还是小的。所以流动性的问题,短期内跟沪深交易所仍有很大的差别,其实我们并不看好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行业属性不能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成为三板的主流,他们并不能撑起三板的未来。反倒是一些新兴行业目前规模比较小,但成长较快,若能在新三板市场得到支持和成长,将引领新三板的未来。这就是方向和路径的问题。
所以我经常跟很多创业者讲最多一句话,三板和主板要求上市的主体股份有限公司、存续时间等大体相同,有一点差别。所以对企业来讲没有必要纠结,你要不要回来,如果要回来,对你来讲现在不要回答,你是上新三板还是等注册制,你按照最高标准准备改制规范。三板目前有很多误区,很多机构单纯追求家数,操作新三板的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很简单的道理,若不能从做市定增等市场一揽子为客户服务,单纯挂牌费用是不可能支持用很好的人员做这块业务的。我们是怎么挑的呢?我们按照行业挑,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建议其选择不同的路径。同时配上行业组和熟悉三板产品的人,不追求家数,重要的是按照行业挑选有潜力的企业。
所以建议大家即便是上新三板,也要按照沪深交易所审核的最高的信息披露标准做股改和规范,给自己留一些选择的余地,因为这是一百分的标准,你上一个六十分的市场是OK的。我最近进场了一个项目,它的体量和规模收入有十个多亿,原来准备上新三板,后来又想等注册制,结果我们进场以后发现原来准备三板的标准太低了,很多东西又要按照沪深交易所标准重新梳理,结果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你没有必要纠结讲现在是新三板或者是沪深交易所,决定回来,就按照最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把它规范好。未来两三个月,我们看政策的密集落地,再来决定我是上新三板还是沪深交易所。
今天要讲的第二是问题就是就是时机和节奏,这点也非常重要。有人经常跟我说,我等不了这几个月了,赶紧给我新三板买个壳吧,如果是这样你基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如果企业资本运营的这么大的战略要抢这一两个月的时间,那一定是搭不上趟的,在A股永远是这样。不抢眼前这一两个月,不要太浮躁急于求成,但其实又要把握资本市场大的节奏和时机,当机立断,不拖泥带水。在A股有很多时候,行业内优秀的公司会说,某某公司比我差远了,凭什么在A股炒成这样,从来都是这个逻辑。禹媚甚至说A股有一个逻辑常常是坏孩子先玩,好孩子心痒了再去玩。资本市场最大的获利者常常是醒得早的。现在看资本市场的时机和走势。我们正享受了两个大的制度红利,一个是监管管制放松带给这个市场的红利。就是刚才讲到的注册制或者是新三板等。另外就流动性泛滥带给市场的活力,钱太多急于找到出口。
这个活力可能会持续两三年时间,需要什么呢?需要更多代表未来实体经济方向的好企业进入到这个市场,即使有泡沫,若其中的一部分资源能够配置到好的企业身上,那就是一个填实泡沫的过程。所以这个时机大的节点要把握。当然很多人要抢注册制第一批,如果能抢上当然更好。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能抢上就抢上,抢不上你一定要抢在大资本市场大周期里面。第二个就是你自己面临的竞争格局。最近很多公司在融资时非常纠结是该找美元还是人民币,这其实是由你面对的竞争压力决定的,若希望尽快拿到钱,美元能够拍在这里,那也要拿,只不过拿了以后要回归结构复杂些。若不急,其实也可选择人民币。二是要你自己的竞争对手在干什么,尤其是那些在纠结要不要回来的公司,若你的竞争对手选择先回来,那可能两边市场的效率差就会出来,很多时候就会被竞争对手弯道超车。因此建议很多企业当你下决心的时候,你的行动要非常迅速,你要先把自己该改的,甚至跟投资人该谈的都谈好,按照这个东西尽可能往前赶,然后再择机去选择和申报,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很多人关心人民币没有钱持续来投我,刚才禹媚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了,钱其实很多。
第三个是执行的问题,执行的问题有两点提醒大家,A股跟美股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浮躁,这是跟整个市场发展阶段有关系。我接触这么多互联网创业企业,发现他们非常简单。因为你们跟资本打交道的环境比较简单,一开始就是美元VC,个别接受了人民币,然后搭VIE结构去境外上市,而境外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游戏规则也相对明确和简单。A股不一样,各种各样的有钱人,英雄不问出路,你不知道钱是从哪儿来的,急于钱生钱,都在疯狂地寻找各种猎物。
例如市场火爆的并购,为什么那么多A股的上市公司愿意找你,有一些是真的想跟你追求战略协同,有很多大部分是为了市值管理,为了跟你传绯闻,不以交易完成为目的,对于很多没有经验的创业者而言,有的交易就叫羊入狼口。
我听到一个最极端的案子,第一次交易被证监会否了,其实最好的选择是不做了,他自己独立做上市。但是当时被很多资本裹胁着,威胁语言是,你看你忽悠着那么多人把股票套在这里,你要万一不玩了,股票跌了,你以后永远不在A股玩了,其实这个逻辑根本不成立。A股有多少钱,你不来玩别人会玩。股市好了伤疤忘了疼是最普遍的,大妈不管赔多少钱,一看股票涨了就杀进来了。
我觉得创业者要找这些资本的时候,一定要找真正懂你的。我们这个市场永远是混合型的市场,永远有一批人是能够跟美国对话的,跟华尔街对话的,你要相信中国人不傻,聪明人多了,而且这么多海外的人回来,也有大量的为了他自己的交易目的来跟你说话的,手段非常原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对企业来讲要慎重,资本没有好和坏,逐利是他的本质,但还是有资本看长,有资本搏短线,如果资本过于短线,不能伴随着企业成长而获利,这个资本对你来讲可能带来的伤害是比较大的,切不可沦为资本的玩偶。
再就是要找到好的合作伙伴。最近因为各种各样的投行,各种各样的律师都会找大家,搞的人很晕。我觉得有一点,你一定要把握,一定要寻找那些有着长期理念的合作伙伴。我也不方便跟大家讲更多的整个行业的业态。举个例子,张颖说有一个企业今天不来了,出事了,我听到出事了连忙问他什么事,他说家里有人生病了,我说我们这行业说出事是指谁又进去了。我觉得这一点不在于他跟你说的有多天花乱坠,我们在座的创业者到这个程度,你们识别这些东西应该是很有眼光的,一个好的人应该对创业者传递所有全部的信息,不是说三板不好,也不是说注册制不好,把各种信息跟你说通透了,让你做选择,不应站在自己的角度而应站在企业的角度全面披露各种信息。人最怕在信息不对称的道路上选择,所以选择好的合作伙伴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你要找到长期的合作伙伴。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跟张颖讲过的一个观点,一个企业跟资本对接要经过几个阶段的,第一阶段可能是刚开始的天使、A轮、B轮,即早期的成长基金。再往后是企业走到一定阶段IPO,上市后则是再融资和并购,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座所有的企业都终将面对产品竞争和资本竞争双轮竞争的战场。因为你现在拿的是VC和成长型基金,当你IPO上市以后,你所面对资本的战场直接关乎你的控制权,要不别人在公开市场把你买掉,要不靠不断的并购别人去成长,我们看到国外大量的公司,能够最终在这场关乎控制权的资本战场上活下来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者,大量的公司是死在了这条路上。说的残忍一点,如果你最终不去面对这场资本的战争,你厘不太清楚这里面的方向,事实上意味着你缺乏成为王者的另外一个基因,而不仅仅是产品的基因。
所以我觉得对于企业来讲,跟资本博弈的过程当中,这是一场马拉松,A股更是如此,A股一定是混合型的特征,好孩子和坏孩子都在这里玩。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人问我说会不会不识别好孩子,一定会识别好孩子。但我也要说你千万别嫉妒坏孩子也会得到承认,因为大家的审美标准不一致。所以有人审短期,有人审长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这样的市场。即使如此,在A股一定要坚持做好孩子,别人告诉你这个方案,这样做了你会立刻怎么样,你一定要深思。这么多年一路走下来,若放在一个长的时间轴里,对于坏孩子有一句话也适用,那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也许五年还,也许十年还,目前的新三板就会有人还的。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在决策这些东西的时候,还是要坚持做好孩子。也可能要耐得住一些寂寞,资本运作一定不要扭曲产业发展的节奏,在这个过程当中拔苗助长是不可以的。我没到这个阶段非要赶这波上市,也会把你做死的。按照既定的节奏走,但是大的时机你要清楚判断,衷心希望我们在座有越来越多的王者能够出现在A股市场,时间到了,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来源:经纬创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