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开放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

2015年5月14日 (上午11:11)1,276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消息汇

标签: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

评论:没有评论

 

市场的开放只是一方面,卡组织要共同面对不断更新的支付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破坏性创造”才是卡组织未来生存最大的

 

绸缪十几年后,中国的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终于向更多的参与者敞开了大门。

 

2015年4月22日,央行公布了由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它明确了国家将对银行卡清算市场实行准入管理、进行有序规范。至此,中国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开放的基本框架终于确定。

 

如果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和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开始算起,决策层对于市场开放已经酝酿多年。期间,维萨和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一直希望开展人民币清算业务,他们始终呼吁监管机构开放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为此,美国甚至不惜在WTO对中国提起相关电子支付的仲裁请求,要求中国对外卡组织给予国民待遇。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卡支付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中国银联作为唯一可以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卡组织,逐步确立了其国内市场转接清算第一品牌的地位;另一方面,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在线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方面突飞猛进。

 

“以后就是一个开放平等的市场了。”一位央行权威人士对《财经》记者说,在被问及未来是否还会对国内的卡组织有隐形的政策保护时,他明确表示,未来对内外资将“一视同仁”。

 

《决定》只是框架性意见,开放规则的落地还有赖配套“细则”的出台。《财经》记者获悉,相关管理办法目前也已经草拟完毕,正在央行、银监会、商务部等部门进行会签,由于《决定》将在6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有望在近期出台。这也将最终确定转接清算市场开放的规范。

 

除了外卡组织外,一些国内的潜在参与者已经跃跃欲试。北京和深圳两地正在筹划“北联”和“南联”,而工行、证通公司以及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也有意角逐清算牌照。

 

在一些专家看来,这些潜在的市场参与者看重的可能是细分市场领域,比如农村,在这些市场里,既有的清算机构还没有办法完全覆盖,一些增值服务也还有空间。但也有资深业内人士指出,清算中心本身就是需要集中的,如果以地方政府行政手段推动成立“北联”、“南联”的话,似乎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还有市场参与者认为,既然转接清算市场已经开放,具体决策就要由市场主体做出,如果这些机构决定申请的话,也没有什么理由反对。

 

“10亿元”门槛

 

《决定》要求在中国境内从事银行卡清算业务,应依法取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成为银行卡清算机构。一位资深行业人士分析指出,《决定》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对于申请设立清算机构的普遍规定,二是对于外资准入的具体规定。

 

《决定》要求,申请成为银行卡清算机构的企业法人应具有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同时,还对出资人的资格、清算基础设施和清算标准体系等作出了规定。

 

针对10亿元门槛是否过高、市场是否是开而不放的争议,中国银联资深风险专家王宇对《财经》记者表示,银行卡清算机构所面临各类风险管理与处置均对机构的资金实力提出较高要求。每年银行卡清算机构需完成数十万亿的资金流动,这些庞大的资金流转需要一个抗风险能力较强的机构运作,才能避免金融流动性风险,从这个角度看,10亿元的注册资本要求也不高。

 

事实上,如果将初稿与最后的《决定》相比,准入的门槛并没有提高。《财经》记者从参与文件起草的人士处获悉,文件的初稿曾对外卡组织设置了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商业存在;第二个要在中国已经经营三年外币业务,并还要在国内有两年盈利;另外还要有系统要求。在最终《决定》出台时,去掉了上述“3+2”的要求。这降低了外卡组织进入中国的门槛,也体现了决策高层通过改革促创新和发展的态度。同时,这样的规定也与2014年年初制定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相一致。

 

另外一个变化是《决定》改变了初稿中取得牌照和工商注册的先后顺序,初稿曾要求申请机构要先拿转接清算牌照再去注册公司,而《决定》则改成了先注册公司再拿牌照,这就方便了申请的机构。

 

清算组织作为一个中心节点,对于银行卡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而清算组织本身也因这种中心位置,而得以享受消费升级和银行卡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根据《决定》的定义,银行卡清算业务是通过制定银行卡清算标准和规则,运营银行卡清算业务系统,授权发行和受理本银行卡清算机构品牌的银行卡,并为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提供其品牌银行卡的机构间交易处理服务,协助完成资金结算的活动。

 

简言之,清算组织的职责是在银行卡跨行交易时,负责多个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之间计算往来资金,并协助完成资金划拨。

 

1985年-2002年,中国银行卡产业呈现一个分散化发展的模式,各个银行自建银行卡系统,这些系统不仅在不同银行之间不能连接,甚至同一个银行不同地区之间也不能连接,这大大阻碍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2002年,为落实国家金卡工程和银行卡联网通用政策要求,经国务院同意,央行于2002年批准成立中国银联,由其负责专门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交易处理和资金清算系统,成为了唯一的境内银行卡清算组织。

 

潜在竞争者

 

人民币转接清算市场的开放,具体涉及对内对外两个开放的问题。

 

对内,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直连银行的“三方模式”,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但由于这些机构本身并不能发卡,其转接的依然是具有银联标识的卡片,因此其与银联就品牌权益的问题一直有争议,市场的开放给了支付宝这样的公司一个“正名”的机会。

 

对外,维萨、万事达等外卡组织虽然也发行过为数不少的“双标识卡”,但多是为境内持卡人境外消费服务,尚无法触及人民币业务。

 

“期待已久”的《决定》发出之后,相关各方均作出了回应。

 

“未来几年银联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5年4月28日,中国银联新任董事长葛华勇在银联股东大会上做如此表示。他表示,银联欢迎市场的开放,并将加速市场化转型,以合作共赢的心态拓展市场。

 

此前,在时文朝出任银联CEO之后,银联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并明确了将银联打造成“开放式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平台”的目标。为此,中国银联希望在巩固线下优势的同时,加快网上银联、移动银联、跨境银联的建设,并抓紧布局农村支付市场。

 

根据银联的战略规划,2015年的创新突破方面,其将把握“移动支付”和“银联钱包”两个突破口,一方面以“非接+NFC+TSM”模式发展远程近场一体化的NFC移动支付产品,支持银行卡在移动端的应用,加快推进NFC受理环境建设,另一方面要把“银联钱包”建成为O2O综合服务平台。

 

总之,银联要尽全力维护国内银行卡清算第一品牌的地位。

 

万事达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安杰(Ajay Banga)在2015年4月底的一次分析师电话会上表达了该公司对在中国市场上发展机会的“渴望”。他透露,万事达卡可能会在2016年底以前在中国开始进行运营方面的建设。在他看来,中国市场仍有很多步骤才能完全开放。

 

维萨在给《财经》的官方回复中表示,中国政府颁布开放国内清算服务的框架性实施指导意见是有重大意义的、积极的一步,其希望相关规定能允许更多的参与者来参与中国国内支付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与维萨、万事达明确积极的申请态度相比,国内机构态度则要暧昧得多。支付宝在给《财经》的回复中颇为含糊,只表示支付宝正在研究相关文件,而与支付宝类似的是,其他机构也大多态度踯躅。

 

一位支付行业的资深人士道破了其中的原因。他说,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其实很难做,真正要做成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大的投入。首先要建立一个系统,但建系统不是最难的,还要和一家家银行都要联上,这就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清算机构要让众多的发卡机构能够帮忙发卡,没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很难形成规模效应,而没有规模效应就没有办法和既有的卡组织竞争。

 

在这方面,外卡组织由于在海外具有巨大的存量客户群和发卡量,其可以通过境内外联动的方式快速拓展国内的收单市场,但对于一个新兴的卡组织来说,这个过程将异常艰难。

 

因此,对于支付宝来讲,是否申请支付牌照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这家托始于淘宝网担保支付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过去的几年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所推出的担保支付、快捷支付业务等创新改变了中国线上支付行业的面貌,而其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也基本上和中国所有的银行完成了系统连接,成为了一个基于“三方模式”的事实上的庞大转接清算机构。

 

但支付宝也有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支付宝虽然可以绕过银联进行转接,但由于转接的是银联卡,其一直与银联就品牌权益等问题存在争议,另一方面支付宝则严格按照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公司规则按照“四方模式”进行转接,如果说之前还可以用银联“垄断”作为说辞的话,那么在市场已经开放之际,这种理由就很难站得住脚。不独如此,支付宝的问题也是第三方机构普遍的问题。

 

有分析指出,目前摆在支付宝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是另辟蹊径,与银行发联名账户卡,摆脱银联品牌的束缚;另一个办法就是与银联寻求商业合作,以解决目前的问题。

 

对于未来可能形成的竞争格局,一位央行内部对银行卡产业有着深入研究的人士称,目前具有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从既有的发卡规模和品牌优势看,中国银联依然会是第一银行卡品牌。

 

技术标准之争

 

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开放,一方面是规则的透明,另一方面则是标准的统一与兼容,相对于开放的规则开放透明,外卡组织对于标准的统一很在意。

 

万事达卡全球总裁彭安杰在接受《财经》专访时曾表示,要使创新取得成功,就必须有统一的业界标准。如果万事达的标准与维萨、中国银联不同,就会产生摩擦,这就使得消费者很难理解和应对这种状况。

 

彭安杰所指的“标准”是芯片卡的标准,目前国际卡组织采用的是EMV标准,而中国银联采用的是央行的PBOC3.0标准。EMV的命名来自于Europay、万事达卡( MasterCard ) 与维萨卡(VISA)三大国际组织英文名称的字首所组成。

 

此三大组织于1999年2月共同成立之EMVCo组织,主要任务系发展制定与主管维护EMV支付芯片卡的规格、标准与认证,监督并确保该标准于全球的安全互通性与其付款环境的可用性。

 

PBOC3.0标准则是由PBOC2.0标准演变而来。2005年央行发布第55号文,颁发了PBOC2.0标准。相比PBOC2.0,PBOC3.0安全性进一步增强,并增加了更多非接触式小额支付应用功能,可在公交、高速公路收费等领域更为广泛运用。

 

央行要求,自2015年4月1日起,各发卡银行新发行的芯片银行卡应符合规范PBOC3.0规范。在这个由磁条卡向芯片卡迁移的过程中,芯片卡作为一种更安全的介质会逐步取代磁条卡。因此,关于芯片卡的标准不兼容将被视为一道看不见的门槛。

 

简言之,持有EMV标准芯片卡的持卡人如果想在国内刷卡的话,需要在能够受理该种标准的POS机上进行,如果利用现有机具的话,在没有改造的情况下,卡片是无法受理的。

 

中国银联于2013年5月成为EMVCo组织成员。一位银联参与EMVCo项目的技术专家表示,PBOC3.0是国家主导的芯片卡标准,这个标准与EMV的标准在底层上基本是完全符合的,并不存在兼容性的问题,也谈不上门槛,只是在应用层面加入了一些中国特有行业应用拓展。在他看来,芯片卡的标准体现了国家的信息标准制定权。此外,能否受理的关键不在于标准,而在于卡组织自身对于机具的布放和改造,这个对于境外卡公司到中国来,或是银联去境外市场都是一样的。事实上,VISA、万事达虽然同样使用EMVCo标准,但彼此间如果要通用,也需要商业层面的考量及相应的机具改造。

 

市场的开放只是一方面,卡组织要共同面对不断更新的支付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破坏性创造”才是卡组织未来生存最大的威胁。

 

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人对清算中心的概念并不看好。在他看来,清算中心的技术是上一个时代的技术,在互联网时代,清算中心本身能走多远都是一个问题,目前基本每一家支付公司都有能力自己做清算。

 

像万事达卡这样的境外卡组织,在上市以后已将卡组织的定位去掉,在对外宣传中,一再强调自己已经转型成为了一家支付技术公司,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技术发展对于行业的影响。

 

银联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放式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平台”的目标定位就体现了管理者的思路,但离开了“政策保护”的银联能否抓住技术创新的机遇,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来源:财经 作者:由曦)

上一篇:银行存贷比将变为参考指标 或释放数万亿信贷资金
下一篇:人行各地分支行就本次降息反应的实地调查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