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和股市的真相,经济学家们都说了

2015年5月6日 (下午12:00)1,807 views

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消息汇

标签:宏观

评论:没有评论

 

中国经济到底怎么样?相比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描述,经济学家们有更加详细的分析。

 

“如果经济增速继续下滑,会有不良的事情发生,首先就是失业率”。5月4日,在北大国发院“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朗润园观点”论坛上,经济学家林毅夫上台演讲就抛出了这个观点。

 

一直以来,林毅夫看好中国经济,多次强调中国未来至少有20年保持8%经济增速的潜力。不过,今天他没有重复发表这一观点。他表示,“未来5年只要保持每年7%的增速,就可以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经济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城镇居民收入也翻一番的目标。”

 

林毅夫表示,从短期分析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来看,出口、投资和消费均创下了多年新低。不过,他认为,出现这种状况外部性和周期性的因素原因更多。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徐高用更详尽的数据表现了中国经济的全貌:

 

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下滑至7.0%,创近20年来新低;

 

一季度“克强指数”下滑至2%,创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低点;

 

产能利用率比经济增速更低,在部分行业入高炉钢铁、孵化玻璃等,到三月份低于去年APEC时期;

 

固定资产投资从去年18%增速下滑至14%,固定资产投资融资增速持续下滑,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就是说,融资增速远远低于做项目的速度;其中房地产行业表现更为恶劣,从去年20%下滑至10%;

 

制造业投资从2012年开始持续减速,主要在于制造业产能过剩明显,企业已经没有动力投资;

 

外出农民工同比出现负增长,若按照官方口径,中国农民工1.6亿,就业率下降,事业市场不稳定马上就会到来;

 

出口方面,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权重数据下滑至两年来新低。

 

此外,徐高表示,从今年货币增速M1和M2表现来看,处于较低水平,与过去几年相比宽松度不够;财政政策表现相当不积极,衡量财政最好的指标财政存款增速较大,说明财政支出比财政收入减速程度更加厉害。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增加公共支出,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这一表述被理解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码,全面刺激将到来。

 

林毅夫认为,经济下行,投资仍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他表示,不能简单把投资等同于产能过剩,这是不合理的。我们需要投资一些产业升级,如处于瓶颈期的基础设施。“2009年我创造了这个观点,现在国际上有了这个共识,当经济下滑的时候,政府需要投资基础设施来稳增长”。

 

从媒体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新旧克强,数在4月份出现一定程度的反转。不过,从目前无法判断这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向好的开始。

 

【其他精彩观点】

 

徐高:朱镕基曾一招就灭了大牛市

 

从2006年开始到2014年上半年,上证综指和汇通PMI都是高度的相关,经济好的时候股指涨,差的时候时候股指跌。但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上证综指走出了相当强的一拨牛市,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反差。那么这个反差如果我们把它放大到过去20年的跨度来看,像过去大半年这种反差,都是罕见的。

 

现在的股指大涨,经济景气指数明显下滑的格局,在过去只发生过一次,是在2000年,当时经济比较差,但股指明显涨。当时的情况和现在比较类似,其中主要表现在银行,融资入市。所以在这个大牛市的尖的时候,朱熔基总理强烈要求银行资金退出来。所以抛开这一次之外,其他的可以发现都是高度相关的。

 

宋国青:官方报纸不要发表股市评论 要尊重市场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股市这样的繁荣实体经济,甚至是损害了实体经济,从这个角度讨论问题。对于股市,我觉得我们要顺其自然,尊重市场。因为,我可能认为4000点是偏高的,但是我们评估它可靠性,跟我们研究别的问题评估,比如说未来长期持续的增长,GDP的增长,这个可信度,我自己说服自己的可信度较低,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太大了。

 

我们既然搞市场经济,尽量尊重市场,尊重市场的参与人,政府不要太多的去关注这些问题。大家去做,可能有风险。当然政府有一些信息,信息可能对于评估股票价格有用。还要加上一些正面的东西,可能也提供,包括官方的报纸,正面评价,负面评价,用个人损名文章的角度,你说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我们报社的观点。千万不要干这样的事情,不要对股市说。

 

林毅夫:你知道股票市场是高是低 你可以是千亿富翁了

 

其实股票市场是高是低,只能是事后知道,事前永远不知道。因为事前你知道高的话,那你可以千亿富翁了。但实际上股市的价格确实是有很多很难去评论的。

(来源:凤凰财经)

上一篇:央行货币政策框架解读系列之一:重拾当前央行货币政策逻辑
下一篇:一场发生在300年前的“国家牛市”

管理日志

  1. 首页
  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