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消息汇
标签:通缩
评论:没有评论
2009年,日本央行(BoJ)就民众对通缩的态度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结果不是这家受人尊敬的央行所希望或期待的——至少在价格持续下跌的“失去的十年”之后是如此。受访者没有对通缩感到恐慌,44%的人认为通缩“很好”;35%的人感觉通缩不好也不坏;认为通缩“不好”的人仅为20.7%。尽管随后的一次调查表明认为通缩不好的比例略有上升,但民众对通缩的态度已经一目了然。正如高盛日本(Goldman Sachs Japan)副主席松井凯蒂(Kathy Matsui)所说:“实际上,日本对通缩持积极看法的人要多于持消极看法的人。”
我再次想起这一有趣的调查结果,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央行目前都加入了一场防范通缩的全新战斗,并为此几乎不惜一切代价。现代经济学中有一条公认的原则是:通缩是一场必须避免的可怕灾难。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那种螺旋式通缩和衰退,可谓萦绕在央行人士心中的噩梦。
所以,欧洲央行(ECB)启动了一波史无前例的购买资产浪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物价持续下跌引起的。瑞典和瑞士也在采取类似举措。最终,日本也如法炮制。
我想到日本这份调查的第二个原因是,一家名为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机构刚刚发布了一份引人瞩目的通缩历史调查报告。众所周知,国际清算银行的运作机理类似于央行家的银行兼智囊机构。鉴于它的地位,你可能认为国际清算银行会呼应“通缩是一场灾难”的正统观点。但近年来,国际清算银行已开始取得了一些极具颠覆意义的研究成果。与日本央行的调查一样,国际清算银行的通缩调查结果与通常观点相悖:报告认为,价格下跌并非总是灾难,也不是恐慌的理由。有时,价格下跌几乎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这一观点将让大多数政策制定者感到震惊,更不必说主流经济学家了。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在开篇指出,价格下跌并非异乎寻常。相反,该行表示,“通缩在二战之前是很常见的”。即便在二战之后,在国际清算银行调查的38个经济体中,出现过100次左右的短期通缩,以及4次长期通缩(中国内地和香港各1次,日本2次)。
关键一点是,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商品(比如食品和旅游)和资产(股票、房产等)价格下跌的后果是一样的。经济学家通常假定,这两种价格下跌密切相关,并都把它们称为“通缩”。但是,同样是价格下跌,后果可能是不同的。
当资产价格崩盘时,这就会破坏增长,因为它击溃了信心,提高了资产负债率。但如果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下跌,结果则较为复杂。
如果物价下跌,而工资保持在高位,那么就可能损害生产率和破坏增长。收入下降有时也可能让人们更难偿还债务。但价格下降可以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的购买力,从而提振信心。实际上,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报告表明,自1870年以来,有许多时期虽然是处于增长过程之中,但也发生了通缩。“来自长期历史数据库的证据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通缩的影响,”该报告表示,“它令人质疑那个主流观点——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下跌,即便只是短暂现象,也总会带来恶果。”
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则并非如此,这正是现代政策依然将通缩视为洪水猛兽的原因。然而,国际清算银行辩称,当时真正造成危害的是资产价格的下跌。尽管日本往往被视为通缩引发增长停滞的一个经典案例,但国际清算银行认为,按人均计算,过去10年日本的增长实际上并不比美国落后多少(更准确地说,是剔除了人口减少影响之后的增长)。
很多主流经济学家或许持有不同看法。当我与一些西方政策制定者谈起几年前的那次日本央行调查时,他们告诉我,这只是表明普通人不了解经济学原理。
但是,国际清算银行在调查报告中指出,“现代社会对通缩的恐慌有些过头”,即便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那也会有第三层重要意义:当前这种狂热激进的货币政策实验的存在理由,远不像看上去那么令人信服。无论你如何看待通缩,这都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尤其是,美联储(Fed)体系的一位行长詹姆士?布拉德(James Bullard)最近公开警告称,当前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吹大已然庞大的资产泡沫。平心而论,这些资产价格总有一天会发生暴跌——从而产生让通缩背负如此恶名的那种经济危害。
来源:FT中文网
上一篇:民营银行之争:腾讯系微众银行的“个存小贷”PK阿里系网商银行的“小存小贷”
下一篇:港交所成立内地事务科铺路全面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