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分类:消息汇
标签:互联网金融
评论:没有评论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什么?互联网是本体,还是金融是本体?这个讨论从2013年开始,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过,但争论的双方,似乎并没有在一个平台上用一个语境体系交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像是在凌空喊话,隔山打牛。
“互联网+金融”VS“金融+互联网”?
BAT做金融,是从互联网出发,所以他们会称自己是“互联网+金融”,是长尾在颠覆传统金融的垄断。传统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业做金融,从金融出发,因此在思维方式上往往被叫做“金融+互联网”,是传统金融嫁接互联网,虽自称“金融为本”但似乎至今未秀出强悍肌肉。那么在这个从庙堂到草根都在对“互联网+”充满期待的大变革时代,这两种出发原点不同的金融创新,到底是相向而行呢,还是会渐行渐远?目前的理解,趋势应该是前者,两个群体都在向中间地带也即理想状态的“生态金融”迈进,并将最终交汇为一种新的金融要素禀赋。如果非要比较两个群体的差异,我只能说说各自的优势了。
哪些服务是“互联网+金融”的先天优势?
一是互联网消费体验,体现趣味性、互动性、利益性,这要看90后的价值取向;二是已经构筑各自领域的流量入口,形成人群的聚集和口碑效应;三是在互联网入口搭载低门槛金融服务,强调便利性甚于强调安全性。基于上述三个优势,互联网+金融一般提供适合标准化的、高频、小额、Peer-2-Peer互动的支付与理财服务,体现为高频度和高黏度的互联网消费导向特征。
哪些服务是“金融+互联网”的后发优势?
一是结构化金融服务的高技术门槛,需要人才和技术积累,如金融市场业务;二是有强资本杠杆约束,如网络融资,如供应链融资;三是有长时间信用积累和行业洞察,如金融机构业务和托管、交易银行业务。所以,金融+互联网的优势,会在网络融资以及需要复杂组合、集成的结构化金融服务,如金融市场、财富管理和大资产管理业务。
传统银行的互联网金融还在路上。我们能看到工行e-ICBC的品牌发布、建行的善融商务、中行的中银易商(4-6-4战略),还能感受到市场关注着中银的点点理财、招商的小企业e家、民生和兴业的直销银行,但无论是客户规模和服务模式,都还没有达到奇点效应。
来源:金融互联网
上一篇:不良贷款持续上升 淘宝决定卖债权了
下一篇:《清华金融评论》新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