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华金融评论
标签:无
2024年中国银行业在复杂环境中稳健前行,2025年政策积极作为将改善经营环境,带来结构性业务机遇。监管趋严推动银行合规经营,行业竞争格局加剧分化。规模增速放缓但结构持续优化,息差承压但降幅有望收窄,净利润增速下滑,资产质量预期平稳,资本充足率呈分化态势,银行需追求持续价值创造的“α增长”战略。
2024年,银行业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深耕拓业,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持整体运行稳健,呈现“规模增速放缓、息差磨底、营收下行、资产质量夯实”的发展态势。
2025年,“积极有为”的政策表态对银行经营环境改善构成实质性支撑,带来更多结构性业务机会。国内金融监管趋严趋强态势不减,对银行资本管理、风险管控、表内外统筹管理、流动性管理等将提出更高要求,促使银行业从“被动监管遵循”转向“主动合规治理”。银行业竞争格局和经营业绩趋于分化,在规模、定价、风险、资本等维度之间统筹平衡,寻求最优解。
从规模看,对公贷款或继续成为信贷投放主要领域,零售贷款有望恢复,债券投资规模或将增加;从息差看,资产收益率仍处下行通道,负债成本率有望进一步改善,净息差降幅或继续收窄;从营收看,净利息收入或仍小幅下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降幅有望收窄,投资收益保持增长,但增速或将放缓;从质量看,资产质量预期平稳,不良生成压力可控,零售贷款不良率仍需关注;从资本看,大行增资统筹推进,不同类型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呈现分化。
中国银行业已进入低利率、低息差、低盈利时代。2024年,银行业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深耕拓业,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持整体运行稳健,呈现“规模放缓、息差磨底、营收下行、资产质量夯实”的发展态势。2025年,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的政策总基调下,银行业将深入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监管要求,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效,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切实增强竞争能力。
本文回顾2024年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研判2025年商业银行在宏观政策和监管环境下的整体走势,对规模结构、息差表现、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补充进行展望。
2024年银行业经营情况回顾
(一)规模稳步增长,重点领域信贷增量走高
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国有行增速较高。有效信贷需求偏弱叠加盘活存量、“挤水分”政策导向下,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社融分别累计新增17.1、29.4万亿元,同比分别少增4.47、4.24万亿元。银行规模情结降温,资产增速有所放缓,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余额376.34万亿元,同比增长8.03%,增速较上年末下降2.93个百分点,较二季度末回升0.75个百分点,其中投资资产净增量占总资产净增量比例超50%;分银行类型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9.24%、4.55%、8.85%、6.01%,其中,国有行、股份行总资产同比增速较二季度末分别上升1.35个、0.88个百分点,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同比增速较二季度末分别下降0.55个、0.50个百分点。
对公贷款保持较高增速,消费贷款增速下滑。对公贷款方面,2024年多家银行对公贷款增速上升,对冲零售业务的增长波动。其中,基建、绿色以及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0.8%、25.1%、14.5%、10.8%,增速分别比各项贷款高3.2个、17.5个、6.4个、3.2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0%,房地产开发贷同比增长2.7%,从供需两端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的出台,支持住房市场需求释放和房企融资改善,但仍需关注政策效应的可持续性。零售贷款方面,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居民提前还贷等因素影响,按揭贷款持续负增,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下降2.3%;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汽车、家电、家居等消费品以旧换新,非房消费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8%,但增速较二季度末下降0.8个百分点,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掣肘原因。
(二)净息差承压下行,成本率降幅低于收益率降幅
净息差持续下行,降幅有所收窄。2024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1.53%,同比下降20bp,降幅较二季度收窄1bp。分银行类型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45%、1.63%、1.43%、1.72%,国有行、城商行环比二季度分别下降1bp、2bp,股份行、农商行较二季度基本持平。
资产收益率下降,且调降幅度增加。2024年1年期、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行35bp、60bp,在政策利率调降、让利实体经济以及强化新发和存量房贷利率联动下,贷款利率延续下行态势,2024年11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本外币)分别为3.45%和3.08%,较上年同期分别下行36bp和92bp,处于历史低位。
负债成本率整体改善,但降幅低于资产收益率降幅。受“手工补息”集中治理、多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智能通知存款下架、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以及对各类存款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等因素影响,银行负债成本率有所改善,2024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负债成本率较上年同期下降约6bp。但资产收益率较上年同期下降约27bp,远高于负债成本率降幅,导致净息差承压明显。其中,2024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存款成本率平均为1.87%,较一季度环比下降7bp。值得关注的是,同业存款成本持续走高。2024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成本平均为2.53%,较2023年环比上升15BP,较2022年上升53BP。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信贷投放压力下,存款难以满足银行资金需求,同业负债成为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来源。二是存款向理财、资本市场“搬家”,同时叫停“手工补息”以来,对公存款面临流失压力,导致部分一般性存款(协议存款)转化为非银同业存款,推动负债成本走高 。三是同业活期存款利率未能跟随政策利率同步下降, 2022-2024年三季度,央行政策利率从2.2%降至1.5%,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不随政策利率变化,维持在1.75%左右的水平。为此,11月29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通过利率规范推动同业存款短端利率更加贴近政策利率,降低套利空间,带动银行负债成本有效下降、缓解息差压力。
(三)净利润保持正增,增速有所下降
净利润增速环比小幅提升,盈利能力呈下行趋势。2024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1.87万亿元,同比增长0.48%,增速较二季度末小幅提升0.12个百分点,但较年初增速(3.23%)下降2.75个百分点。ROA和ROE分别为0.68%和8.77%,分别较二季度末下降0.01个、0.14个百分点。分银行类型看,净利润增速分化,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3%、1.2%、3.4%、2.9%,国有行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但降幅较二季度末收窄1.6个百分点,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利润增速较二季度末分别下降0.2个、1.0个、3.0个百分点。
受净息差拖累,净利息收入增长乏力。2024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约3.2%。受减费让利政策落地执行、银保费率普遍下调以及支付清算/信用卡相关收入回落等因素影响,42家A股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约10.8%。2024年“债牛”市场格局下,银行把握债券市场高频低波业务机会,获取价差收益,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高增,支撑利润表现,42家A股上市银行其他非息净收入同比增长约27.6%,投资净收益同比增长约24%。
(四)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各级资本充足率提升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前瞻性指标压力加大。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二季度末增加371亿元;不良贷款率1.56%,较二季度末基本持平;关注贷款率为2.28%,较二季度末提升6bp。分银行类型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为1.25%、1.25%、1.82%、3.04%,国有行、城商行较二季度末分别提高1bp、5bp,股份行较二季度末持平,农商行较二季度末下降10bp。
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农商行环比提升幅度最大。2024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9.48%,较二季度末上升0.16个百分点。分银行类型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50.28%、217.11%、188.95%、148.77%,股份行、农商行分别较二季度末提升0.53个、5.63个百分点,国有行、城商行较二季度末分别下降3.52个、3.40个百分点。
各级资本充足率均有所提升,仅国有行环比下降。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86%、12.44%、15.62%,较二季度末分别提升12bp、5bp、8bp。分银行类型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26%、13.80%、12.86%、13.26%,国有行较二季度末小幅下降5bp,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较二季度末提升19 bp、15 bp、18bp。
(五)市净率低位徘徊,估值水平有所修复
总体看,银行业市净率长期低位徘徊。截至2024年12月31日,A股银行业指数市净率0.54倍,处于较低水平。银行业估值水平明显低于非金融行业,且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以“上证指数市净率”衡量所有行业的市净率,对比发现,2007年大牛市背景下银行业指数市净率高于上证指数市净率,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业估值水平逐渐落后于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尤其是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后,我国资本市场服务重心转向高科技、高成长性板块,银行业估值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且持续下行。即使在2015年大牛市背景下,银行业指数市净率涨幅也远远落后于上证指数市净率,上证指数市净率与银行业指数市净率之比由2009年10月31日的1.19扩大至2024年12月31日的2.51。分银行类型看,农商行估值水平相对较高。不同类型银行指数市净率分别为农商行(0.59倍)、国有行(0.59倍)、城商行(0.53倍)、股份行(0.50倍)。
近年来市场风险偏好趋稳,银行股息优势突出。9月以来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加力见效,银行作为政策直达实体的主要融资通道,基本面持续改善,进一步提振银行股估值。2024年12月末,银行业指数市净率0.54倍,相较2023年末(0.43倍)上涨25.58%。《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于2024年11月正式发布生效,有助于促进市场合理估值,利好长期破净的个股和行业的估值得到修复,2025年银行估值有望小幅回升。
2025年银行业经营环境展望
(一)宏观:政策积极有为,银行展业机遇增多
2025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内需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承压、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的挑战,但经济回升向好的内生动能进一步积聚。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9月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密集出台,多措并举修复居民、企业、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
积极的政策表态对银行经营环境改善构成实质性支撑,带来更多结构性业务机会。
第一,消费与投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重点工作第一项,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积极发展首发/冰雪/银发经济、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等多项工作。银行业或进一步升级住房按揭、消费信贷、设备融资产品,加大新基建、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支持,拓展文旅、教育、健康、养老、亲子等消费场景。
第二,科技创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银行业仍将不断加强对科创企业的精准服务力度。同时,随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扩大到18个城市,将进一步鼓励银行以“股债贷”联动方式服务科创企业。
第三,民营经济。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024年10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出台,预计将从公平竞争、投资融资促进、科技创新、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为有效激活民营经济提供法律保障。11月央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下阶段银行或将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加大中小企业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主动做好民营企业资金接续服务。
第四,资本市场。2024年10月央行推出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和互换便利工具),有助于为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银行将把握资本市场提振期,探索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私募股权投资撮合等具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业务机会。
第五,对外开放。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银行跨境业务空间加大,将进一步强化外汇业务、海外资产布局,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境内企业“走出去”后的跨境投融资需求。
(二)监管:趋严态势不减,力促银行合规经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旨在完善逆周期调节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2024年12月27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指导金融机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规管理体系。展望2025年,国内金融监管趋严、趋强、趋精细化态势不减,对银行业资本管理、风险管控、表内外统筹管理、流动性管理等将提出更高要求,促使银行业从“被动监管遵循”转向“主动合规治理”。
第一,打通堵点卡点,优化金融服务。2024年5月9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下阶段将持续引导银行业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力度,做实做细“五篇大文章”,推动实体经济回升向好。例如,有序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做深做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优化小微金融监管评价体系等。
第二,聚焦重点领域,维护金融稳定。一是稳妥有序推进化解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4年高风险中小银行处置取得积极进展,市场集中度或将提高,有望营造更加健康的竞争环境。二是强化市场风险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监管,防范银行在不同账簿间摆布资产、寻求监管套利,密切关注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业务,债券投资占比较高的银行要平衡好资金规模、配置方向和期限结构,对冲利率波动引发的价值重估风险;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储蓄存款占比较低的银行应完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预警、监控和应对,用好核心负债、流动性缺口等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三是夯实金融风险处置资源与处置工具储备,做好存款保险基金、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确保能够及时处置风险。
第三,加强合规审查,提高监管质效。聚焦防控实质性风险,切实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在贷款“三查”不严、套用贷款资金、违规挪用贷款资金至房市股市等乱象的处置力度,2024年前三季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各分支机构在上述领域共向银行业开出1533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高达11.81亿元。严监管环境下,银行业将持续强化内控及风险管理,预计2025年银行合规成本将进一步增加。
(三)行业:市场格局分化,战略转型求同存异
竞争格局和经营业绩趋于分化。一是“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背景下,大行“头雁”作用将持续凸显,总资产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占比由2018年末的36.7%持续升至2024年三季度末的43.06%。以普惠小微业务为例,近年来国有大行加速下沉,普惠小微业务实现迅猛扩张,2024年三季度末,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市场份额分别较二季度变化0.32个、-0.13个、-0.06个、-0.14个百分点。二是城农商行与经营地域深度绑定(如江浙、成渝等地区大基建、城投等需求旺盛,中小微企业经营活力较强),具备明显的地域优势,并依托网点覆盖与客户建立强联系,经营基本面优于同业(如部分城农商行净息差处于较高位置)。三是股份行“两端挤压”的困境或仍难解,总资产占比已由2018年末的17.53%降至2024年三季度末16.55%,亟需突破产品服务的同质化桎梏,打造特色业务优势。
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战略转型方向趋同。一是更加注重“战略再聚焦”。进一步集中资源做好客户聚焦、业务聚焦和区域聚焦,在局部市场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二是更加注重资产负债表优化。资产端,“以量补价”模式不可持续,抢抓优质资产与高资本回报业务,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力求实现“规模扩张与资本补充”“服务实体与资产质量稳健”的再平衡;负债端,强化公私联动、场景建设、账户管理,提升低成本存款吸收能力。三是更加注重存量客户经营。对公客群聚焦一体化获客与客户粘性提升,零售客群强化尾部整合、中部做细、高端做精。四是更加注重风控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风险主动管控与前瞻研究,强化覆盖风险战略、治理体系、基础支撑、文化理念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五是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提速推进,提升资本回报水平、费用投入效益和人均产能。
2025年银行业运行情况展望
(一)规模:资产规模增速有望企稳,结构持续优化
第一,资产规模增速保持平稳。2025年财政政策加力和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预计社融与货币供应将有所回升,为银行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和业务机会。信贷方面,在融资需求弱复苏、资本金约束等因素影响下,信贷增速改善或相对有限,但财政赤字率提高将派生标准化、高流动性资产,系列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下,未来信贷投放预期有望企稳,尤其是国有大行增资情况下贷款增速或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银行。投资方面,1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589亿元,企业债券融资0.24万亿元,同比多增1040亿元。政府债和企业债在资产端的增量贡献有望继续超过信贷增量,资产规模增速有望保持总体平稳。
第二,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25年银行将加强政策、行业、区域、风险等趋势研判,动态优化资产结构。(1)对公贷款继续成为信贷增长主力:一是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或继续加大,基建、制造业投放仍是信贷“压舱石”业务。二是积极布局“五篇大文章”,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持续打造特定领域的竞争优势。三是发力中小、小微、供应链、科创等“增长盘”业务,获取相对高收益资产。(2)零售贷款有望恢复性增长:一是充分发挥按揭贷款抵押充足、与客户绑定时间长、综合开发潜力较大、风险权重较低的优势,继续将按揭作为战略业务推进,尤其注重对提前还款、已结清客户的综合开发。二是非房消费贷方面,伴随关键领域补贴加大、经济回暖下的居民收入预期改善和消费意愿提升,消费贷款有望恢复向好;信用卡业务增加“合格交易者”比重(即债务人在过去三年内最近12个月账款金额大于0的账单周期均未出现逾期),并重点做好信用卡的贷后管理和资金监管工作。(3)债券投资规模可能增加:一揽子化债政策的实施带来地方债供给量增加 ,对银行而言,地方专项债风险权重低、流动性较好、节税效应较强,银行存在动力和空间扩大地方债投资,同时将增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粘性,积极服务好机构客户,做好链式开发。
(二)息差:NIM下行压力犹存,降幅有望继续收窄
2025年,降息延续、让利实体和激发融资需求下,银行资产端定价或面临更大下行压力。存款利率下调对资产收益率下行有一定对冲作用,同业负债成本管控加强,负债成本有望进一步改善,力求在长周期内保持净息差相对平衡。综合资负两端看,银行净息差仍将下降,但降幅有望继续收窄。
第一,资产收益率仍将处于下行通道。一是2025年降准降息有较大确定性,基准利率和LPR利率下调,推动贷款利率走低。二是地方化债有所拖累,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债务置换对银行贷款收益率有较大影响。三是LPR重定价和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定价机制调整,加速贷款利率下行。2024年1年期、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行35bp、60bp,将在2025年初迎来集中重定价,压低整体贷款利率水平。另一方面,2024年9月央行宣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借款人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协商约定重定价周期”,浮动利率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与全国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偏离达到一定幅度时,借款人可与银行协商,由银行新发放浮动利率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置换存量贷款,在此调整下,贷款利率调整的速度可能较以往更快。
第二,负债成本率有望进一步改善。一是存款利率与政策利率下调有望同步。在一系列货币政策框架演进和存款利率调控政策影响下,存款挂牌利率、同业存单利率等市场化程度均有所提升,2025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存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的时间差有望进一步收窄。二是随着定期存款陆续到期重定价、长短期限存款利差收窄以及存款营销策略优化,定期存款高增态势将有所缓和。三是同业负债成本有望下降。2024年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两项倡议,分别提出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以及对各类存款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旨在规范同业活期存款定价行为,推动同业存款短端利率更加贴近政策利率,2025年高成本同业负债治理或进一步加强。
第三,净息差变动幅度趋于分化。2020年国内进入降息周期以来,存贷利率同步下调,由于贷款重定价周期相对较快,存款需到期后才能重定价,银行表现出资产收益率先下、负债成本率刚性的特征,净息差普遍呈现收窄趋势。随着不同银行负债端成本的管理能力拉开差距,净息差降幅收窄程度或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监管频繁表态呵护银行合理息差和利润空间,有望改善银行单边让利。央行202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由于商业银行“内卷”严重,出现了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的情况,导致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偏离度较大,进而影响调控效果、制约货币政策空间。2025年,监管将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改善政策利率传导,切实提升金融机构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引导银行通过市场化方式保持合理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
(三)盈利:净利息收入小幅下行,其他非息贡献或回落
第一,净利息收入或小幅下行。生息资产规模增速趋缓、净息差低位下行对净利息收入构成拖累,但综合考虑政策发力下的经济复苏、监管稳息差导向明显,预计2025年净利息收入的降幅有望收窄。
第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或仍下行,降幅有望收窄。2023年上半年正值理财赎回潮,银行代理业务和理财业务收入均处高位,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政策的落地使中收大幅下降。2024年以来高基数影响逐步减轻,费率下降的影响有望弱化(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下降10.8%,降幅较二季度收窄1.2个百分点)。2025年,多项政策发力下资本市场活跃度回暖,预计银行结汇交易量加大,理财产品吸引力在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相对提升,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表现有望改善。此外,海外银行经验表明,发展中收业务、提高非息收入,是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实现盈利稳定的较优选择,未来银行仍将深化客群经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中间业务收入合理增长。
第三,投资收益保持增长,但增速或将下滑。从外部看,债市波动幅度或有所收窄,利率下行幅度趋缓,或对投资收益形成扰动。2024年债市利率震荡下行,央行多次向市场提示长期国债利率风险,避免形成单边预期,并与交易商协会共同查处交易违规行为;12月又约谈部分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提出要加强债券投资稳健性,依法合规开展投资交易。2024年末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积极信号,债市利率继续走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2025年的下行幅度。后续监管的适时引导及常态化检查仍会持续,随着短期投机性力量不断被弱化,债市或将逐步回归常规波动通道。考虑到2024年债市投资收益增速较高,银行或面临一定的基数压力,投资收益对营收的提振空间将缩减。从内部看,中小银行债券投资多集中在长期限债券,且投资比例持续上升,过分依赖投资收益,容易导致在债市波动加剧时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后续,银行将加强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把债券投资控制在一定比例内,提高债券交易合规性,合理把握久期,做好浮盈变现以及后续资产配置接续。
(四)质量:资产质量预期平稳,重点领域风险有望缓释
202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率有望实现稳中下降,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也将继续加大,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风险有望得到缓释,但前瞻性指标以及零售领域不良贷款率仍需关注。
第一,不良生成压力可控。一是贷款利率下降有利于减轻借款人财务负担,企业和个人偿债能力或有所提高。2024年11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利率、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较上年末下降30bp、89bp至3.45%、3.08%,均处于历史低位。二是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政策推进,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净不良生成率预期,降低市场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隐忧。三是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继续加大。2024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有序拓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收购的金融不良资产范围,允许其收购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重组资产、其他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等,为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出清、稳定不良贷款率提供了机遇。
第二,重点领域风险有望缓释。一是地方债务置换利好银行资产质量改善。地方城投平台债务置换为政府债券,信用等级提高,有利于资产质量改善;地方专项债风险权重较低(20%),债务置换将降低银行的资本消耗,拨备节约对银行净息差的拖累形成一定对冲。二是房地产存量问题债务消化。2024年9月,央行明确将年底前到期的经营性物业贷款和“金融十六条”延期至2026年末,叠加“白名单”项目扩围、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等政策,房地产资产质量有望稳定。2024 年5月17日,国新办发布会提到“推动资不抵债的项目进入司法处置程序”,预计对于存量资产处置进度有望加快。
第三,零售领域不良率仍需关注。2024年零售类贷款不良率仍在上升,主要由于居民收入预期及还款意愿、能力尚未恢复,以及部分金融机构前期片面追求高收益,客户过度下沉,形成风险。目前零售不良尚未有明显改善迹象,后续关注稳增长政策对居民收入的改善作用。
(五)资本:大行增资统筹推进,资本充足水平呈现分化
资本是金融机构经营的“本钱”,也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屏障。近年来,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在多数时期低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难以单独依靠内源性的利润转增资本,叠加银行低估值等因素影响,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也存在较大阻碍。尽管我国银行业各级资本充足率仍保持相对稳健,但已有少数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逼近监管最低要求水平。2025年,部分银行仍面临资本补充困局,但整体压力或将缓释。一方面,资本新规指引下,银行将持续优化大类资产配置,精细化风险管理,最大程度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价值回报;另一方面,随着大行资本补充政策落地以及高级法申请验收通道的打开,银行或将面临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方式。
第一,大行资本补充统筹推进,资本充足率有望提高。2024年9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国家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将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10月12日,财政部表示积极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等渠道筹集资金,稳妥有序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已会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成立跨部门工作机制。从注资目的看,主要聚焦于发挥资本的杠杆撬动作用,提升国有大行的长期稳健经营能力,保障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撑,实现国有金融资本的合理布局和保值增值。从注资方式看,可能通过定向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考虑到银行可转债市场活跃度相对较低,配股流程较为繁琐,预计定向增发可行性较高。此外,各行资本补充需求存在差异,分期分批落地注资政策,将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也可最大程度缓释对股市带来的冲击。从预期影响看,市场预期此轮注资规模可能会在1万亿元左右,提高国有大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约1个百分点,或带来约15万亿元的资产扩张空间。随着下阶段各行资本补充具体方案落地,预计优质银行的资本补充通道将更加顺畅。
第二,部分中小银行仍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中小银行企业贷款和票据贴现的比重有所提升,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本耗用增加。同时,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更为狭窄,中小银行市场化融资渠道不通畅,多数机构难以达到准入门槛;地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专项债也基本进入收尾阶段,短期内中央新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专项债限额的可能性不大,部分中小银行或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第三,高级法验收规则明确,利好优质银行中长期资本节约。2012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引入了标准法和高级法两种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方式,标准法下,银行适用监管部门统一规定的风险权重或风险参数;高级法下,银行使用内部模型自行估计部分风险参数计量风险加权资产,对银行的机制体制、计量模型、数据系统等方面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2014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获准实施高级方法。2024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贷款风险权重有升有降,债券和同业类资产风险权重多数上调,对于银行精细化风险管理和大类资产配置影响深远。11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申请及验收规定》,明确了高级方法的验收标准、验收程序和持续监管框架,允许资本新规中第一档银行按照不同风险模块分步实施、分别申请。多数股份行和头部城农商行初步具备实施高级法的基础,预计实施高级法的银行有望实现扩围。
(六)结语:追求以持续价值创造为特征的“α增长”战略
低利率时代,银行业获利能力普遍受到冲击,市场表现加剧分化,行业格局变革进一步演绎。面对重重挑战,以跟随大势为特征的“β增长”难以为继,追求以持续价值创造为特征的“α增长”战略将成为必然趋势。
一是提高业务能力,动态优化收入来源。强化存贷汇、中收、金市等基础且核心的业务条线能力,并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组合重心,以不变应万变。二是优化资产负债组合管理。聚焦轻资产与高资本回报业务,优化资产配置结构,精细化资产定价;推动低成本核心存款增长,同时把握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适时开展金融债等主动负债安排,补缺口的同时降成本。三是夯实客户基础,深化重点客户关系。深入了解细分市场及细分行业的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建立长期客户关系,加深打造自身差异化优势。四是加强精细化管理。成本管理,加大降本增效管控,持续优化费用支出;风险管理,打造立体式、全方位的风险管控体系,提升全行面对外部因素冲击的韧性;组织管理,持续提升组织效能,强化总行的全局规划,进一步扁平化整合部门架构,提升一线支行敏捷执行能力,提高中后台对一线赋能的力度。
来源丨民银研究
编辑 丨张源
责编丨兰银帆
上一篇:潘功胜发声!涉及经济形势、宏观政策、汇市、资本市场等 | 宏观经济
下一篇:推动价格中枢回升有待于供给端优化 | 宏观经济